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4-08-08 00:00:00范亚红
教育界·A 2024年19期

【摘要】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对自然、植物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对植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多个环节的观察,充分感受生命成长的奇迹,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大班幼儿种植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文章立足大班幼儿实际情况,简要分析大班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大班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策略,意在帮助其在种植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班幼儿;种植活动;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范亚红(1977—),女,江苏省如皋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蒲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中的种植活动,是近些年来较为热门的探讨话题。幼儿园种植活动意在通过引导幼儿亲身参与种植,使幼儿直观地感知生命的生长过程,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促进其耐心、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要想让大班幼儿积极参与种植活动,教师就需要调动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感受学习活动的趣味,进而真正地热爱自然、喜欢种植。对此,教师应利用好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为大班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其切实体验到种植活动的魅力,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大班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意义

(一)丰富幼儿自然科学知识储备

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种植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的自然科学学习环境,能够满足大班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探究需求。具体而言,在种植活动期间,大班幼儿需亲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有助于其清晰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从而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1]。不仅如此,在具体实践项目中,大班幼儿还能切实体验到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照料植物、记录自然环境变化,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提升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种植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大班幼儿在了解种植技巧的同时,也能将技巧进行实际运用。具体而言,在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需完成挖坑、播种、浇水、施肥等基础工作,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随着种植项目的深入,在植物生长期间,大班幼儿还需定期观察植物的变化,分析植物成长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观察力。

(三)强化幼儿责任感及合作意识

幼儿园属于集体教育环境,种植活动更是需要全体幼儿的共同努力。通常情况下,种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幼儿需合作完成种植任务。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被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相应的种植任务,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除此之外,随着种植活动的有序开展,幼儿能够学会与同伴分析、协商种植问题,长此以往,幼儿的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发展。

(四)丰富幼儿的情感及审美情趣

种植活动往往在室外展开,特殊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与自然接触的空间。随着植物的顺利成长,幼儿用眼睛观察到四季的轮转,在种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在照顾植物期间,幼儿能欣赏到植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观察到自然环境的美好,其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对美产生更加清晰的了解[2]。

二、大班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策略

(一)兴趣导向:激活大班幼儿种植意愿

在幼儿教育中,兴趣是驱动幼儿主动探索与学习的关键动力。为激活大班幼儿的种植意愿,教师需在活动开始前,激发大班幼儿对植物、自然及种植项目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为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3]。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大班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设计相应的兴趣激活方案,让大班幼儿与自然

互动。

首先,教师可为大班幼儿选择与自然、种植、植物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其意识到种植活动的趣味性。绘本《小小的自然观察笔记》《大自然的怪东西》《藏在森林里的生命》《真实的大自然》等与自然、种植息息相关,能让大班幼儿在阅读中燃起探索自然的兴趣,初步激活幼儿接触自然、种植植物的意愿。其次,教师可在班级中为大班幼儿打造种植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将不同种子的成长过程的图片贴在班级、走廊的墙面上,让大班幼儿了解自然植物的成长规律、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过程,对种植活动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在班级的阳台、窗台、橱柜上,教师可放置一些绿植,并让幼儿定时为其浇水,强化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意愿。最后,在户外自由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大班幼儿认识野菜、挖野菜,让大班幼儿了解户外环境中的植物,并适当地向大班幼儿介绍一些照料植物的方法。通过各个方面知识的渗透,大班幼儿能充分了解种植活动的乐趣,其种植意愿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进而为后续的种植活动做好准备。

(二)自主规划:自主设计种植活动计划

教师需突出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适当地“放手”,鼓励幼儿自主规划种植活动场地、种植项目、所需工具等,以更好地激发大班幼儿主动参与种植项目的意愿。种植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种植项目,自行规划种植场地与空间,不过多地干涉大班幼儿的想法与决定,让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想法独立设计种植场地,并鼓励其根据种植计划规划整个种植活动,查找种植所需的工具,使大班幼儿在探索种植活动时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首先,在种植活动开始前,教师可让大班幼儿基于已有经验,在园所内寻找合适的种植场地。大班幼儿通过阅读、日常照料植物可知,种植环境需要拥有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阳光等因素,由此对场地进行综合的考量,确定合适的种植场地。其次,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在确定种植场地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整体的布局规划,做好种植前的准备。比如,大班幼儿计划种植长豆角、黄瓜、西红柿、生菜等植物,便需要提前规划好各植物的种植区域,并为黄瓜、长豆角提前搭建攀爬架,做好种植前的准备。最后,大班幼儿还需要分析种植项目,确定种植活动需要用到的工具,比如铲子、锄头、铁锹、花洒等,以顺利完成各项种植任务。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方式,让大班幼儿学会正确运用种植工具。随着对不同工具、项目、内容的开发,大班幼儿能对种植活动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其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也随之提升,进而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践:大班幼儿参与种植过程

实践体验是种植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当大班幼儿的种植项目、计划、准备工作已经明确无误后,教师便可大胆地“放手”,为大班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大班幼儿将“理论学”转变为“实践做”,以实践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加深其对种植活动的理解与感受。具体而言,在大班幼儿动手实践期间,教师要让其亲身参与每一个种植环节,体验完整的种植流程,感悟种植的艰辛与乐趣。

在种植活动初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大班幼儿“按计划行事”,让其先完成种植区域场地的土地开垦工作,以农务劳作让大班幼儿体验种植的不易。随后,教师便可指导大班幼儿展开挖坑、播种、盖土、浇水等环节,尽可能让大班幼儿独立完成各个种植项目,参与到种植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后续的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还需要完成对种子的观察,记录种子从发芽到成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记录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在果实成熟后,完成对果实的采摘、加工等。通过参与种植活动的各个环节,大班幼儿的学习体验会更加丰富,其观察力、耐心和责任感也会随之提升。因此,教师应把握好种植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多地让大班幼儿与自然环境、种植项目互动,使其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大自然的魅力,以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观察交流:鼓励幼儿分享种植发现与经验

在幼儿教育中,种植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其不仅可以强化幼儿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探索力的发展。随着种植活动的深入,大班幼儿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并了解植物成长的奥秘[4]。为了帮助大班幼儿更好地积累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其交流自己在种植中的发现与感受,通过分享种植经验,加深对植物生命的理解,让大班幼儿们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对种植项目产生更加深刻的

认识。

在每日种植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大班幼儿讲述自己今日观察到的现象、场景,通过经验分享与交流,感受植物生长的乐趣与生命的奇妙。比如,有幼儿观察到长豆角秧苗像藤蔓一样,打着弯儿地向杆子上爬;还有幼儿观察到长豆角长得像梧桐树的果实,都是绿色的、长长的、细细的。教师要让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种植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提出自己在种植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如“梧桐树的果实和长豆角有什么不同?”“生菜为什么越长越高?”等,并引导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中深入种植活动,了解更为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

成长。

(五)融合课程:深度探究种植活动知识

课程活动是大班幼儿获取知识经验、技能的关键路径。教师将种植活动与幼儿课程学习相结合,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地体现种植活动的教育意义,也能让幼儿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5]。对此,为了让大班幼儿更深入地参与种植活动,教师可将种植活动延展到课程活动中,以综合学习活动增强大班幼儿对种植的体验,让其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技能。

例如,教师可将种植活动与大班幼儿科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结合大班幼儿的种植经验,设计相关的课程活动。以种植项目“生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观察生菜的生长变化,让大班幼儿分析生菜叶子颜色、茎的粗细变化,并为大班幼儿提供相应的图解,用种植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在大班幼儿科学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利用幼儿在课程中积累的知识,设计衍生类活动,向大班幼儿介绍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环保课程也融入种植活动中。比如,教师可让大班幼儿探究“植物如何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比如,在植物成熟后,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一起采摘果实,让其体验收获的喜悦,并向其提出问题:“西红柿有哪些营养价值?常吃生菜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幼儿对种植项目的营养价值展开探究,得知植物对人体、环境的益处,在知识探究中实现对种植活动的深度参与。以此类推,教师还可将种植活动与幼儿健康领域相结合,设计课程“水果蔬菜本领大”,让幼儿对果蔬食品展开全面的探索;将种植活动与艺术融合,设计课程“小小造型师”,让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将种植活动与语言领域相结合,让幼儿学习与种植相关的儿歌、绘本等。随着种植活动与多项课程的融合,大班幼儿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更多有关自然的知识,更好地感知种植活动的乐趣与意义,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种植活动是幼儿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教师巧妙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学习项目,不仅能帮助大班幼儿掌握植物生长的知识,还能培养大班幼儿的耐心、责任感,使其逐步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此,教师应加强对种植活动的开发,创造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环境,为大班幼儿提供更多探索自然、体验生活的宝贵机会,通过让大班幼儿深度参与种植活动,实现身心的茁壮

成长。

【参考文献】

[1]浦敏燕.种植劳动:教育的新密码[J].儿童与健康,2023(12):64-65.

[2]王丹.重视师幼互动优化种植环境[J].家教世界,2023(33):46-47.

[3]王思圆.让幼儿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J].读写算,2023(32):125-127.

[4]曹亚珺.呀,豌豆!:中班项目活动[J].幼儿教育研究,2023(6):4-7.

[5]李秋慧.幼儿园生态自然角种植园活动之我见[J].文科爱好者,2023(5):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