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助式学习模式是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展开分析,具体论述互助式学习模式应用的意义,提出以情境激趣推进互助、以导学任务引领互助、以教师指引指导互助、以评价巩固鼓励互助四项策略,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利用互助式学习模式满足学生寻求协助的需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初中;互助式学习模式;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张臣青(1979—),男,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第三中学。
互助式学习模式是以共同学习、讨论、交流为基础,通过地位平等的伙伴之间的积极主动帮助、支援获取知识的模式。互助式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能力,满足其他伙伴的协助需求,朝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保证每名学生均能集思广益、分享经验,避免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性,减少学习落差。采用互助式学习模式既能提升学习效果,又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合理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保障学生在互助过程中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意义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有所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充分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进行分析、评断,锻炼批判性思维,提升创新思维。因此,互助式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中,学生会向同伴寻求协助,也会以共同进步为目标提供帮助,学习心态发生了转变。学生会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满足自我成长需要、发展同伴情谊的契机。这一转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挑战欲望、兴趣,促使学生和同伴共同努力,不断向更高、更难挑战,增进友谊,获得以集体智慧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形成内在学习动力[1]。
(三)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学生之间能够建立彼此信任、合作的关系。为了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会相互合作,彼此配合,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期间,学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沟通,明确在解决问题中需要做什么,给予彼此支持。在出现分歧、不同意见时,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分析,选择最佳解决办法。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锻炼以上合作所需要的能力素养。
(四)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因认知、性格、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态度也存在差异。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中,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这为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平台。同时,由于有共同的目标、学习任务,学生会相互帮助,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被弱化,学生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能够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采用互助式学习模式能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能力、素养上有所提升[2]。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推进互助
学生是否热爱数学与能否积极投入学习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互助式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若想推动学生积极互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体验,奠定轻松、亲切、有趣的课堂基调。同时,教师也要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已有的知识已经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进而制造合作互助机会,顺利推进学生的互助式学习[3]。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数鸭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中,两个小孩坐在门前数游过的鸭子,其中一名小孩对另一名小孩说:“现在笼子外的鸭子是笼子内的2倍。”另一名小孩肯定地说道:“笼子外的鸭子比笼子内多5只。”基于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笼子内共有多少只鸭子,要求学生用方程求解。学生简单地思考后,列出两种方程:2 x = x +5与2 x - x =5。以上两个方程表示两种数量关系,为两种解法。但学生计算时发现,“2 x = x +5”这一式子的两侧同时减掉“ x ”后与“2 x - x =5”相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生发现用已掌握的知识无法解释,仅有少部分学生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将含有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合并。无法解释的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纷纷向能够解释的学生请教。为此,教师让小部分能够解释的学生发起互助学习,每名学生选择3~5人,讲解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讨论,展开更深入的分析。
教师以简单、有趣的情境引入,配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寻求援助,从而推进互助学习。
(二)重视导学,布置学习任务,引领互助
互助式学习是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同伴之间的力量与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少对学生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互助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习内容,设置导学案,使学生了解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达成的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内容与同伴协同探究,高效进行互助式学习。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探究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总结平行线的性质。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布置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的任务,让学生量角度,阐述自己的发现,进而根据角的位置特点想一想角的名称,最后讨论三种角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两条直线平行的大前提下分析角之间关系成立的理由,继而提炼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几何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将导学案发给每个团队,让学生先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分析,厘清每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明确需要具体探究的知识点,进而在学习中理解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有目标地参与互助式学习。
教师要应用导学案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互助式学习过程中目标、方向明确,避免学生出现拥有学习自主权后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做什么的问题,使互助式学习真正发挥价值。
(三)教师参与,加强教育指引,指导互助
在采用互助式学习模式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在学生互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维持互助式学习秩序,减少互助式学习中的阻碍,保障每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互助式学习中。
1.指导学生以合适方式互动
良好的互助品质及互助能力是实现互助式学习目标的根本保障。但很多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不强,合作技能也有待提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感层面的引导及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完成互动,既能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向身边人求助,又能主动向他人提供帮助,并能够在互助过程中把握尺度,与同伴有效交流,协调分歧,处理争议,满足彼此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反馈,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公因式提取不彻底的情况,如在把- x 2 y +2 x y - y 分解因式时,虽然能找到公因式 y,但提取时忽视符号,导致分解不完全。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指导学生询问班级内要好的小伙伴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小窍门。但双方互动期间因解题思路不同而出现分歧与争议,互相不认可对方的观点,情绪也愈发激动。此时,教师介入并进行引导,先肯定彼此均敢于指出对方的错误的行为,认可双方在求证“真理”时不低头、不妥协的良好态度,同时指出双方互动时沟通方式与技巧的不当。在教师的调解下,学生互相道歉,继续互助学习[4]。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方式进行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又能减少互助式学习中的不和谐因素,让学生掌握沟通与互助技巧,促进学生互助能力的提升,使互助式学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2.指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教师应少干预学生的互助过程,避免对学生的学习思路、方法等进行限制,而要以互助者的身份参与到互助式学习中,作为学生的互助伙伴,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互助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挑战及影响互助学习氛围、效率等情况时,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及时提供帮助,使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正式接触函数、学习新知后,部分学生的函数意识仍然薄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习惯性地利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后求解,不能立即找到已知条件中的变量关系。对于该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互助式学习中克服困难。在互助学习期间,教师随机参与一个互助团队的学习,了解其是否有困难。教师观察到提供帮助者在帮助同伴深刻理解函数概念,增强其函数意识时,反复强调变量、常量,使被帮助者更加迷茫。此时,教师对被帮助者进行点拨,让被帮助者在面对具有函数关系的问题时,将已知数量关系列成表。教师随机选取一道题目,引导被帮助学生说出其中哪个量不变、哪个量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b1e1f726fd8e39594357513db7d7b5b9f22b89178ee551e21ff0f9eea7fa88c9并列表写出变量变化后对应的结果,使学生掌握找到变量关系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提升函数意识。
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适当指导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互助质量,避免影响学生互助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重视评价,及时巩固成果,鼓励互助
教学评价是对已有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反思,有利于明确不足,优化下个阶段的教学方案。在互助式学习模式中,评价能够巩固学生的互助成果,使教师反思自己的引导方法,使学生反思互助过程中的不足,积累成功经验,激励互助持续进行,不断完善互助式学习模式。
1.坚持主体多元,鼓励学生反思互助成果
教学评价针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展开。互助式学习模式中的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评价,提供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及时反思互助成果,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的互助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互助式学习的感受进行简单的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围绕在探究时提出了哪些观点、提供了哪些帮助、自己接受了哪些帮助展开。学生要反思在此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可取之处。同伴评价围绕在探究时同伴的表现、接受了同伴哪些帮助及同伴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展开[5]。教师评价围绕探究过程中情境和任务的趣味性、挑战性、难度及指导互助的方法等展开。基于此,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反思互助学习情况,对自己、他人及互助学习的价值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从多元视角出发反思互助学习过程,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及时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参与互助式学习的状态、方式,为更好地参与互助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采用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互助学习
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反思,还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互助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评价环节合理利用激励语言与措施,增强学生的互助式学习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的互助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与学进行评价,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先肯定学生在探究正弦函数定义与性质、图像等知识中积极动手、主动合作、帮助同伴的行为。接着,教师综合评价结果,让学生填写量化评价表,对组员配合度、任务完成效果、学习目标达成度等进行赋分。分值最高的互助团队可以获得“最佳互助集体”荣誉称号或“最佳凝聚力奖”,团队内付出最多的个人可以获得“最佳学习搭档”“互助之星”等荣誉称号。
教师通过激励评价,给予学生认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互助式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推动互助式学习的开展,促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互助式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自由且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教师要在应用互助式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在不影响学生互助热情、信心的前提下,推进、引领、指导、鼓励学生互助,使互助式学习达到预期目标,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 2023(3): 103-105.
[2]浮凌霄.浅谈小组互助式学习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23(12): 153-155.
[3]孙胜余.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 2022(31): 49-51.
[4]王照明.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 2022(3): 35-37.
[5]苟玉荣.互助学习在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 2022(6):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