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独立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使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华文明具有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农业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中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农史学家李根蟠先生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多元交汇,精耕细作”,这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
独立的农业起源地
农业起源问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因为农业的起源对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界一般认为世界农业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是独立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这使得中国有条件成为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分析,中国农业起源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家畜饲养的开始时间稍晚,是人类实现定居并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考古资料显示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猪和鸡等畜禽的国家。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开始出现粟的栽培和猪的驯养,南方地区开始有水稻的种植与水牛的饲养。目前世界上的研究学者一致认可中国是最早将野生粟驯化为栽培粟的国家,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有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距今73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因此该遗址被确立为“世界粟的发祥地”。另外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稻谷壳,其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约1万年,同样证明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有学者据此得出“农业起源与文明进程相关”的观点,认为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文明化的进程分别是在其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粟和稻之外,中国也是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源地,吉林永吉县大海猛遗址有栽培大豆的遗迹,距今2500余年。另根据《诗经》等文献的记载,中原地区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开始种植大豆。随着大豆栽培技术的成熟,中国先民对大豆根部根瘤的固氮肥地功能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地力常新壮”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卓越成就之一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它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基础,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是内涵极其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包括北方旱地精耕细作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两套技术体系,前者形成和成熟于战国至魏晋时期,后者形成和成熟于隋唐至宋元时期。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熟较晚,但它并不是对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以南方水田技术发展为基础,在与北方交流融合中成长、成熟的。
在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基础,其中以曲辕犁的创造和使用为重要标志。曲辕犁在唐代时的江南开始使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发展到成熟阶段。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一整套集成的农业技术系统,其中包含诸多提高农业生物生产力的技术措施,如汉代民间发明的水稻移栽技术。该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的意义,汉代农书《四民月令》对其有明确记载:“三月……可种粳稻……五月……可别种稻及蓝。”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系统,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最高境界是桑基鱼塘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鱼类养殖和桑树种植,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正如明代《沈氏农书》中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和发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明创造不胜枚举,我们以耒耜、铁犁和木耧车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已出土的考古资料所见,耒耜起源于先秦时期,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在铁器时代到来以前,耒耜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耕具。
铁犁牛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冶铁技术、畜力资源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铁犁起源于战国时期,可用牲畜或人力牵引进行翻土、碎土、起垄等操作。其在17世纪曾被引入英国和荷兰,大幅提升了当地的农产品产量,有专家认为这是西方工业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传,耧车是西汉农学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经验而发明的。耧车的构造复杂、精密,很能体现中国先民的智慧。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耒耜门》中记载二条腿耧车的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山西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南发掘的汉代砖室墓壁画上有一幅牛耕图,绘有犁铧和耧车,耧车有三足。
农业成就的记录和影响
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学科之一,与中医学、天文学、算学并称于世。中国古代的农学家以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亲自躬耕操作验证,编写了大量的农学著作,总计约几百种。其中,《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的《农书》、王祯的《农书》、《农政全书》等是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代表。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记载,内容包括谷物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植桑养蚕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茶树种植技术、园艺技术、农田水利工程等。同时这些优秀的农学著作也为农学思想的提炼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技术和农学思想是互相成就的,比如中国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以“三才”思想为指导,而“三才”思想是在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和完善的。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出现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熟的标志,而陈敷的《农书》是南方水田耕作技术成熟的标志,这两部农书可谓双星相照,南北辉映,共同记录了中华农耕文明中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辉煌成就。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古代农业体系。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向世界输送了发达的耕作技术与先进的农耕文化,促进了全球农业的技术革新。在当今世界主要农作物中,有许多来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品种。中国引种历史悠久且从未间断。比如学术界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的野生小麦,在约4500年前传入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正是高产小麦的规模种植,使得北方的旱作农业逐步形成体系,并促使中原地区在唐宋以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约在16世纪,玉米和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传统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提供了粮食基础。
多因素促成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首先,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得益于整体科技的进步。如汉代的耧车、南北朝时期的踏犁等农具的发明,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然。其次,中国古代农业成就的取得与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贯彻“农为邦本”的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如秦汉时期的屯田政策、唐代的均田制、宋代的青苗法等。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再次,中国古代农业能取得如此显著成就与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于一个宽广的地域内,温度带上跨越寒、温、热三带,地形地貌上有辽阔的平原盆地,也有连绵的高山丘陵,亦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各个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而农业生产就是以动植物为对象,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劳作的见证。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极能动地适应、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几千年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取得一系列耀眼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成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中华儿女共同辛劳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成就更以其丰富的技术、生态理念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宝贵的农业遗产需要我们在新时代适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孙刘伟,历史学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