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简要概述幼儿园木兰溪水文化课程构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从社会资源、家长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三个角度分析木兰溪水文化课程资源,探究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并围绕目标定位、主题选择、实施方法以及评价维度四个方面提出实施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幼儿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木兰溪水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编号:JSZJ211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一蘋(1980—),女,福建省仙游县兰溪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木兰溪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木兰溪水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教育价值。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幼儿园周边资源,构建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园本课程,通过实地考察、教学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索,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提升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爱护木兰溪的
意识。
一、研究背景
我园坐落在美丽的玉塔山脚下的木兰溪边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方便幼儿了解木兰溪水文化。幼儿经常在木兰溪边上散步、嬉戏、玩耍,看大人们跳广场舞、跑步锻炼等,切身感受木兰溪的生态美和生活美。园内满地草绿,花石相衬,山水相映。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是幼儿园构建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优势。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木兰溪水文化是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木兰溪特有文化。木兰溪水文化资源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在园本课程中引入木兰溪水文化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潜能发掘、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在木兰溪水文化系列体验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木兰溪是如何从水患之河演变成如今的生态之河的,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获得全面发展。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幼儿提供了走近家乡、走近本土水文化的条件,能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探究、传承木兰溪水文化。
三、木兰溪水文化课程资源分析
(一)社会资源
教师通过查阅木兰溪的相关书籍和公众号,以及参观木兰溪水文化馆和木兰溪环境教育基地来获取木兰溪水文化相关资源,如木兰溪名称的由来、木兰溪的治水故事等。教师积极开发木兰溪水文化活动,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获得发展。
(二)家长资源
幼儿家长之中有部分家长世代生活在木兰溪边上,对木兰溪的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家长在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水利局、九龙溪水电站、金钟水库工作。教师将这些资源整合成“家长资源库”,当某个主题活动需要时,事先联系相关职业的家长,让家长走进课堂;还邀请生活在木兰溪边上的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解木兰溪的历史和木兰溪的发展
演变。
(三)自然景观资源
仙游境内有着别样的自然景观,如木兰溪景观带、木兰溪源头、仙水洋、九鲤湖瀑布等。这些资源的挖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教师可以让家长带幼儿到木兰溪沿岸,为幼儿布置一些任务,如让幼儿拍摄木兰溪的照片,收集沿途感兴趣的自然物,用画笔记录看到的木兰溪。
四、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内容选择
木兰溪水文化源远流长,涵盖自然景观、历史传说、治水理念等方面,融合了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查阅等方式,对木兰溪水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重组,从中提炼出易于幼儿理解、参与、体验的内容,以木兰溪水文化为载体,构建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
课程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包含自然、景观、人文、动植物、生活等类别。自然类课程内容包括木兰溪里的石头、木兰溪边的花草树木、木兰溪水等,景观类课程内容包括木兰溪源头、木兰陂、木兰溪两岸的景观、木兰溪上的桥、木兰溪水坝、木兰溪两岸的路等,人文类课程内容包括木兰溪名称的由来、木兰溪的历史变迁、木兰溪出现洪灾的原因、木兰溪被称为莆田市的“母亲河”的原因等,动植物类课程内容包括木兰溪边的白鹭、木兰溪边的牛、木兰溪里的鱼、木兰溪里的水草等,生活类课程内容包括木兰溪美食、木兰溪边人们的生活等。教师将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产生的各种有趣的猜想[1],生成有价值的木兰溪水文化课程,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筛选课程主题与内容,同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选取其中可探究、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审议、整合、反思,对活动进行调整、融合、拓展、推进。
五、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实施策略
笔者从目标定位、主题选择、实施方法及评价维度四个方面提出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定位
笔者制订了以下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目标。
1.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这一目标是从情感态度角度提出的,旨在让幼儿愿意走近木兰溪,感受木兰溪的生态美、生活美,萌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2.喜欢探究,多元表达。这一目标是从幼儿的学习方式角度提出的,旨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乐于探索,能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升幼儿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主题选择
笔者将木兰溪水文化活动的主题分成五个具体的类型,即自然、景观、人文、动植物、生活类。教师主要根据两个方面选择活动主题,一是幼儿的兴趣点,另一个是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感受和体验。例如,下雨时,木兰溪的水位上涨,幼儿们发出疑问:“木兰溪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木兰溪—水”主题活动。幼儿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与父母一起到木兰溪的源头寻找原因,了解木兰溪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木兰溪的水在白天和夜晚的颜色不一样,在晴天和雨天的颜色也不一样。教师以此为主题设计活动,让幼儿探究木兰溪的水为什么会变色、木兰溪水里有什么、木兰溪为什么会出现洪灾等问题。
(三)实施方法
木兰溪水文化的活动实施方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低结构、多重复、重表达。
低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组织的低结构。我园反复强调不要把活动设计得太满,要给予幼儿自由游戏和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学会退位。二是材料的低结构。木兰溪边的自然物是低结构的材料,我园教师鼓励幼儿多利用自然物做游戏、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到木兰溪周边捡落叶、果实、花瓣等。然后,教师统一收集幼儿拾到的自然物,让幼儿描述它们的来历,思考这些自然物的特别之处。这样能促使幼儿亲近自然,注意观察生活周围的自然物。
多重复,即重复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不要频繁更换活动主题。幼儿接触的活动内容看似丰富,但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探究。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说,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反复的感知体验中提取对事物的认识[2]。教师重复开展活动,能够让幼儿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将活动推向深处。例如,我园教师开展了“泥巴部落”主题活动。教师从小班起就带领幼儿到木兰溪畔挖土。在每次活动中,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的体验。一开始,幼儿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后来,他们逐渐掌握了铲子的使用方法,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幼儿开始挖掘土中的虫子、蚯蚓等,探究不同的土质。到了中班,幼儿能够挖掘“小溪”,有的幼儿能够用PVC管把水引到“小溪”里,有的幼儿能够用树叶、花朵、泥巴制作作品。到了大班,幼儿能够按木兰溪的形状挖“小溪”,并在木兰溪两侧栽树、种花、铺路等,合作种植木兰溪两岸的绿化带。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发展动手能力,协商游戏规则,创作艺术作品。
重表达,即让幼儿讲述有意义的事情的发生过程,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表达可以是以语言的形式,也可以是以绘画的形式。要想读懂幼儿,教师除了要观察幼儿的活动,还要从幼儿的表达中知道幼儿的收获、幼儿的想法。教育追求的状态是让幼儿在活动中觉得放松、愉悦,而非刻意强调知识点的获取。因此,当幼儿在活动中被其他事物吸引,教师设定的计划没有完成时,教师不应刻意拉回幼儿的注意力,而应为幼儿提供应有的支持。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的,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幼儿的大脑才能更好地输入信息。所以,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游戏和探究,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有一年春天,笔者带领幼儿到木兰溪畔观察春天的花。在活动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对观察花不感兴趣,他们在溪边捡小石子、挖泥土、奔跑,活动难以组织。因此,笔者转变思路,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慢慢发现,幼儿对石头和水上的白鹭感兴趣,于是据此生成课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包括资源利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师幼互动与综合效果等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行为观察、记录分析、访谈反馈等方式,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设计课程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学策略是否多样、生动有趣?活动是否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活动氛围是否轻松愉悦?师幼互动是否频繁有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有多高?幼儿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投入、主动学习?家长能否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与幼儿共同学习、探究?幼儿园是否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推动课程的实施与优化?教师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多维度对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通过木兰溪水文化课程的学习,幼儿对木兰溪水文化的了解程度显著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展望未来,我园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幼儿发展特点。我园将继续深化木兰溪水文化园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笔者也希望借助这一研究,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傅彩娟.基于幼儿园周边资源建构水文化园本课程的研究[J].第二课堂(D),2020(11):6-8.
[2]金雪.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课程实施调查研究:以大理市Z幼儿园为例[D].大理:大理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