【摘要】结合当前初中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调整教育目标,实施分层次教育”“重视集体生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挖掘课程资源,完善道德教育课程机制”“注重社会实践,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初中生道德教育方法,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教育;初中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沈浩(1991—),男,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石牌中学。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1]。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生活中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进而涵养品格。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利于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然而当前,部分初中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指向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育模式以教师灌输为主,缺乏让学生反思、体验的环节,课程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导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为初中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调整教育目标,实施分层次教育
陶行知指出:“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见,道德教育要基于学生年龄特征、成长规律及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道德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调整教育目标,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
初一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校园、新教师和新同学,可能会产生情绪波动大的问题。这说明初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塑造新的自我。在此期间,教师应尽快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带领班上学生描绘共同的愿景,促进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使班级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教师可以开展破冰活动,让学生相互认识彼此,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活动,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等道德品质。
初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认可。一些学生还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妥善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容易产生早恋等行为。对此,初二阶段的道德教育应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重视有关青春期的教育与引导。如: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体育等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bDu1tqjIQR6+Ph9LTpRwgUCmzAy6gKlgygoVrRvs/BE=式与同学交往,在和异性同学交往时注意分寸,做到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初三阶段的学生和初一、初二阶段的学生相比,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初三阶段的道德教育重点可以放在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上,帮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一定的了解,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爱国之情,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为了减轻初三学生学习的压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缓解考试焦虑,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
学业。
二、重视集体生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他主张通过集体生活,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教育方法。
一是全员班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改变常规的班委队伍建设的做法,在设置课代表、小组长等岗位的基础上,围绕班级建设需要,设置如图书角管理员、文明用语监督员、班级文化管理员等岗位,让学生自主竞选自己喜欢的岗位,使每个学生都争做班委。这样,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增进友谊,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班上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班级建设,有利于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是被需要的,增强自身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更易被同学、教师发现,他们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以及更多的正向反馈,促进自信心等积极心理的形成,从而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二是道德讲堂。学校德育处可以每个月开设一次道德讲堂活动。道德讲堂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学生结合德育月主题或者同学们近期出现的问题,实现选题、策划、讲授、互动环节的自我教育,涵养优秀道德品质。例如,学校可以在学雷锋月开设以“学习雷锋 德润人心”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主讲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撰写演讲稿,可以充分体会到雷锋热爱祖国、助人为乐的精神和他的人格魅力。另外,主讲学生由于面对的讲授对象是同龄人,因此可以选择鲜活生动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丰富的载体,向台下学生渗透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台下学生可以在主讲学生表达与分享的过程中反省自己的言行,接受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三、挖掘课程资源,完善道德教育课程机制
陶行知曾说:“训育上还有一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改变传统的由班主任、思政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充分挖掘初中阶段各课程所包含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教学来渗透道德教育,从而完善道德教育课程机制。
为了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在教学《屈原(节选)》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屈原在遭到迫害时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游山西村》时,可以让学生赏析陆游笔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前行;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这部短篇小说认识人性的善与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
力[2]。
数学具有精确性、严谨性、逻辑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和一丝不苟、善于创造等精神,使学生改正浮躁、轻率的缺点,帮助他们理性、全面地思考
问题。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教师只要仔细地挖掘就会发现:每门课程都是道德教育资源的宝库;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道德教育,操作起来并不困难,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是班会课、思政课或专题讲座达不到的。
四、注重社会实践,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说明教育需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来选择。教育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并回归生活。学校和教师应该消除在课堂上说教的弊端,使教育内容不再抽象、枯燥,让学生到社会上经受考验、接受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状况,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变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中各类有益的活动,特别是那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在爱心公益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品质;使学生通过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活动,懂得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进法院观摩庭审,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及违法犯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参加劳动,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学生需要根据社会对人们提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通过自身努力弥补不足,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上述活动既是为学生提供道德方面指导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强大动力。
不过,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杜绝形式主义。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只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仅仅让学生简单了解社会的现状和自己的责任。社会实践不应该是徒有其表的,而应该是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因此,学校要结合所在地区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社会实践;注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实践内容、形式与当地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丰富的农村、社区资源为依托,使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
结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领域影响深远。其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对初中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系统研究和建立道德教育体系,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从而陶冶情操,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1-144.
[2] 赵瑞芳.中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德育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