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纸质档案修复加固过程中,去污、去酸、修裱加固等相关技术应用较多,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修复材料质量、工艺技术、修复环境和操作规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反而对纸质档案带来诸如纸张内部结构改变、外观状态变形等负面影响。基于此,文章对传统纸质档案修复加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展开分析,找出导致纸质档案受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为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纸质档案;档案修复;档案加固
传统纸质档案保存寿命有限,特别是大量近现代机制纸张,很多已经脆化、破损,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加固,延长其使用寿命。但在实际修复加固工作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纸质载体档案出现受损,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因此,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和制度要求,分析纸质档案修复加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应用现代科技发展中成熟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延长纸质档案寿命,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继续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1]
1 纸质档案修复加固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纸质档案的修复加固技术在传统的去污、修补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发展。目前在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1 去污技术
(1)干法去污。干法去污不使用水、有机溶剂和氧化剂,而是通过刀片、软毛刷、软橡皮等工具去除档案表面的尘土、泥斑、烟垢等污渍。
(2)水洗去污。水溶性污物、泥斑等可通过水洗去污,还可结合干法去污一起使用。但水洗不适合红、蓝墨水,圆珠笔迹等易扩散字迹材料的去污,如需使用,水洗前须对上述不稳定字迹材料进行固色处理,水洗去污后须对纸质档案进行合理干燥,防止纸张变形。
(3)有机溶剂去污。纸质档案上的油斑、蜡斑等污渍可以选用适合的有机溶剂进行软化溶解去污,如:丙酮、甲醇、乙醇、四氯化碳等。
(4)氧化去污。氧化去污是利用化学药品的氧化性,对污染物进行氧化处理,破坏有机色素的发色团,达到清除污渍的目的,适用于去除霉斑和墨水斑(蓝黑、红、蓝墨水)等。主要有过氧化氢—乙醚乳浊液去污、氯胺T去污、次氯酸钠去污和高锰酸钾去污方法,考虑到化学药品的残留以及对纸质材料的降解因素,目前后三种方法已很少使用。
1.2 去酸技术
纸质纤维素的酸性水解是纸张老化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纸质档案脆化损毁的主要因素。对于已经酸化的纸张(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机制纸张的历史文献)而言,有效修复方法就是进行去酸处理。去酸方法分为液相去酸和气相去酸。由于气相去酸方式容易导致火灾和爆炸风险,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去酸方法主要是液相去酸技术,其去酸液有水溶液、有机溶液等。纸质档案去酸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来中和纸质材料中的酸性物质,恢复材料的酸碱平衡。
(1)水溶液去酸。水溶液去酸法主要使用氢氧化钙、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作为脱酸剂,将其加入纯水中充分搅拌并过滤后,将纸质档案夹在合成树脂网中后浸泡入去酸水溶液,或将后者均匀喷涂在纸质档案上,经过一定时间(20—30分钟)的处理后,对纸质档案进行干燥压平,防止纸张皱缩、变形。此方法不适合红、蓝墨水等易扩散字迹材料。
(2)有机溶剂去酸。有机溶剂去酸主要使用氧化镁+全氟庚烷有机溶剂、碳酸镁+二氯二氟代甲烷有机溶剂、醇钛和醇镁混合物+六甲基二硅氧烷有机溶剂等。将纸质档案浸泡入去酸有机溶剂,或将后者均匀喷涂在纸质档案上,经过一定时间(20—30分钟)的处理即可,操作便利。相较于水溶液,有机溶剂的脱酸效果较好。
1.3 修裱加固技术
修裱是纸质档案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是用浆糊做黏合剂,运用修补和托裱的方法,将选定的纸张“补”“托”“裱”在档案上,以恢复或增加档案纸张的强度和耐久性。修裱技术还包括揭粘、干燥、修整、装订等工艺,具体要求可参照《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GB/T 42468)。
其他加固技术还有丝网加固、涂膜加固(如派位纶真空涂膜技术)以及聚酯封套加固等,可以结合纸质档案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对档案进行加固,使其免受外界环境影响,减少纸质档案机械磨损和撕裂,增强其耐久性。
在纸质档案修裱与加固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档案原貌,降低人为干预,有利于档案制成材料长期保存。
2 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纸张外观形态改变
在纸质档案去污工作环节中,干法去污为机械去污方式,使用此方式清除纸张上的污渍[2],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清除档案中的字迹信息。操作中如果不能及时清理遗留的污斑颗粒,受其细碎颗粒的影响,会增加后期的清理难度。另外,在水洗去污、水溶液去酸等操作过程中,由于纸张本身强度较差,且操作时受力不均匀,可能导致纸张吸满水后局部破裂,若后期的干燥处理不当也会导致纸张出现褶皱变形。
2.2 纸张内部结构变化
在水洗去污和水溶液去酸等操作过程中,短时间内纸张会快速吸收大量游离水,而游离水会对纸张内部纤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内部纤维交织距离不断增加,从而降低纸张强度。[3]另外,游离水促使纤维更加膨胀,对纤维中的氢键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导致纤维间的结合力下降,从而造成纸张的强度降低。虽然通过去酸操作能有效提升纸张的pH值和白度值,但是无法让纤维素分子聚合度恢复至原来的数值,可能对纸张的耐久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字迹材料成分改变
在运用去污、去酸技术的过程中,以染料为色素成分的字迹,如圆珠笔字迹,复写纸字迹,红、蓝墨水字迹等不耐久字迹材料,遇水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褪色、扩散、渗透和转移等现象;在有机溶剂去污、氧化去污和有机溶剂去酸等操作过程中,以颜料、染料为主要色素成分的字迹,如油墨印刷字迹和印台油字迹等不耐久字迹材料,遇不同的化学药品,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字迹褪色、扩散、渗透和转移,从而造成字迹模糊不清,影响档案内容的识别。
2.4 对档案的整体破坏
在聚酯封套加固纸质档案过程中,过度加热导致聚酯纤维膜软化后渗透在纸张纤维中,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纸张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密牢固,但聚酯纤维薄膜会与纸张纤维融合在一起。虽然这种方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纸张的机械强度,但是如果采用的聚酯封套质量不过关,纸质档案也会随着聚酯封套的老化而受到破坏。而此时,聚酯封套和纸张档案已无法分离。[4]另外,透明度不高的聚酯纤维薄膜还影响档案信息识别。
3 纸质档案修复加固中负面影响的成因
3.1 修复加固材料质量不合格
在传统的纸质档案修裱工作中,操作人员常用的黏合剂(修裱浆糊)主要由小麦淀粉构成[5],而用淀粉材料制成的黏合剂在没有添加防霉药剂的情况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导致纸质档案滋生霉菌,从而影响档案保存寿命。在档案修裱用纸选择方面,应采用耐久性好,pH值中性偏碱,柔软度适中的纸张,否则不合格的用纸也会造成档案损伤。在纸质档案修复加固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查不同类型的水溶液、有机溶液和加固材料等,不良修复加固材料容易造成对纸质档案实体的负面影响。
3.2 修复加固工艺流程不完善
目前,有些修复加固工艺技术还不够成熟,工艺流程不够完善严谨。例如,修复加固后纸质档案未充分干燥压平等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损伤。另外,档案修裱机作为一种机械化修裱设备,虽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批量流水化作业也造成了修裱模式单一,卷筒机制修裱用纸偏厚,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修裱,修复效果相对手工修裱显得简单粗糙,不利于珍贵档案长期保存。
3.3 修复加固工作环境选择不当
档案修复加固工作环境应避开潮湿的底层和太阳辐射强烈的顶层,长时间不当的温、湿度是造成纸质档案霉变虫蛀的主要原因。另外,档案修复加固过程中,大量不同性质的化学药剂通过挥发融入空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渗入纸质档案纤维,从而对纸张的强度、字迹材料等产生负面影响[6],这也是档案受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档案修复加固工作室应避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3.4 修复加固人员操作不规范
在档案修复加固工作之前,操作人员是否对档案原件进行了检查分析,采用的技术是否成熟可靠,应用的工艺、材料是否科学合理,工作人员能否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相关操作等,都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损档案,不科学的修复加固方案、不合理的工作流程、不合规的工艺材料以及不熟练的操作人员,都可能对档案原件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
4 消除纸质档案修复加固负面影响的对策
4.1 提升修复加固材料质量
在纸质档案修裱工作用纸方面,应优先考虑无化学污染物,轻柔且挺括,厚度适中,颜色接近档案原件,或具备高透明度的中性(pH值中性或偏碱性)纸张。同时修裱用纸能够具备良好的吸水能力,其材质、平整度和平滑度等特性与档案原件相似,以确保修裱材料和档案纸张的相对一致性,最终裱件达到表面平整、光滑,厚度适宜的目标。在修裱黏合剂(修裱浆糊)的调配过程中,应使用蒸馏水,避免自来水调制造成纸张物理性能的改变。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黏合剂的浓度和用量,同时应在调制过程中,适当添加防霉、防潮、防虫药剂,在确保药效的同时控制其残留量,确保修复完成的纸质档案能够安全长期保存。
在纸质档案加固工作中,严禁使用普通办公用双面胶带、单面胶带等加固材料。使用聚酯封套加固档案过程中,避免加热过度对档案造成的损伤,同时应使用高品质高透明度的聚酯纤维膜材料,确保档案加固后内容读取、复印或数字扫描的清晰度,防止聚酯封套老化造成档案原件的永久损害。尽量采用其他加固方式,慎用聚酯封套加固技术。
4.2 完善修复加固工艺流程
在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开展之前,工作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原件特征进行分析检查,制定修复加固方案,包括修复加固技术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合理性以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同时,应对不耐久的字迹材料展开“流淌实验”,即字迹测试。将相关水溶液和有机溶剂滴在不重要的档案字体上(如无实质性内容的空白页),实验不耐久字迹材料,如圆珠笔字迹,复写纸字迹,红、蓝墨水字迹,油墨印刷字迹和印台油字迹等,观察其褪色、扩散、渗透和转移等情况来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和材料选择。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虽然给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带来福音,但工作人员应保持对前沿创新技术的审慎态度。某些技术可能会更高效,但这些新的技术未必易于理解或掌握,而且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并未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纸质档案的脆弱性,决定了必须使用安全可靠的保护手段,杜绝任何冒险的抢救行为。
4.3 打造合规的修复加固环境
纸质档案的修复加固必须在适合的环境下开展。修复加固工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此时应避免环境因素对纸质档案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室内温、湿度,可参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2010)相关规定。一般纸质档案存储库房温度控制在14℃—24℃范围内,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范围内,每昼夜波动幅度,温度在±2℃范围之内,相对湿度在±5%范围之内,修复加固工作室可参照执行,避免档案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滋生霉菌,同时也防止因湿度过低造成修裱上墙后的纸质档案崩裂。
修复加固后的档案在返回库房前应实施充分干燥和灭菌杀毒,避免将新的污染源带入档案保存库区。同时,档案修复加固工作室应避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工作室应定期通风,确保修复加固工作区域的空气新鲜,避免化学药剂通过挥发融入空气后渗入纸质档案,造成对纸张强度和字迹材料的负面影响。
4.4 规范工作人员修复加固操作
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工作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细致性等特点,从业人员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需要经过专业化培训学习和长期的工作实践磨炼。作为一名优秀的档案修复加固工作者,必须拥有完整、充足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各种档案修复加固技艺,具备较高的责任心,以充分的耐心和饱满的热情开展档案修复加固工作,守住精益求精、坚定务实、追求卓越的档案工匠精神。[7]
纸质档案修复加固工作应严格遵循有关标准,以最小干预原则谨慎对其进行修复加固,采用局部处理技术,缩小修复加固范围,做到“小修小补,绝不大动大修”,尽量保持档案原有“面貌”不受影响,使其历史痕迹得以留存。同时,在工作中应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做好档案保密工作和安全工作,防止在修复加固过程中造成档案的损害、泄密和丢失。[8-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6]陈爱恋.浅析纸质档案修复工作的研究进展[J].兰台内外,2018(13):10-11.
[2]张美芳,陈玲,江付泽.纸质档案修复中的清洁技术[J].档案学研究,2017(6):110-116.
[3]李宜龙,衣文聪.对纸质文物修复档案的分析及思考[J].收藏,2023(4):46-48.
[4]张敬.纸质档案保存和修复方法研究进展[J].办公室业务,2017(19):89.
[5]张丽娟.纸质建设工程档案修复技术探讨[J].城建档案,2021(6):100-102.
[7]张羽.档案修复用纸库的建设与展望[J].兰台世界,2024(3):8-9,11.
[8]周耀林,韩舒悦,李雪.面向需求的区域性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策略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9):14-18.
[9]李红梅,卫新宏,陈水湖.珍贵历史硫酸纸底图档案保护修复的研究——以中国船舶集团馆藏珍贵历史硫酸纸底图档案修复为例[J].档案管理,2021(4):82-84.
(责任编辑:邵澍赟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