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浸润下幼儿生活教育体验场建立方式的探索研究

2024-08-08 00:00:00陆晓旦
教育界·A 2024年19期

【摘要】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周庄本土的乡村资源得以有效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探索古镇文化浸润下幼儿园生活教育体验场的构建路径,让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学会发现生活之美,学习做优秀的新周庄儿童。

【关键词】古镇文化;生活教育;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陆晓旦(1988—)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幼儿园新镇区分园。

鼓励幼儿愉悦且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游戏和生活,是幼儿教师一直以来的教育目标和追求。结合周庄的古镇文化,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幼儿园新镇区分园(以下简称“我园”)逐步探索并建立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体验场。

一、查阅古镇文化资料,探索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路径

(一)结合国内外研究,厘清古镇文化与幼儿生活教育的关系

古镇文化与幼儿生活教育的融合研究是基于幼儿生活实际、建立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研究,也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研究。我园教师查找国外有关乡土文化与幼儿生活教育融合的思想及主张,发现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国外教育家对幼儿生活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要利用周边环境开展生活教育。这与我园的教学环境相符合。

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周庄古镇是幼儿的生活体验场,将古镇文化浸润到幼儿的生活教育中,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由此,我园教师以构建幼儿生活教育体验场为目标,组建了课题组,开启了课题研究。

(二)开展社会实践,梳理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内容

课题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共同搜集古镇文化与幼儿生活教育方面的文献,通过查阅《周庄镇志》,走访文联、周庄文化手艺人、旅游公司等,了解周庄文化。课题组得到《故园青青》《一路繁花》等文献资料,了解了周庄走人家、吃讲茶、摇橹、蚬江渔唱等历史文化。课题组梳理汇总了水韵、民俗、建筑、生活等方面的资源,为后续幼儿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梳理古镇文化资源,探索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方式

(一)梳理古镇文化教育资源

周庄古镇四面环水,拥有井字型河道、飞檐翘角的建筑群以及流传九百多年的民俗风情等。在课题探索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深入古镇,挖掘古镇文化蕴含的课程资源,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社区资源等,并按照水韵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分类进行整合,在每个班级门口放置资源箱,由幼儿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资源的收集和更换,让幼儿能够随时取用材料。比如,幼儿可将树枝、树叶、牛奶盒等材料拿到美工区,开展关于古镇文化的建构游戏。在课题探索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周庄古镇文化,初步形成传承古镇文化的意识。

(二)完善园内课题探索环境

在课题探索初期,我园对园区环境进行了以下改造,并开展多元活动。

对园区户外环境进行改造并开展相应活动。结合周庄古戏台原型打造四级周庄大舞台;引导家长与幼儿参照水乡传统服饰,共同制作亲子水乡服饰;增设制作表演道具的制作区,引导幼儿就地取材或自发收集想要的材料,基于自己的理解制作传统表演道具;在园区中开拓更大的种植空间,将水缸移到种植区,让幼儿体验水稻种植的过程,通过开展种植活动体验和了解周庄四季作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周庄的农耕生活;在种植区对面增设生活体验区,将周庄的自然、民俗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幼儿通过利用自然材料体验古镇生活;在建构区投放材料架、纸板、纸箱、砖块、积木等材料,方便幼儿开展游戏。

打造古镇文化探索系列走廊。随着课题的推进,原先的走廊环境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走廊进行改造,打造了古镇文化探索系列走廊,结合各班子课题内容,在走廊上融入古镇的建筑文化、水韵文化、生活文化等元素,让全园幼儿能够在来园、散步时了解和认识周庄文化,接受古镇文化的浸润。

对室内区域环境进行完善。由于幼儿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

境[1]。我园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到教室环境的改造中,使教室弥漫浓郁的古镇特色。

三、深入探索古镇文化,构建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体系

(一)建立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资源库

我园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挖掘和收集古镇文化资源。在收集过程中,幼儿学会观察和思考,不仅学会去掉不适合的资源,留下适用的资源,还学会分析和比较资源。比如,一开始,幼儿制作麻饼、万三糕、万三蹄等民俗小吃时,用枯萎的树叶替代制作材料,随着游戏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使用轻黏土和彩泥捏出的“小吃”更接近真实。

此外,我园教师与砖瓦制作单位和绿化所等对接,投放了树桩、树枝、瓦片、仿古砖和青砖等材料。教师引导幼儿对这些资源进行探索,将其用于桥的制作、灶台的搭建和环境的完善等,丰富了生活教育资源库。

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运用实践过程中,我园的资源库得以建立并不断扩大,幼儿不仅学会对资源进行分类和运用,还学会创新、思考和大胆探索,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二)丰富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课程内容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2]。在探索基于古镇文化的幼儿生活教育路径时,我园教师发现课程体系缺乏连续性,于是尝试将每周一次的课题实践教学活动,升级成园本课程和微主题式课程,创设与爱家乡、国庆、季节相关的主题,并将古镇建筑文化、水韵文化、民俗文化中适宜的内容融入进去,丰富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各班教师在班级内开展基于古镇文化的生活教育主题课程,每学期一个主题,时间和内容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而定,极大地提升了生活教育课程的能动性。

(三)构建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课程

体系

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我园制订课程方案,探索了特色教学活动、主题系列活动、特色班本课程、户内外游戏等多条路径,逐步建立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园通过开展主题式的特色教学课程进行常规的课题探索,在班本化的特色课程中深入探索与运用古镇资源,开发古戏台、农家乐、艺术区、沙水区等资源,对资源及资源的用途等进行分类和整理,增设户外生活体验区,设计农作物种植体验、自然印染等活动,打造周庄文化体验街,传承周庄民间工艺,逐步完善园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古镇文化。

四、开展生活案例研究,优化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课程

(一)开展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教学研究,形成教学案例

我园每周都会开展课题探索教学活动,从水韵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角度出发,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展开课程探索,以点带面,由浅入深,更加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由一开始的无主题式研究发展到小主题式研究,形成一个个值得借鉴的教学案例。

(二)开展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亲子活动研究,形成亲子活动案例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参与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很多游戏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是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收集完游戏材料后,亲子文化活动在幼儿园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如包粽子、腌鸭蛋、2SanoSv3T+uhiADSY+xwkAF0IcERG5wdslYMR2EPISo=做香包等生活文化体验活动,做陶艺、舞台表演、赛龙舟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让家长对园所的教学理念更加认同和理解,也让幼儿园收获了一个个亲子活动案例。

(三)开展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游戏探索,形成游戏案例

目前,我园在班级室内区域、园区户外区域等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游戏,强调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和学习,感受古镇文化。比如,幼儿在农家乐中学习汤圆、团子、粽子的做法,体验喂养小鸡、种植蔬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搭建小小古戏台,幼儿穿着水乡特色服饰在戏台上表演,加深对周庄文化的认识;在戏台边上增设民俗文化的摊位,由幼儿自主设计摊位,打造一条户外文化游戏街。教师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丰富的游戏案例。

(四)开展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社区活动探索,形成社区案例

周庄古镇每年都会举办元旦开庄大典、元宵猜灯谜、端午划船、中秋灯会等大型庆祝活动和古镇非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活动都是我园课题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将这些活动融入课题,与社区共同配合,通过引导幼儿和幼儿家长参与其中,让周庄文化融于幼儿生活,进入幼儿心中,形成生动鲜活的社区案例。

五、运用课题评价量表,深化古镇文化浸润下的幼儿生活教育

(一)设计古镇文化探索评价量表

在课题探索过程中,课题组从单一的课题实践教育活动量表开始,逐步完善,不仅设计了关于建筑文化、水韵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活动评价量表,还设计了幼儿开展自我评价的评价量表、教师间的评价量表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量表。

(二)通过评价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通过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幼儿对于周庄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获得了发展。课题组教师在评价中逐步理清思路,在探索中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游戏设计等,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王微丽,霍力岩.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经历 经验 经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

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