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经典课文在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集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和德育价值于一体,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在品读和感悟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经典;学科育人;德育;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金颖(1994—),女,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它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1]。红色经典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体现鲜明的革命精神,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鲜活素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依托红色经典课文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关注文章背景,体会家国情怀
红色经典课文,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些课文不仅刻画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形象,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感悟红色经典课文的内涵[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本篇红色经典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冀中的地道战》。冀中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御外敌、保卫家cQBz21Sjq1GSgaJHN164slv/wM2KEoUCu5AT6+6S9Ww=园,冀中地区人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地道战,他们开创了各种地道战战术,利用地道与敌人展开战斗。”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道战(如图1)。由此,学生明白地道战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接着,教师提问:“快速浏览课文,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哪些内容呢?”有学生回答:“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冀中地区人民如何挖掘地道、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战斗以及地道战的战术和作用等内容,展现了当时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聪明才智。”教师:“是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同时,在那个特殊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随后,教师通过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红色经典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冀中地区人民处在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依然坚定地保卫着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以此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红色经典课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的艺术性,还在于它们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关注红色经典课文的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国之殇的沉重,让他们明白家国情怀是每个时代的国民都应具备的精神品质。
二、品读课文细节,感悟革命精神
红色经典课文是伟大革命历史的生动记录。它们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示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事迹,还是学生了解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深入挖掘文字的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3]。
(一)解读人物形象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载体。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解读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革命精神。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黄继光》的教学为例。课文主要从动作、语言等方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伟大品格。首先,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黄继光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并要求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他这些精神品质的细节。有学生找到描写黄继光牺牲场面的段落,说道:“文中‘毅然请战’‘挺身而出’‘连续摧毁敌多个火力点’‘忍着伤痛’‘向机枪眼爬去’‘毅然挺起胸膛,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描绘了黄继光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形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从黄继光的英勇事迹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勇敢、坚定、无畏的品质,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他的英勇行为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充分展现革命英雄的精神风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黄继光的人物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品质,认识到他是一位值得学习和敬仰的民族英雄。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品质,有利于他们领悟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感受语言韵味
红色经典课文的语言韵味独特,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情感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体验。这些课文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力量和激情。通过分析这些语言韵味,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革命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这些精神。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为例。课文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在初步介绍了课文背景后,教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语言很简练,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有很多形象的比喻;还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语言很有力量,能够鼓舞人心。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味。有学生分享道:“我喜欢‘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这句话把死比作泰山和鸿毛,形象地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的死意义是不同的。”还有学生选择“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支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言简意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韵味。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段话的语言特点,例如,“完全”“彻底”等词语的运用,强调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奉献精神;而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则体现了语言的精炼和深沉(如图2)。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这段话,注意语气、语调和语速,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这段话的语言美,加深对语言韵味的认识和体会。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为人民服务》这一篇课文的语言韵味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一句话来表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比如有学生写出“人的一生很短暂,但为人民服务能够创造永恒的价值。”
通过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味,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分析叙事特征
红色经典课文往往立足于红色革命事迹,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这些革命事迹,不仅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恢宏画卷,还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革命精神的本质。学生在分析叙事特征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革命历史的艰辛与辉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的教学为例。该课文是一篇描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况的叙事性文章。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通过梳理,学生了解文章主要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等场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时间顺序。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事件的,从开国大典的准备阶段开始,到典礼的进行,再到群众的反响,事件的发展脉络清晰。第二,人物描绘。在描写毛主席和群众时,作者使用了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比如,描写毛主席时使用了“庄严”“深情”等词语,描写群众时使用了“脱帽”“不停”等词语,使得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第三,视角选择。文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描述典礼的全过程,同时也穿插了群众的反应,使得整个叙事更加完整和丰富。第四,细节描写。文章对开国大典的许多细节进行了描写,如“一齐”“齐声”等,使叙事更加生动、真实。第五,叙事结构。文章先介绍大典前的准备,然后详细描述大典的过程,最后总结群众的反响,叙事结构清晰、完整。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叙事特征,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叙事特征、解读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可以深入领悟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觉悟和信仰追求,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课文通常以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为主题,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结合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的宏伟志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如何将英勇奋斗的精神融入生活中。教师:“请大家分享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的时刻。”学生从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教师:“大家认为祖国的强大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有学生回答:“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发展,并学会尊重国旗,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选择一些相关书籍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关系。最后,教师从情感方面对此篇课文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要时刻铭记周总理的志向,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色经典课文记录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课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材料,还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红色经典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对红色经典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借助红色经典课文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滕春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学科育人的实施途径[J].小学语文教师,2020(6):12-16.
[2]钱俊.借助红色经典激发红色情怀:以《朱德的扁担》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3(23):36-37.
[3]范一舟.留住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学,2023(1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