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研究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后,讨论了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和具体思路,此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将大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关键词】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大思政理念
作者简介:程智育(1974—),女,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也拥有许多机遇。随着社会进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对这些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1]。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大思政理念的影响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迎来了改革的新趋势,教师意识到自己应该通过真实案例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应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有道德、懂法治、有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推动大思政理念进入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思政理念出发,探究提高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期望可以帮助广大边境地区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边境地区小学统一采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部编版教材涵盖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等核心内容。在广西边境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中,教师在使用部编版教材授课时,还需要采取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手段(如组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切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提高应用
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状态
由于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边境地区的小学生具有一些独特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这些学生多是来自不同的民族的,拥有多样的文化背景,这可能使他们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时遇到视角和价值观上的挑战。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小学生可能面临更多的生活挑战,如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等,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他们缺乏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理念
目前,部分边境地区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仍有待提升。这些教师缺乏培训机会和实践指导。而且由于边境地区小学师资相对不足,教师之间难以及时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或者组建共同体去探索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对大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较少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上述因素同样影响了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推动大思政理念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和思路
(一)大思政理念具有深刻内涵
大思政理念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2]。大思政理念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和法治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着力于帮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去应对挑战。
(二)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路
为了将大思政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着手完善课程设计。
1.整合教学内容
为确保大思政理念自然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认真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则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与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以及法治精神之间的联系。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据此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三、边境地区小学融入大思政理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之路
边境地区不仅是国家的门户,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边境地区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创新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背景,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开发独具匠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种课程应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力量[3]。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地的历史事件,带领学生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品质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例如,广西崇左市民师附小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多彩民族文化”活动时,介绍了当地少数民族在服饰、节庆、乐器、美食等方面的特色,让学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讲述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边境地区小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惯”“我们应当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除此之外,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让他们分享真实的工作案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切实了解司法部门运作的情况,以及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在教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广西凭祥地区某学校与当地司法局共同开展了普法教育。当地司法局为学生提供了六百余本《中国宪法读本》,该校据此组织了“宪法晨读”,还举办了知识竞赛和宪法宣讲活动,为“大思政课”增加厚度。当地司法局则派出了两名司法工作人员参与“大思政课”,在现场为学生讲解知识。
(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
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校外实践活动则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边境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广西边境地区小学,教师可以组织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在与越南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边境地区小学也可以组织体验边防巡逻等活动。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防城港市那良镇滩散小学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是一所半寄宿制村镇小学。该学校每年都会开展“红领巾护界碑”活动,让学生与边防官兵一起守护疆土,从而根植爱国情怀。该学校与当地边检站共同设置了一个特别站岗点,在特定日期,该学校会派出少先队员到站岗点与边防官兵一起站岗并交流心得体会。此外,该学校还设有“国防教育室”,教师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国防教育室”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平与团结的重要性。
利用边境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水口实验学校在教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时,组织了法治宣传活动,带领学生到口岸向过往旅客和当地居民普及《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在开展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也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有效整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发展情况。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校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全面评估。例如,广西边境地区某小学的教师在组织“京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后,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表现写下了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称赞了学生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并引导学生关注与该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要获得社会评价,教师需要在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法治知识宣传等活动后,收集相关人士的反馈。例如广西崇左市民师附小某教师在执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两课后,组织了“走进社区”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后收集社区居民的反馈,让学生了解他们没做好的地方并帮助他们改进。这样的社会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公德观,对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至关重要。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例如,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某教师在执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后,组织了“学唱国歌”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故事,引导学生表达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后,该教师与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联系,设计了趣味评价活动。如果学生能够在评价活动中熟练地唱国歌,那么该学生就可以获得一颗星;如果学生可以熟练讲述新中国成立的故事,那么他就能再多获一颗星。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根据实践和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将大思政理念融入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1.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组织了“模拟法庭”“道德困境讨论”等教学活动,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由此得到了增强,班级的常规管理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更加规范,这显示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提高
在融入大思政理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课程的满意度显著上升。
3.学生日常行为改变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不限于课堂,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践行所学。比如某学生原本有乱扔垃圾的习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育,该学生改掉了乱扔垃圾的毛病,还会在课后主动检查班级卫生情况,将地上的垃圾丢进垃圾桶里,以确保教室干净整洁。这样的例子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反思与改进
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部分教师在融入大思政理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仍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例如,有一些教师不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教师仍在使用相对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大思政理念无法起到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最后,完善评价体系,确保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结语
边境地区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边境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尝试在大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带领学生在多元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学生逐步提升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庞立生.以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144-148.
[2]缪青.“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以“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2023(35):55-57.
[3]黄财洋.小课堂里的“大思政”:“互联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J].文理导航(上旬),2020(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