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研究

2024-08-08 00:00:00高成涵
教育界·A 2024年19期

【摘要】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基于跨学科视域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跨学科教学的元素、搭建跨学科教学的支架、设计跨学科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初中历史

作者简介:高成涵(1997—),男,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实践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探究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语文、艺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概念、学习方法来解释历史问题,形成个性化理解,完成项目探究。

一、多元重构,挖掘项目化学习的元素

(一)挖掘自然环境元素,了解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法,挖掘蕴藏在历史资料中的自然环境、区域交通等地理元素,并围绕其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这样能起到资源重构的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某地的自然环境,然后指导学生结合唯物史观分析各种历史问题。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唯物史观,提高学习能力。

以唯物史观提到的“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结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设计项目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对远古人类的生存有什么影响”项目。该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要求学生搜集地理知识,了解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别,探究人和地之间的关系。

环节二:要求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的哪些地区发展了原始农耕文化,并分析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

环节三:渗透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环境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探究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导他们利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这样能更好地利用地理元素,构筑高效的项目探究活动,提升教学效果[1]。

(二)挖掘区域交通元素,分析作用

区域交通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谈到的问题。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学生能认识到便捷的区域交通对于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客观地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区域交通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看待古代交通和社会发展”项目。该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引导学生阅读史书,找出灵渠、丝绸之路出现的年代,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环节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古代的交通真的那么差吗”。

学生可以发现,秦朝开凿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陆交通。汉代沟通亚欧陆上交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重要路线,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古代的交通虽然比不上现代那么发达,但是也有贯通全国的道路,秦朝时的陆路交通已四通八达,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二、问题导向,搭建项目化学习的支架

(一)分解型,联系特定时空

初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和历史探究融合在一起,更好地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结合语文知识,教师可以搭建分解型支架,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并用古诗文等学生容易理解的资料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项目。该项目包含的知识众多,学生有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故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

环节一:请学生阅读《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等杜甫的作品,并引导他们思考:“你能沿着杜甫的脚步,说说安史之乱的时间、发展和结果吗?”这样,便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

环节二: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作为爱国诗人,对于安史之乱有自己的理解。你能以他的口吻列出安史之乱的成因,并预测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吗?”如此设计,将探究安史之乱分解成探究过程、分析成因、了解影响这三个部分,减轻了学生的探究难度。

可见,利用语文知识创设人文化的探究情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这样,学生在探究项目时便会更投入,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过渡型,揭示因果关系

过渡型支架指的是教师不要求学生直接完成该项目,而是先设立一个过渡项目,让学生试着完成,然后再提高难度。在指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教师可以采用过渡型支架,引入语文学科中与议论文有关的知识,先让学生结合议论文创作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再让他们迁移运用到历史学科,更深入地探究问题[2]。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项目。要完成该项目,学生就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故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搭建过渡型支架。

环节一:先引入跨学科知识,展示经典的议论文,让学生分析作者想论述的“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的、作者分析的“因”是什么等问题。

环节二:结合过渡型支架,让学生迁移运用该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各种原因。如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学生要结合从环节一中获得的知识,分析以上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问题,学生便能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挑战型,拓展国际视野

挑战型支架指的是教师预先分析学生的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考虑到不少学生对国际政治的了解不多,故此,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法,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搭建挑战型支架,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探究项目。考虑到不少学生在探究时只关注明朝本身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很少基于国际视野分析问题。故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融入其中,搭建挑战型支架。

环节一:要求学生搜集郑和船队的信息,对比当时世界上其他具有远洋能力的国家,分析他们之间的优劣势。

环节二:要求学生联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紧相连”“与世界共发展”这三课的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对建立开放互动的世界有什么帮助、郑和的行为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其他国家在了解郑和船队的实力后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等问题。

在挑战型支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不仅可以关注国内,还可以拓展视野,分析国际形势。

三、躬身实践,创新项目化学习的模式

(一)探究式,揭示发展规律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故此,教师可以引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实施探究式项目,让学生运用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式项目,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一:在隋朝成立之初,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和前朝相比,是否更为安定、发达?

问题二:在这种发展中,是否蕴藏着不和谐的因素?

问题三:是什么使得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接着,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盛衰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通过探究式项目,学生可以历史事件为例,深刻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提升学习效果。

(二)审美式,提升人文素养

审美式项目指的是教师将历史学科和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在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美术、音乐等学科,设计审美式项目。

项目一:引导学生透过唐朝的手工艺品分析唐朝的文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唐三彩骆驼乐舞俑”等工艺品,并引导其思考:“为什么唐朝的工艺品中有不少的西域元素呢?”这使得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可以了解唐朝民族间的文化交往。

项目二:引导学生透过唐朝的绘画作品了解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展示《弈棋仕女图》等画作,让学生赏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并提出问题:“在这些画作中,女子们都在做什么?她们为什么可以参加文学、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你认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如何?”

通过以上两个审美式项目,学生可以认识到艺术品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用作史料,供人们分析蕴藏在其中的历史问题。

(三)技术式,活用数字资源

技术式项目指的是教师将历史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设计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数字资源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各种历史问题。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技术式项目,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情况。

项目一:学生要将“明朝”与“科技”“建筑”“文学”等关键词结合起来,整理数字资料库。

项目二:学生要将各自搜集到的资料整合起来,运用信息处理工具,删除其中重复的部分,并将剩余的内容进行整理。

项目三:学生要利用数字资源解决各种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要结合问题自主拟定搜索条件,在数据库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运用它们回答问题。如教师提问:“有人认为明朝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你能利用史料驳斥这种观点吗?”学生需要在资料库中搜索有关资料,用史料证明明朝的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如明朝有《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重要的科学巨著。

在技术式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会自主搜集数字资料,建立数字资料库,有效提升信息素养。此外,学生还可以将数字资源转化成探究历史的资料,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围绕历史、地理、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挖掘教学元素,搭建教学支架,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历史项目化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兴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91-94.

[2]张旭.联系是阅读和解答初中历史非选择题的有效办法[J].初中生辅导,2022(3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