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策略研究

2024-08-06 00:00:00赵杨娟郑凯利马宏瑞
档案与建设 2024年6期

摘 要: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珍贵原始资料,是共产党人“为理想献身”的生动见证。用好用活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资源,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有助于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血脉、彰显红色基因的政治底色、赋能红色基因的精神涵育。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推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应联动多元主体,促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协同化;深挖内容元素,实现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情境化;活用数字媒体,推动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多维化;注重叙事转向,助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新颖化。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Red Archives of Yuhua Her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 Gene Inheritance

Zhao Yangjuan1, Zheng Kaili1, Ma Hongrui2

[1. Nanjing Yuhuatai Martyrs Cemetery Administration (Nanjing Yuhuatai Cadre College), Nanjing , Jiangsu 210012; 2.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 Jiangsu 211166]

Abstract: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are the precious original materials cast by revolutionary martyrs with blood and life, and the vivid witness of the Communists’ dedication to their ideas and cause. The good use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al resources and the narrative development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are helpful to continue the spirit of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highlight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red gene, and enable the spiritual cultivation of red gene.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red gene inheritance,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narrative development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First, multiple subjects should be link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narrative development. Seco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ig deep content elements to realize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narrative development. Third, digital media should be used properly to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narrative. Fourth, effort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narrative turn to suppor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narrative.

Keywords: Red Gene Inheritance; Yuhua Heroic Red Archives; Narrative Developm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红色档案蕴含具有天然历史联系的故事元素,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资源。叙事化开发红色档案资源,让档案发声,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档案叙事研究的热度有所攀升,主要集中于红色档案叙事的应用与实践。从研究内容看,包括红色档案叙事开发维度及路径[2]、红色档案叙事解构与重构[3]、档案宣传中的叙事表达[4]、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研究[5]等,通过档案叙事激活档案价值,弘扬红色精神;从研究视角看,有学者从数字人文[6]、场景理论[7]、跨媒体叙事[8]、视听传达理论[9]、心流理论[10]等视角切入,系统阐述红色档案叙事的优化路径。整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从“红色基因传承”的视角对红色档案进行叙事化开发研究,且对叙事化开发的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缺少关注,未立足于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整体视域及叙事逻辑来阐述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开发策略。

雨花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是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形成、保存、展示的空间场域。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承载了雨花英烈“为理想献身”的红色记忆,是激活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初心密码。本文基于“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以“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为切入点,引入叙事思维,提出叙事要素,把握叙事逻辑,全面系统探索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优化策略,以期充分激发红色档案的叙事潜力,推动红色档案叙事向纵深发展,助力红色基因在档案叙事中深化传承。

1 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基本认知

1.1 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概念界定

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数据、照片、图片、影像等展现共产党人精神气质的重要原始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牺牲在雨花台及周边的革命先烈们所留下的家书、日记、诗词、物件等珍贵资料,是他们在革命年代奋斗历程的真实凭证,凝聚融汇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基于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记载的历史事实进行叙事化开发,通过可理解、可表达的话语模式或呈现方式,将档案中多维关联的叙事元素以特定的序列或体系进行建构、展演和深化并赋予其意义,“再现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事件”[11],立体活态地建构了革命先烈的成长轨迹、奋斗历程及崇高品质,进而感知档案叙事背后的深层隐喻,感悟红色档案所承载的红色基因。

1.2 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关键要素及构成逻辑

叙事要素是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基本元素,将红色档案中的各组成部分链接成有机整体。构建完整的叙事链条,通常包含“人、事、物、魂”等要素,基于此,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要素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叙事主体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人”,即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主体。叙事主体对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并复现,活化雨花英烈红色记忆,激发受众产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并达成行动共识。一般情况下为雨花英烈故事的讲述者、雨花英烈课程的讲授者、雨花英烈相关展览或视频的创作者等。

第二,叙事内容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事”,即传承红色基因的事件本体。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是对雨花英烈事迹及精神的真实记录,因此叙事内容可以理解为红色档案所要表达的对象,即红色档案本身,涵盖雨花英烈史料、遗物及衍生的英烈精神等多重内容,为叙事化开发提供素材和脚本,并以“叙事”的方式传达其所映射的红色基因。

第三,叙事媒介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物”,即传承红色基因的物质载体。叙事媒介是叙事内容的呈现方式,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开发提供方式或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叙事媒介从传统的雨花英烈卷宗、书籍、展览等静态媒介,发展到新媒体时代雨花英烈相关的影视作品、线上展览等动态影像,使受众在档案叙事中强化红色基因传承。

第四,叙事组织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魂”,即传承红色基因的灵魂纽带。“叙事表达是一系列事件和内容序化的过程。”[12]档案叙事绝不是语言、文字、图片等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整合等将红色档案内容进行组织联合与逻辑接洽,串联成连续完整的雨花英烈红色事迹,进而促进红色基因传承。

2 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充分发挥红色档案的存史、资政和育人价值,使其蕴含的深层意蕴与受众的内心精神同频共振,实现红色基因的浸润、感染和熏陶。

2.1 红色档案构筑雨花英烈历史印记,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血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聚在珍贵的红色档案中,成为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和精神信仰最真实、最直接、最权威的原始凭证,蕴含天然的红色基因。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作为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慷慨就义的历史见证,有着真实生动的故事背景、有血有肉的故事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些都是构成档案叙事的重要因素和生动素材。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有机整合雨花英烈红色故事,则能构筑完整的雨花英烈坚定理想信念、坚贞革命气节和坚守为民情怀的历史印记,映射出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从而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理想信念、铸就革命精神的崇高气节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提供档案遵循、贡献档案力量。

2.2 红色档案熔铸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彰显红色基因的政治底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外交困、民族危难之际,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饱经风霜依旧不改本色,其原因之一就是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雨花英烈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其所展现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深刻诠释,深深熔铸在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奉献牺牲的历史缩影。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记载的历史人物、英烈事迹等,进行深层次解读和讲述,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传递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讲好雨花英烈红色故事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汲取政治智慧、凝练政治共识、彰显政治底色。

2.3 红色档案助力筑牢理想信念教育,赋能红色基因的精神涵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强调,“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红色档案凝结着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革命历程中坚守信仰、矢志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实现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精神养料”。以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中英烈人物的家书信件、重要物件及记载的历史事件等元素为基础,通过优化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的史实梳理、内容结构、话语表达、场景建构等,打造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时空,多维叙述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内涵意蕴,用心用情讲好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挖掘阐释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所承载的红色基因的历史成因、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等,从而深度用好用活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奠定生动鲜活的史料、史识和史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社会群众等从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中汲取精神养料,全方位、立体化地感悟雨花英烈信仰的力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涵养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为红色基因传承赋能。

3 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红色基因传承的必要性,明确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13]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新时代档案叙事的努力方向,要用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档案“发声”,传承红色基因。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讲好雨花英烈故事,需要从叙事要素着手,多主体、多途径、多样化、多角度推进开发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贡献档案力量。

3.1 联动多元主体,促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协同化

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叙事化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叙事主体应积极寻求合作,打造协同叙事的全新体系,共同讲好雨花英烈红色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人力、场域及技术支持。

第一,人际联动,构建通力协作的社会协同体系。在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社会化参与”成为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重要表征,为红色基因的“大众化”传承提供重要支持。一是深度联动主流叙事群体。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雨花台干部学院教师、雨花英烈研究会研究人员等作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主流叙事群体,应强化破界思维,进行“一体化”联动协作,实现红色资源融合、档案故事共享,增强红色档案的叙事深度。二是积极联动潜在叙事群体。邀请与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征集、展陈、传播有密切关系的亲历者、参与者等,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讲述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突破已有人员的认知局限,增强档案叙事的多面性。三是广泛联动社会叙事群体。联系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大中小学等的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叙事化开发寻求“大众”支持,构建多主体协调开发、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协同格局。

第二,场域联动,搭建内引外联的馆际协作体系。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核与精髓,其传承的本质在于红色基因的累积和裂变,使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再生性,推动各行各业进行红色档案的横向整合与纵向重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集中保管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其叙事化开发更多立足于本馆领域。雨花台应打破现有局面,加强内外联通融合,构建“内引外联”的馆际协作体系,催动行业领域深度联动。在内引方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应承担好场域联动、馆际协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上承中央、省、市档案馆,下启省内外其他展陈雨花英烈人物事迹的纪念馆,如恽代英纪念馆、罗登贤纪念馆等,形成“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联盟”,开创档案叙事协同联动的新格局。在外联方面,积极与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党史办、报业集团等单位配合协作,整合馆际力量,持续拓展档案叙事范围,实现良性循环的场域联动,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叙事化开发提供有力保障,共同讲好雨花英烈红色故事,传承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第三,技术联动,创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协同体系。《“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档案事业,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14]注重数字化建设,创新打造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网络平台,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开辟新路径,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一方面,建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数据共享平台。各单位对馆藏的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将红色档案数字资源上传至“云”平台,建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数据库,促进红色档案应收尽收、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实现红色档案效能,为叙事化开发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建设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展示平台。将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成果,如编研出版物、展陈展览、影视作品等,同步上传至“云”平台,将“互联网”作为叙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虚拟主体”,凭借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拓展受众群体,讲述红色故事,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3.2 深挖内容元素,实现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情境化

档案叙事强调以讲述故事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档案内容,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叙事化开发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多向度、多层次、多模态挖掘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打造立体鲜活的叙事情境,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

第一,多向度线索挖掘,建构雨花英烈叙事情境。档案蕴含人物、事件、主题等叙事线索,围绕各叙事线索深入挖掘阐释,推动档案叙事向不同向度延伸,塑造多元的叙事情境,有助于提升红色档案叙事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一是“人物”线索。“雨花英烈”是构成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关键核心。挖掘“人物”线索,既要深挖烈士的成长轨迹及革命事迹,探索其映射的精神启示及时代价值,又要细掘雨花英烈群体特征,将其与其他烈士群体进行比较,阐释雨花英烈的伟大人格魅力。二是“实物”线索。雨花英烈留下的信件、物件等实物,作为“文物”收藏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及承载的红色基因,让文物释放红色力量。例如,馆藏一级文物《死前日记》是贺瑞麟的狱中绝笔,从《死前日记》着手,讲述狱中黑暗生活和被捕人员表现,能够感悟烈士的信仰和忠诚。三是“事件”线索。事件由若干存在因果关系或前后接续的片段构成,对雨花英烈参与的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性叙事开发,如雨花英烈狱中斗争、南京地下党组织八挫八起等,从雨花英烈事迹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深化红色基因传承。

第二,多层次关联挖掘,拓展雨花英烈叙事情境。档案作为一种资源,汇聚着大量要素,各要素之间由于存在时间、空间等多层次关联,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多层次关联中深挖各要素的映射关系,有助于放大记忆细节,充实并完善烈士全宗,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史料支撑。一方面,挖掘“时间关联”,纵深雨花英烈叙事情境。以“时间轴”的方式叙述,可以清晰展示档案的时间叙事跨度。挖掘“时间关联”,既要挖掘与某位烈士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或该时间活动人物的共时性内容,又要挖掘与该名烈士前后接续活动的历时性内容,准确把握雨花英烈红色基因的历史演进,为传承红色基因理清脉络。另一方面,挖掘“空间关联”,横拓雨花英烈叙事情境。空间是雨花英烈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了雨花英烈开展革命活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挖掘“空间关联”时,不仅要挖掘该空间的雨花英烈及其活动等,更要与“时间关联”建立联系,衍射与之相关的不同人物在不同时空的活动,多层次盘活“红色家底”,延伸雨花英烈叙事情境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大众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情感认同。

第三,多模态融合挖掘,深化雨花英烈叙事情境。档案叙事中的多模态主要指多元形态的叙事资源,涵盖文本、图像、实物等多样化类型,呈现“多模态”特征。将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不同模态有机“融合”进行叙事化开发,丰富档案叙事的表现维度,是深化档案叙事情境的新思路。一是融合显性与隐性模态。将红色档案显性模态的外化表征与隐性模态的内生特性深度融合,形成有情境、有情感的红色档案叙事。如史砚芬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血迹斑斑”是诀别信的显性模态,从红色档案的表层感受深化到背后的信仰和担当,感悟雨花英烈的家国情怀。二是融合具象与抽象模态。具象模态往往表现为红色档案的外在物化形态,如雨花英烈革命文物等,抽象模态主要为“具象物体”所传达的思想或精神方面的深层意蕴,如雨花英烈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等,基于“具象”模态,分析内在“抽象”语义,释放红色档案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三是融合宏大与微观模态。将雨花英烈故事置于大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实现历史事件与现实空间的相融相合,提升档案叙事的共情能力,打造共同记忆,更加深刻、长效地传承红色基因。

3.3 活用数字媒体,推动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多维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档案工作要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步伐,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5]推进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的“现代化”,数字技术潜力巨大,能够多维呈现红色档案,让红色基因深植人心。

第一,数字化与人文化叙事结合。5G时代的媒介变革,揭开了“万物皆媒”的新生态,在满足红色档案人文情怀的基础上,“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16],两者相互结合,深化红色基因传承。一方面,推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的“数字化”,需要“人文支持”。毋庸置疑,新技术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叙事化开发提供新方式,但技术由人的认知决定,不仅需要人的支持,更需要为人服务。以“人文”的方式赋予技术“档案叙事思维”,使红色档案成为有温度的情感记忆,在立体多维的档案叙事中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推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的“数字化”,要注入“人文关怀”。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迈向更高境界,相应地,对档案叙事也提出新要求。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雨花英烈故事,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生成大众理解的档案信息,如为青少年开发雨花英烈动画,通过数字动画、手绘技术等展现有血有肉的英烈形象,将红色基因渗透到日常生活。

第二,矩阵式与沉浸式叙事并举。《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指出:未来10—15年,数字技术的变革将席卷全球。[17]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激活红色档案生命力,打造矩阵式、沉浸式展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广阔空间,实现红色基因的深层浸润。一方面,打造全媒体矩阵平台,实现红色档案多渠道叙事。既要建设全媒体平台的横向矩阵,通过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促进红色档案多途径渗透,又要建设全媒体平台的纵向矩阵,使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实现纵深布局,如深挖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等微信平台的传播特性,对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进行差异化解读,增强红色档案的精神感染力,有效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提升全方位沉浸体验,实现红色档案全景式叙事。沉浸式体验多以场景模拟的方式实现,通过VR、AR、360°全景展示等技术复现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以剧本杀、网游等“二次元”的叙事方式,让受众在立体视觉特效与真实感官体验中沉浸式感受雨花英烈的红色岁月,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独特的实践路径。

第三,虚拟化与可视化叙事交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红色档案的叙事形式迎来全新转变,新兴叙事媒介蓬勃发展并不断升级,催生了虚拟化和可视化叙事技术,两者交叉相融,为档案叙事进行包装和加工,助力红色基因传承。一方面,虚拟叙事可视化。“虚拟”并不是“虚构”,而是将雨花英烈真实题材通过虚拟技术“再现”并使其拥有自身特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可视化技术,进一步增强视觉体验。比如,虚拟建构雨花英烈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及斗争场景,结合GIS历史地理等可视化技术或绘制可视化图谱,视觉展示雨花英烈的革命动向,再现先烈的奋斗历程。另一方面,可视叙事虚拟化。可视化技术为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塑造了多维展示空间,将图片、影像等可视化档案通过虚拟技术动态呈现,借助VR眼镜、裸眼3D等“虚拟”进入雨花英烈叙事时空,在“时光穿越”中真切多维地感受雨花英烈的信仰与人生,增强对红色档案深厚意蕴的理解与传承。

3.4 注重叙事转向,助力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开发新颖化

米歇尔·福柯曾说:在语言和视觉是否相融的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可能世界。[18]转变传统的叙事组织,创新档案叙事的想象空间,能够为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红色档案的叙事“转向”开发提供思路指引。

第一,创新叙事结构,从“线性”叙事转向“非线性”叙事。传统的档案叙事注重时间脉络或因果关系的“线性”架构,结构明晰却较为封闭。在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从传统的“线性”结构抽离,充分激活档案能动性,“非线性”叙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使档案从“封闭”走向“开放”,展现鲜活立体的烈士形象,再现雨花英烈红色记忆。一方面,从时间叙事转向空间叙事。与时间相比,“空间具有更强联系与结合的力量”[19],与主体的情感联系更为直接和深刻。善用纪念馆内的展陈布局、展览设计等空间场域,走进烈士的内心世界,深入解读雨花英烈红色档案,有助于实现受众与烈士的共通共鸣。另一方面,从顺向叙事转向逆向叙事。采用倒叙、时间交替、提前叙述未来等方式建立雨花英烈故事线,增强叙事层次。比如以雨花英烈邓中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主线,选取邓中夏领导五四运动、发动省港大罢工、被捕入狱等重要历史时刻,感受在那个动荡不安却又热血激昂的年代里革命烈士的赤诚之心,使受众获得更具冲击力的情感触动,促进红色基因内化于心。

第二,创新叙事视角,从“外视角”叙事转向“内视角”叙事。传统的档案叙事关注重大历史事件、意识形态等主流与官方确定的宏大叙事,即“外视角”,与个人生活相去甚远。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档案叙事更注重从叙事主体出发,转向“内视角”叙事,将“大写”的“宏大历史”转变为“小写”的“人的历史”,使红色档案真正走进大众内心。一是侧重微观视角。从雨花英烈的物件、话语等着手,讲述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比如从母亲为冷少农亲手缝制的棉衣入手,讲述棉衣背后共产党人的忠与孝,拉近受众和档案的距离。二是关注人物细节。借助一定的言语,描述雨花英烈在面临公与私、国与家、生与死选择时的外在表现、心理状态等,讲述革命者也有普通人的爱情与亲情,激发受众理解并认同雨花英烈的人生选择。三是注重情感共鸣。雨花英烈与受众在年龄、籍贯、职业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而两者在心理特征、价值选择方面存在着共通性。通过寻找情感共性,连接双方的情感纽带,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深刻感受雨花英烈牺牲精神的伟大。

第三,创新叙事样态,从“单向”叙事转向“交互”叙事。随着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他们更渴望在档案叙事中由“被动参与”走向“主动感知”。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与受众之间不再是“单向”流程,而是一种“交互”的动态关系,在“交互”中加深对红色档案的理解与体悟,深入传承红色基因。一是体验式交互。展陈改造雨花英烈红色档案的物理空间,将红色档案的精神实质反映为空间表情,通过拍照打卡、献花留言、电子沙盘等生成对红色档案的全息体验,塑造叙事雨花英烈“信仰的力量”的空间情境。二是感官式交互。多感官组合在档案叙事中日益突显出重要作用,对受众的知情意行产生潜在影响。通过选取部分特色性雨花英烈红色档案进行同比复刻,让档案走到大众空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红色记忆,引导大众传承红色基因。三是人际式交互。信息流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因此人际互动是促进红色档案“交互”叙事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出“沉浸式”讲解,叙事主体化身历史引领者串联全程,利用纪念馆中的还原场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动情讲述雨花英烈的感人事迹,使受众在参与和互动中感悟雨花英烈的崇高精神。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烈士事迹在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政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1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赵杨娟:选题确定,框架设计,论文撰写、修改与定稿;郑凯利:选题讨论,资料查阅;马宏瑞:经费支持,论文修改。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2022-10-26].http://cpc.people.com.cn/ 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赵彦昌,吉日格勒.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叙事化开发研究——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J].档案与建设,2023(12):8-11.

[3]刘丹心.红色档案叙事中的互文性解构与叙事重构优化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23(5):80-83.

[4]龙家庆.叙事表达在档案宣传中的运用与优化策略[J].浙江档案,2020(1):30-32.

[5]黄夏基,卢泽蓉.我国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研究——基于省级综合档案馆门户网站的调查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3(6):31-34.

[6]朱彤,王兴广,陈贺琪.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3):112-118.

[7]边媛,舒丽莎.场景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优化路径[J].中国档案,2024(2):72-74.

[8]何玲,马晓玥.跨媒体叙事理论观照下的档案叙事优化策略——以红色档案为例的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1(5):14-21.

[9]申晓晶,丁丹.基于视听传达理论的红色档案叙事活化思政课程探索[J].档案管理,2023(1):88-89.

[10]孙大东,白路浩.心流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向度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1):15-22.

[11]杨光,奕窕.记录媒介演进与档案历史叙事的变迁[J].档案学通讯,2019(4):19-27.

[12]聂晶.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4.

[1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14]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https://www.gov.cn/ 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15]陆国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书写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EB/OL].[2023-02-27].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302/edef53f 544bb4eea8bfacd87fd8a223e.shtml.

[16]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9].https://www.saac. 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 5c890762868683.shtml.

[1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EB/OL].[2024-01-09].http://www. caict.ac.cn/kxyj/qwfb/bps/202401/t20240109_469903.htm.

[18]米歇尔·福柯.图像理论[M].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8.

[19]埃米里奥·马丁内斯·古铁雷斯.无场所的记忆[J].冯黛梅,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2(3):26-37.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