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珐华器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它的出现好似黑夜里的一团烟火,虽然短暂,却极尽璀璨。南海一艘沉船的发现,让后人再次感受到五百年前那动人的美。
碧水现芙蓉
南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古代,经常可以看到异域帆船往来,它们满载异域货物而来,又满载中国商品而去。但是,在这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船事故时有发生。
明正德年间,曾有一艘满载“新款”货品的商船在南海出航。这艘船上的商品以陶瓷为大宗,包括珐华、青花、三彩等品种,都是当时畅销的陶瓷品种。看着这些精致细腻的陶瓷,船上的商人或许曾幻想过它们被人争相购买的火热情景。但天不遂人愿,这批货物最终沉入大海,成为后世观瞻的历史遗迹。
2018年4月至2022年10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南海西沙群岛北郊海域发现两艘来自500多年前(明代中叶)的货船,即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此前,南海已发现南海1号、南澳Ι号、华光礁1号等多艘沉船和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此次发现的沉船文物数量与之前相比毫不逊色。
经统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文物超过10万件,包含铜器、木器及海量瓷器,且大多保存完整。二号沉船出水文物较一号沉船少,总计900余(件)套。专家推测,二号沉船很可能是一艘商品售罄后返航的商船。
在整理一号沉船出水的瓷器时,考古人员的心情变得无比激动。在这些陶瓷中,除了常见的青花、青釉、矾红等陶瓷品种外,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珐华器。当考古人员将这些珐华器打捞出水的那一刻,很多人都被其温润典雅的釉色所折服。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光洁完整的瓷器是500年前的物品。
珐华,又称“珐花”“法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是极具独特装饰效果和欣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因其多样的造型和缤纷的颜色而颇受收藏家的喜爱。一号沉船出水的这批珐华器有瓶、罐、碗等多种造型,多以蓝、绿为主色调,纹饰以牡丹、莲花等中国传统图案为主。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有部分珐华器还贴有金箔,这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其中,有一件明代孔雀蓝釉珐华梅瓶颇为出众。此瓶通身以蓝釉打底,以黄色绘制花瓣,以茄紫色绘制枝干,又以沥粉工艺描边,使得纹饰凹凸有致,典雅清新。此外,一号沉船还出水了珐华贴金梅瓶、象形执壶、绿釉梅瓶等诸多精品。
粉墨初登场
珐华器创烧于元代,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元代,珐华器首先在山西地区开始流行,这和山西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山西四季分明,植被种类不如江南地区丰富,因此当地人对色彩的渴求度很高,这成为珐华器诞生的精神动力。山西人手巧,且审美多样,包容性也高,这是珐华器能够成功烧制的原因之一。此外,山西的琉璃烧制工艺十分成熟,小到香炉,大到鸱吻等建筑部件,山西人都能将其用琉璃制作出来,这也为珐华器的烧制奠定了基础。珐华器和琉璃器有着极深的文化渊源。相比琉璃器,珐华器的颜色更透亮,且颜色和种类更丰富,开片比琉璃器更细密,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珐华器诞生并流行以来,国内很多窑口为了销路也纷纷效仿烧造珐华器。明代中叶,景德镇开始用瓷胎烧制珐华器。可惜的是,在粉彩、五彩等瓷器品种的夹击下,珐华器最终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朝代更替,珐华器多被人为损坏,加之民国时期外国收藏家疯狂收购,因此,国内珐华器已不多见。
珐华器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它的器型。珐华器的器型多样,除了常见的梅瓶、将军罐外,还有仿生、炉、缸、绣墩等造型。山西太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珐华镂空罐。这件珐华器通高30.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25厘米,胎质呈卵白色,釉色以孔雀蓝、茄皮紫为主。其肩部饰有一圈如意纹,如意纹内绘有黄色牡丹纹饰,每个如意纹之间又饰有贴塑的祥云纹。其腹部有6组开光纹饰,分别绘制芙蓉、荷花、牡丹、菊花等图案,底部则饰莲瓣纹。该珐华罐整体造型宽口矮颈,上鼓下收,虽没有梅瓶高挑,但毫无笨拙之感,显得敦厚可爱,罐身的镂空透雕亦让罐体更显灵动活泼。
其二是它的釉色。珐华器的釉是一种中温釉,以硝酸钾为助溶剂。与粉彩、五彩、青花等瓷器的装饰技法不同,珐华器的釉色有一种玻璃般的通透质感,蓝色如海水,静谧深邃;黄色如阳光,纯净耀眼;绿色如宝石,沁人心脾。诸多明亮的釉色汇集于一件珐华器上,绚烂夺目。随着景德镇的仿烧,珐华器的制作变得更加精美。
其三是其高超的装饰工LoR3UZk2yjI1psbhVvzn+Q==艺。珐华器的纹饰精美多样,包含人物、花卉、佛像、动物、祥瑞、璎珞、灵芝、云肩等。此外,工匠还将建筑装饰中的沥粉、贴塑等工艺应用于珐华器。沥粉,即用胶和土粉混合成膏状物,装入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可使纹饰的轮廓更为立体,这在其他瓷器装饰中较为少见。贴塑,又称贴花工艺,通常工匠手工或用模具制作塑件,再将其贴于瓷器表面进行烧制。山西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镂空堆塑人物故事珐华罐,通高40.53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8.13厘米,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其装饰就运用了贴塑和悬塑工艺,是明代山西地区手工业的代表作。这件珐华器属于胎体套烧,设计独具匠心,烧制难度极大。其内层施以绿釉,外部先雕刻出人物和奇石花卉,再施以紫、蓝、绿、青等釉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瓷海有明珠
随着南海沉船瓷器的出现,珐华器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成为文物界的热门话题,很多观众争相前往博物馆欣赏这一陶瓷界的瑰宝。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年间的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通高35厘米,底径23.5厘米,面径22.3厘米,造型仿照古代仕女使用的绣墩。绣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家具,一般放置于凉亭、庭院等处,材质多为木制,也有瓷制,但瓷器易碎,且不好烧制,故较为难得。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的表面有很多微小的划痕,可见其不仅是园林的陈设,也是一件实用器。
该绣墩上下窄、中间宽,下部无底,上部雕刻镂空花卉,典雅高贵。鼓钉和兽面铺首以贴塑工艺制作,中间部分则以平面雕塑的手法塑造孔雀、假山石及花卉等。花卉作为背景图案,充满自然气息,花卉的枝叶以镂空手法进行处理,使画面舒朗有序,不显紧密。绣墩中心的两只孔雀,一只独立回首,一只低头俯看,鲜活生动。除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布局外,此件绣墩的颜色搭配也很讲究,上下部分用深蓝色釉料,中间则用浅色调釉色,其中的孔雀和花卉施以米色和浅紫色釉,秀雅可爱。
同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一样,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珐华花鸟纹罐也是明成化年间的作品。这件大罐历经沧桑,釉质有些许剥落,但依然可以窥见其昔日芳华。
明成化珐华花鸟纹罐体型硕大,短颈,口部略微外翻,体型浑圆,底部内收,罐内施绿釉,外施茄皮紫釉,其色泽如青金石般高贵典雅。罐体纹饰为蓝绿色、黄色等浅色系,与背景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在灯光的照射下,整件器物散发出一种柔和深邃的宝石光泽。
珐华花鸟纹罐的纹饰题材和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一样,但设计却与之大不相同,可谓别出新意。其脖颈处饰以中国传统祥云图案,肩部处绘莲瓣纹和如意纹。其腹部一侧绘一只锦鸡,俯首侧身,目光聚焦在花丛之中,锦鸡周围绘有山石及各色花卉,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其腹部的另一侧绘有一株明显被人修剪过的折枝花卉,上有一只飞禽正在栖息,它瞪大双眼,警惕地环顾四周,似随时会飞走,十分生动有趣。
沧海桑田,很多往事已成过眼云烟,文物却能幸存下来,为后人缅怀历史提供凭依。这些精美的珐华器能够留存至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它们是历史的幸运儿,展现了500年前的明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