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意·读写

2024-08-08 00:00:00林贻清
教育界·A 2024年19期

【摘要】教师围绕文言虚词开展诵读、品意、读写等教学活动,能够快速唤醒学生的文言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文言虚词的丰富内涵和用法,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在反复诵读、会意鉴赏、读写结合中掌握文言虚词,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虚词;诵读;品意;读写

作者简介:林贻清(1972—),男,福建省福清市教育局。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对文言虚词一知半解,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文言文考试。教师有意识地增加文言虚词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感知文言虚词丰富的韵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的解析和鉴赏,能够让学生品味文言虚词的深刻内涵;教师给学生布置多种文言虚词的读写任务,能够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换言之,文言虚词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找到文言虚词应用的规律,自觉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培养良好的语感[1]。

一、反复诵读,感知文言虚词的丰富韵味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不同的表达作用。教师示范诵读文言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味,对学生解读文言虚词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教师示范诵读

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大多不够深入,遇到文言虚词类题目时可能断章取义,答题正确率自然不高。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虚词的节奏感、韵律感,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选一些文言文片段,为学生示范诵读,直观地展现虚词的节奏特点。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比较多,如之、乎、者、也、而、以、其、焉、岂、乃、夫、盖、矣、于、哉等。教师在诵读这些虚词时,可以强调节奏感,以突出虚词的辅助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为例。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教师在诵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等句子时,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虚词的语言特点。

又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为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等句子都富有节奏和韵味,可以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其中虚词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果将其中的虚词删除,不仅读起来拗口,还不能体现文言文的意蕴,可谓索然无味。

虚词可以让文言文表达更有韵味。教师在示范诵读这些包含虚词的文言文句子时,可以特别向学生强调虚词的存在,并点明这些虚词的作用,让学生对文言虚词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学生模仿诵读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示范诵读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诵读时感受到文言虚词的不可或缺,领会文言虚词的韵味。这样,可以为学生解读、掌握文言虚词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即逐字逐句地解析并反复地诵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何”“者”“耳”等都属于文言虚词,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表达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增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味。两个“何”字的安排比较有创意,同样的句式、同样的语气,让文言文句式显得更为紧凑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束句中的“耳”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罢了”,放在这里有利于让读者体会作者悲凉复杂的心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文言虚词,在诵读中体会文言虚词的表达作用,有利于让学生对文言虚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对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增强学生的语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

二、深度品意,感受文言虚词的深刻内涵

教师从文言虚词的品意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精选鉴赏内容,适时传授品意方法,能够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规划清晰的路径,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

(一)精选鉴赏内容

文言虚词用法丰富。教师在开展文言文鉴赏教学时,可以重点解析一些文言虚词,从文言虚词应用的角度进行专业解读,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集中梳理,让学生感知文言虚词的重要性,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这篇课文虚词较多,且大多虚词反复使用,有节奏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重点关注课文的虚词。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中的“夫”用作句首发语词;“然”,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教师组织学生从词性、意义、节奏、对称等角度对这些虚词进行鉴赏,有利于营造课堂的研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传授品意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4]。同一个文言虚词,有不同的用法,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难点。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利用典型的例句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可以顺利高效地积累文言虚词,为阅读鉴赏文言文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这篇课文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意思是“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这句话用同样的排比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其中,虚词“于”发挥重要作用,用作介词,可译为“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虚词“于”用作介词,可译为“在”。

可见,同一个文言虚词“于”,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例句,把同一个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表达的不同意思归纳起来,促使学生更有条理地学习文言虚词。

三、多样读写,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

文言虚词的应用有基本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的应用特点,让学生在多样的读写训练中内化文言虚词,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在设计文言文读写任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文言文经典句子,特别是翻译重要的虚词;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仿写任务,培养学生应用文言虚词的能力[5]。

(一)创新读写任务

读写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文言虚词时,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为学生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读写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文言文阅读,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具体用法等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有关文言虚词的练习题,或者鼓励学生仿写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丰富文言文知识积累。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文意,整体感知这则寓言。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题。

翻译句子,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且焉置土石?

(翻译: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焉”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哪里”。)

2.跳往助之。

(翻译: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之”用作代词,可译为“他”“他们”。)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之”用在主谓之间,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通过翻译句子,特别是重点翻译句子的虚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人物的性格,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关于“愚公与智叟辩论”的文言文片段。

上述读写结合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虚词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二)句读训练

文言文的断句涉及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结合文言虚词,组织学生开展句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熟练地判断虚词。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句子,引导学生划分停顿节奏。如“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一句,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虚词—“以”“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停顿设在虚词之前,即“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如此,读起来比较顺口,说明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又如“已而之细柳军”一句,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虚词—“已而(可译为‘不久’)”“之(可译为‘到’‘往’)”。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节奏划分为“已而/之/细柳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借助文言虚词断句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

1.其、盖、唯、夫、岂、斯、且、若夫、至若等句首发语词。

2.也、焉、兮、耳、矣、哉、乎、而已等句尾语气词。

3.何、胡、安、孰、何如等疑问语气词。

4.故、岂、然而、是以、于是、至若等复句中的关联词。

5.久之、已而、俄而、少顷等时间词。

教师从虚词的角度训练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句义、提高文言文朗读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诵读文言文,品味文言虚词的含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言文读写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盟.“之”之用法知多少:文言虚词“之”的用法[J].初中生辅导,2023(13):25-26.

[2]蒋兴超.迁移与跃升:文言文复习的应有之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4):65-68.

[3]林美凤.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3(24):50-52.

[4]邵永娟.以文解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作文,2023(44):41-42.

[5]韩延明.字字落实点对点处处规范严而活:例谈文言文翻译技巧[J].广东教育(高中版),20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