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钦廉地区的海角亭,有悠悠千载历史,其关联的人物故事,值得探寻。
广西钦州有一座天涯亭,原廉州府治的合浦县有一座海角亭。这两座亭子所在的钦廉地区,就是古人眼里的“天涯海角”。
关于天涯亭,清人董绍美称:“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海角亭相峙。”钦州天涯亭的建造者,是宋嘉祐七年至治平二年(1062年—1065年)任知州的陶弼。廉州海角亭似也与陶弼有关联—海角亭里有一块古碑,刻有时任廉州团练使陶弼的游亭诗:“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从董绍美的文字,可推断先有海角亭,后有天涯亭。陶弼从廉州团练使升任钦州知州后,觉得有“海角亭”岂能无“天涯亭”,于是仿海角亭建造天涯亭。
岁月倥偬,悠悠千载,这两座边陲名亭,历经烽烟战火、风雨剥蚀,屡仆屡起,毁而复建,赓延至今,成为地处岭南的钦廉地区的文化标志。
宋元风流
如陶弼诗中所称,海角亭为纪念“珠还合浦”的东汉合浦郡清廉太守孟尝而筑。亭中还有清人陈同耀题写的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道出了宋代文豪苏东坡与海角亭的因缘。
宋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东坡从海南儋州回到廉州等候任用。他在游览海角亭时,挥毫写下了“万里瞻天”四个大字。“万里瞻天”的“天”,既是苏东坡眼里夏秋之交廉州万里无云的朗朗青天,也是他心心念念远在京师的十七岁少年天子。“凄凉百端,颠踬万状,恍如醉梦,已无意于生还”(苏轼《移廉州谢表》),历尽劫波的苏东坡,登临“海之角”的亭子,或许想得更多:这“天”有不可违背的命数,有人猿揖别走过来的历史,有“天地不仁,视如刍狗”的芸芸众生。
由宋入元,延祐三年(1316年)秋,两广地区“廉政专员”(海南海北肃正廉访使)、诗人范梈到廉州巡察,专程到府城西南寻找海角亭。此时距离苏东坡游览海角亭,已经过去了200多年。范梈看到的海角亭残砖剩瓦,草深没膝,积水成洼,一片“荒芜乱水”,便叮嘱随行的廉州路官员尽快把亭子重建起来。地方官不敢怠慢。第二年,范梈再次来到廉州时,被告知海角亭已重新建成,地方官员请求他作一篇亭记。
登上新落成的海角亭,见潮起潮落,“涛声滚滚,轰然可听”,周边竹影婆娑,江流入海,渔舟帆影,具有别样风情,范梈十分高兴。他感慨万千:廉州地处偏远,瘴疠流行,自古以来,除了受贬谪发落,极少人会来到这里,因而朝廷才会将犯错的人发落到边鄙,让其改过自新。范梈道出了自己责成重新建亭的初衷:如果只是为了登高望远,饮酒做诗,到哪里不可以?建这座亭,就是想让来到这个最艰苦地方的人,不要整日悲观颓丧,而要培养忠贞自持的正气,“驱去流俗之悲,涵养孤忠之气”。
与范梈一起到廉州的,还有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权臣伯颜。这位手握官员升迁罢免大权的高官(“司黜陟”)在廉州拜访了当地的老人,了解了“珠还合浦”的故事。参观新落成的海角亭后,伯颜称赞合浦是汉朝名郡,海角因“水万折而归之”得名。而唐太宗将这个地方改名为廉州,就是为了反腐肃贪,号召为官者以孟尝为学习榜样。
伯颜认为,登海角亭,如果只是饮酒吟诗,图一时之乐,兴尽悲来,太令人遗憾,应以孟尝为镜,思考如何全心全意报答国家,为民服务—“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忠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胡功不成,胡名不立,罔俾有邦专美孟尝”。
明清兴废
元代后,海角亭也毁于兵灾盗火。直至明成化十年(1474年),广东按察司佥事林锦将其迁址在城西重建。林锦原为廉州知府。他的继任者金同给翰林院学士谢一夔写信,请他为建亭作记。谢一夔为状元出身,祖上是东晋名臣谢安,若他能为重建海角亭作亭记,海角亭自会声名远播。但谢一夔没有答应,他听闻廉州经历战火,偏僻荒芜,饿殍遍地,他认为当地官员应先招抚流民、兴办教育、治安维稳,“汲汲一亭之成,以侈美观,岂所宜然”。
谢一夔向户部郎中廉州人裴衷了解情况。裴衷仔细介绍了林锦在廉州府的工作表现,他清匪治盗,抚恤民生,救济饥民,最后才建海角亭,“其费皆取足羡余,未尝责办于有司,民盖不知劳而事以成”。
这时,谢一夔再次收到金同的信催写亭记,与裴衷说的并无两样,方才答应作记。他在亭记中感慨:此前亭子坍塌,虽非人力所能控制,但如果地方官员均像林锦一般,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座亭也不会毁废。他认为,从这一点来讲,一座亭子的兴废虽是一桩小事,却与一方百姓生活休戚相关。
明隆庆年间,同样担任按察佥事的张士纯将海角亭迁到了廉江西侧的天妃庙前。海角亭从此安座于此,延续至今。
清顺治年间,兵备观察使刘元运在廉州巡察,公务之余到了海角亭,站在这座“高不过三寻,宽不盈百尺”的亭里,他竟像陈子昂登幽州台一样,怆然泪下。刘元运想到,廉州离京师万里,气候不同,风俗迥异,为官者都是各地的精英,他们跋山涉水,历风雨寒暑,经数月来到此地,保境安民,举目无亲。登上这“海角天末”的亭子,因忠孝不能两全而流泪,也是人之常情。触景生情的刘元运,和当时廉州孙知府、高司李,还有合浦张知县一起,捐款对年久失修的海角亭进行了修复。
康熙年间,海角亭又经历了一次修复和一次重建。先是康熙初年,知府徐化民将亭改为“北向而东之”,还增建了奎星楼,在海角亭与奎星楼之间的金波湖上架设了长桥。在他眼中,海角亭并非“徒供游观”的亭子,而是“补天地之缺陷”的人文景观。
后海角亭因合浦知县连圻的乱作为被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廉州知府的施世骥(施琅将军之子)委托合浦县教谕李廷相牵头重建了海角亭。新亭建成的次年,施世骥在廉州知府任上去世。
接任施世骥的是编纂《廉州府志》的徐成栋。这位富有情怀的新知府,对海角亭格外重视。他进一步完善设施,重修了海角亭的大门和正厅,并添建了文昌祠和药圣祠,在左右耳门分别题词“澄月”“啸风”,平添雅意。
清雍正、道光年间,海角亭多次修葺,并有所扩充,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海角亭的格局。
穿越千年历史的海角亭,矗立在廉州一隅。人们把它当成人文风景,在这里历览遗迹,凭吊先人。陶弼、苏东坡、范梈、林锦、金同、张士纯、刘元运、徐化民、施世骥、徐成栋……这些官员在这座亭子里留下了深浅不同的痕迹,他们本身也成了海角亭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正可谓:“海角风流数此亭,风流人物赖亭名;廉州一部风流史,多少风流竞娉婷。”
梁思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