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架理论是一种用于解释和理解复杂系统结构的概念框架,建立在系统论和复杂性理论的基础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模式。利用支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对于有一定难度、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则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掌握。此外,在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支架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以支架理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策略,以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曹永刚(1982—),男,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内容多且复杂。支架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更具体、更深的地理知识,学生能有章可循,理清思路。针对现阶段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笔者以支架理论为指导,探究这一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串联自然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一、支架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教学领域,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暂时性的支撑,辅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水平。支架理论的应用重在帮助学生内化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理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主张从学生的学情入手,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支架理论有利于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克服教学、学习中的困难。
二、支架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支架理论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不是独立的过程,强调有意义的、与现实接轨的学习,便于学生找准单元内容的关联点,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高中地理涉及广泛的自然与人文知识,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支架理论在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支架理论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在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搭建实践支架,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地理数据,讨论地理问题,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支架理论强调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衔接教师、学生两个评价主体,同时还要求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地理观测、地理实验报告、地理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果,发现学生在地理大单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一过程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
三、支架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未找准单元内容衔接点,难以把握单元教学方向
目前,部分教师在应用支架理论时,未能找准单元内容之间的衔接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把握单元学习的整体方向。因此,教师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时,应深入研究地理教材,明确各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不注重情境支架的搭建,难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境支架的搭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和思考。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搭建情境支架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创设真实、有趣的地理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地理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学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
(三)不注重合作支架的搭建,难以突破单元学习难关
地理学习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教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鼓励学生围绕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合作支架的缺失也是当前支架理论应用中的一大问题,导致学生在遇到学习难题时难以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应通过地理实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共同突破地理学习难关。
(四)未优化单元评价体系,难以提升单元教学实效
单元评价体系的不完整也是影响支架理论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仅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且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导致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教师应优化单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通过地理观测报告、地理实验操作、地理问题分析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支架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问题支架:找准内容衔接点,把握大单元教学方向
自然地理涉及的知识点众多,且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找准内容衔接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实现学生从表层学习到深度理解的跃迁[3]。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时,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支架,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洋流”“海—气相互作用”三节内容有机串联起来。首先,教师从“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节内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平衡,搭建问题支架:“河流、湖泊、沼泽等陆地水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的水量平衡是如何维持的?”其次,教师聚焦“洋流”一节内容,搭建问题支架,让学生思考“全球洋流的分布有何规律?这些洋流是如何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的”,理解洋流的科学原理,思考洋流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最后,在“海—气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搭建“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有何深远影响”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建立全球视野,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思考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全球环境的影响。通过上述问题支架的搭建,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方向,更能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知识。
(二)情境支架:创设主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在支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创设主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在主题情境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深刻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探究黄河之水的源头及去处、黄河之沙的来源及去处,以及洪涝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在原本的情境支架的基础上补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例如,在探究黄河之水源头的情境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回顾关于河流补给、降水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黄河的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立体的主题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了解黄河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相关动画视频,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模拟水循环的实验,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在情境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迁移知识,借助所学知识解释地理问题。
(三)合作支架: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突破单元学习难关
在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复杂的学习任务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的整合。教师可以搭建合作支架,将这些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子任务,然后将任务成果整合,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单元学习难关。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可细化合作支架内容,引入多个子任务。
合作支架一:探究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子任务1:小组内分工,收集大气组成的资料,包括主要成分、比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图表或海报形式整理并展示这些信息。
子任务2:研究大气的垂直分层,分析各层特点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通过模型或图示清晰展现各层次的结构。
合作支架二:研究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子任务1:研究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制作动态的流程图或动画,直观地展示这一过程。
子任务2:探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结合实例分析风的形成、气压系统的变化等,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深刻感受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直接影响。
通过搭建小组合作支架,学生能够总结单元学习要领,更好地把握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评价支架:优化教学评价,提升大单元教学实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支架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框架,帮助他们了解评价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通过优化评价支架,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向,确保大单元教学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探究土壤的形成因素和特征,引导学生探究植被的观察和识别方法,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搭建多元化的评价支架,如搭建地理观测评价支架,评估学生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的观测能力,包括对土壤和植被特征的准确记录和分析能力;搭建地理实验报告评价支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评估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搭建地理小论文评价支架,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议题,评估其逻辑思维。这样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大单元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升支架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为学生搭建相应的支架,如问题支架、情境支架、合作支架、评价支架等,让学生把握大单元学习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支架,为学生搭建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习能力的阶梯,让学生把握单元知识的关联,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宇飞,王志军.课标视域下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研究[J].地理教育, 2024 (1): 56-60.
[2]户清丽,刘安多.基于课程制作的高中地理思维型课堂构建与实施:以“守护蔚蓝”海洋地理教学主题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36(6): 126-134.
[3]钱丽丽.搭建支架,助力学生学习地理过程性知识[J].教育界, 2023(34):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