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为教师进一步优化化学学科教学方法和方式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作业的设计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路径。以“双减”政策为依据,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要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与合理分层。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核心素养;“双减”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研究共同体”专项课题“‘双减’视域下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ygzx23-17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薛学诚(1989—),男,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对各年级的作业布置做出了规定。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其中,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这样的教育样态下,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要践行“减负”的要求,彰显“提质”的特征,同时要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笔者梳理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从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合理分层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一、联系实际,将作业与生活相结合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课程内容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化学知识。很多化学现象在生活中会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现代化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于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化视角出发,将化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设计联系实际的作业内容,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积极完成作业做好铺垫[1]。
(一)设计揭示生活现象的作业
化学知识来源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探索。很多生活现象可以用化学反应来解释,这需要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基于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现象,精心设计揭示这些现象的化学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而且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做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进而形成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完常见的酸和碱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小明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游玩时不小心被马蜂蜇了。小明回到家以后,他的家人对于如何处理伤口给出了“用食醋止痒”和“用肥皂水清洗”两种建议。这两种建议是否有效?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写出探究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一般都有被某些昆虫叮咬的经历,因此在做上述作业时往往会回忆自己被昆虫叮咬后是如何处理伤口的。在作业情境中,多数学生对于“食醋和肥皂水是否真的有处理伤口的作用”往往会想要做进一步探究。学生需要在探究中重温酸和碱的相关知识,进而认识到:食醋是酸性物质,酸性的环境不适合细菌生存;肥皂一般是碱性的,细菌在碱性的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在被碱性物质破坏细胞壁后将难以生存。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加深对酸和碱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可见,布置揭示“利用食醋和肥皂水杀菌”的生活现象的作业,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透过生活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设计解决生活问题的作业
用化学知识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可以引入问题情境,将课堂基础知识与生活问题进行整合,以此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参与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常见的干燥剂的相关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干燥剂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回南天是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回南天出现时,室内会变得潮湿。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用自制干燥剂的方法来应对回南天吗?
上述作业涉及生活问题,需要用到有关干燥剂的知识,旨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石灰干燥剂或硅胶干燥剂,检验干燥剂的效果,对干燥剂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认识到: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这个过程会吸收水分;硅胶通过其多孔结构来起到干燥的作用。
二、注重实践,让作业引领学生操作
实践类作业需要学生进行具身学习,全身心参与实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引领下成为乐于动手操作的创客,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设计实验类作业
化学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现象、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在实验中,学生可以经历观察、体验、思考与应用等过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设计化学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对于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塑料吸管等材料,制作一个气密性良好的多功能瓶子,并从收集气体、检验气体、干燥气体、去除气体中的杂质的实验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用自己制作的多功能瓶子进行实验。
上述作业不需要学生机械地背诵多功能瓶子具备的功能,而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动手实践。这样的动手实践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也在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设计应用类作业
应用类的化学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应用类的化学作业,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知识应用情境,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实物,更加轻松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完水的净化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利用塑料瓶、鹅卵石、石英砂以及活性炭等材料,自主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然后试着在家里使用这个装置,并检验净水的效果。
在做上述作业时,学生可以将混合细沙、泥土以及墨水的自来水作为待净化的水,再用自制的净水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完毕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用一些设备检测装置的净水效果。若装置的净水效果好,学生则可以尝试做出改进,将家中的水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并用净化后的水来拖地、浇花等。这样的作业能够避免让学生通过反复抄写来记忆化学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相关的化学原理,提高推理、创新的能力,从而发展核心素养。
三、合理分层,使作业个性化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需要获得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化的发展离不开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教学,并且要对化学作业合理分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帮助[2]。
(一)作业内容分层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学生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提升,都能发展核心素养。对于内容分层的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现有能力选择想要完成的内容。这样能助力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和学习质量的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全面了解设计内容分层的作业。针对学习基础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减少基础题的数量,并要求学生制订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制作一张关于氯化钠的用途的资料卡。针对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少量的基础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来鉴别亚硝酸盐。针对学习基础薄弱且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写出某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
上述作业可以顾及不同学生的需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符合自己能力的作业,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二)作业形式分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优势智能[3]。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业。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采用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实现作业形式分层。
例如,在学生完成对化学肥料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分层的作业,让学生完成练习题,绘制思维导图,开展简易实验,编创顺口溜,给家人分享学习成果,等等。
上述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在明确作业要求与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自主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三)作业评价分层
教师既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基础性作业,也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适当设计挑战性作业[4]。对于学生完成的多样化作业,教师需要进行分层评价。有效的作业评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查缺补漏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为后续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例如,在教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调查,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结合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在评价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调查能力、推理能力等进行差异化评价。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提高;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降低评价标准,从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视角入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论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所写的小论文的创新之处,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过,要想让学生的观点被更多人认同,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用更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撑,完善自己的小论文。
分层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层进行作业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一些难度稍大的任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语
化学课程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需要更新作业设计理念,注重生活化作业、实践类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设计,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更有趣。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打破机械训练的模式,减轻作业负担,借助多样化的作业,培养核心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杰.“双减”背景下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D].重庆:西南大学,2023.
[2] 董君武.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 周婉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J].学周刊,2023(29):100-102.
[4] 蒋丽娟.双减政策视域下初中化学实验类作业设计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