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影像档案的传统采集、归档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完整捕获不断更新的城市建设影像和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风貌。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可最大限度地保存、利用城市影像档案资源,促进城建档案工作开拓发展。案例在系统分析城市影像档案资源采集归档渠道的基础上探讨公众参与模式下的城市影像档案采集机制,探索区域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的构建及其征集、采集、查询、服务功能的运行实施方法,寻求丰富城建档案影像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城市更新历程提供完善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助力城市更新改造再利用,全面提升城建影像档案利用效率。
关键词:城市影像;主体协同;多元主体;档案归集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更新行动全面铺开,成为新阶段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工作展开详细部署。城市更新行动离不开城建档案服务的赋能。[1]城市影像档案作为城市变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城市更新中协助城市规划、记录城市面貌、传承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描摹城市记忆的同时,也深刻激发着公众的城市归属感与自豪感,使城市的文化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目前,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正在着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也赋予了新要求。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2],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体系正逐步向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更需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动城建档案的数字化进程,构建科学便捷的城市影像档案管理平台,以此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有效服务智慧城市建设。[3]通过平台,不仅能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还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随着城市更新行动如火如荼开展,更多学者提出探索声像档案管理新模式、新途径。[4-5]从实践层面来看,部分城市高度重视城市影像资源的采集工作,近几年已针对城市影像采集管理工作开展了具体实践,通过丰富征集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城市影像采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 案例概述
城市影像多元主体建档是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档案馆于2023年开始探索的建档模式,通过研究城市影像档案的已有采集、归档渠道,探索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影像档案采集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可行模式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构建基于公共网络的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从而实施城市影像档案的多主体、开放式的采集、编研和利用。从城建档案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角度来说,城建影像档案管理工作应通过城市影像档案平台来实现。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创新建档模式,借助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实时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影像档案,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收集城建影像档案资料,丰富影像档案资源,实现协同管理的目的。通过一体化平台,充分整合影像档案资源,也能为公众提供系统全面的城市建设信息。目前初步构建了城市影像采集平台,为社会公众上传照片开辟了新通道,收集到新区范围内东渚、浒墅关、科技城等区域老照片。平台目前仅用于照片视频采集,后续将开发城市影像资源流转归档、开放利用等功能。该案例课题《基于协同机制的城市影像建档模式及展示平台研究》获得2023年江苏省档案科技项目立项。
3 创新点
3.1 探索档案采集新模式
由于传统城市影像档案采集模式较为单一,以档案馆和立档企业为主,忽视了社会公众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拓展档案采集模式,将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纳入档案采集工作。本案例尝试转变公众在档案管理中的角色,通过“线上+线下”收集模式,让不同主体主动参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构[6],积极动员不同领域的群体共同参与城市影像采集,关注其收集与利用问题。通过凝聚群体力量,真正汇集具有珍贵保存价值的城市影像资源,不仅能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提供宝贵的素材,也能助推城市影像多元主体协同建档模式顺利运行。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群体,便是各类社会组织,例如城市摄影协会、城市航拍协会、民间收藏协会等,此类社会组织拥有专业摄影设备和不同领域的摄影爱好者。通过与摄影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协作,能够征集到丰富的城市影像资源,为城市影像采集工作提供助力。同时,社会公众力量庞大,通过宣传动员和鼓励引导,能够让他们迅速热情地参与到城市影像档案的采集工作中,为丰富完善城建档案添砖加瓦,实现全民建档。
3.2 打造档案服务新平台
为了实时在线征集城市影像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审阅、整合与归档,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档案馆设计并测试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开放式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为各类组织和社会公众提供开放且便捷的上传窗口,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影像档案的采集过程,确保能够实时、全面地获取具有保存价值的城市影像资料。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影像档案的收集效率,也促进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城市影像档案建设工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将由档案馆单向管理的平台拓展为集征集、采集、查询、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同时建立城市影像档案数据库,充分整合城市影像档案资源,利用平台便捷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实现城市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经过互联互通,实现城市影像信息流通和共享。结合城市更新项目需求,通过开通专题查档渠道,让城建档案服务更精准、城建档案利用更智慧,为公众提供系统全面的城市建设信息。
3.3 实现城市影像档案成果采集再利用
基于采集、查询、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影像档案平台,引领全民参与城市影像档案的采集、编研和利用活动。在成果展示利用方面,创新影像档案成果展现渠道,以画册、视频等形式在公众可见的区域宣传播放,充分宣传推广档案编研工作和档案编研成果,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利用国际档案日等契机积极组织、鼓励公众基于网络平台参与老照片征集、城市影像档案短视频评选等活动,将城市影像档案工作真正从档案馆内推向馆外,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为城市影像档案的网络化转型和社会化拓展提供实践样本和经验模型,弥补目前城市影像档案生动性欠缺、参与度不足等局限,从管理机构、参与主体、技术机制等方面多角度切入,完善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利用过程,实现城市影像档案广泛采集、科学利用。
4 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
4.1 探寻公众参与建档的可能性
对城建影像档案采集利用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挖掘城建影像档案的独特优势以及对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助推作用,探寻城建影像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建立系统完善的城市影像平台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档案馆发表《基于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影像建档模式》一文,在分析城市影像现有建档方式及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影像采集建档的可行性,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建档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传统体制内采集的方法上深入剖析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诸如城市摄影协会、民间收藏学会等参与城市影像档案采集的合理性及其优缺点,进一步拓展档案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并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吸纳社会公众多路径参与的采集机制。[7]
通过研究,将社会公众在档案管理中的角色由被动参与、单向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良性互动[8],提升社会公众档案意识,发动不同领域群体的力量,共同关注城市影像,真正收集到具有保存价值的城市影像资源,为城市影像多元主体协同建档模式的顺利运行添砖加瓦。与此同时,公众参与城建档案开放有助于推动城建档案部门参与城市与社会治理,更好地发挥城建档案的凭证、资政和文化作用[9],实现城建档案协同管理。
4.2 构建城市影像服务展示平台
在分析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影像档案资源采集工作的可行性后,确定基于互联网的采集展示平台的基本功能,设计平台采集展示架构,逐步拓宽平台功能,打通多元主体参与采集的城市影像流转渠道,探索其运行实施方法,让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其中,实现协同建档。平台的构建遵循数据为主的理念,以社会公众利用平台提交的影像数据为主体,根据数据从收集到归档过程中的重要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功能模块设计,在多端操作系统平台提供服务,以便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影像数据的征集。
依据所征集的城市影像数据流转需求,平台功能分为影像数据征集、影像数据查阅、数据自动审查、数据人工审查、数据在线整合、数据推送、数据导出等模块。在技术逻辑上分为五层,基础数据层使用数据库存储数据并为业务提供数据支持,实体存储层实现影像资料的安全存储和备份,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各项管理操作,数据传输层处理影像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转,服务视图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服务。
在资料审查主体方面,由于影像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确定所收集的数据在物理上、内容上以及形式上安全与否,并通过审查机制赋予其对应的状态,实行对应的处理措施,对平台的持续运营具有积极意义。在审查的设计上,需要采取“程序自动审查+人工细化核验”的模式——程序在接收数据后按照系统预设的规则对数据携带的信息进行细颗粒度的自动化审查,减少人力消耗,审查结束后可由人工进行综合审查以及核验,进一步确定数据的安全可用。
4.3 拓宽采集渠道并展现采集成果
为了使社会公众清晰感受城市发展脉络,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档案馆通过制作宣传画册、拍摄城市影像视频等,让公众深刻鲜明地感受城市变迁,增强城市自豪感。选好适宜拍摄位置或路线后,通过不同时期相同视角的拍摄,展现新旧地图和新老照片对比,点线面结合呈现城市关键地标的历史性变化。2023年,档案馆定点狮山路、太湖大道、环太湖沿线,拍摄照片视频,并剪辑成城市影像宣传片,在档案馆查档大厅进行循环播放,充分展现高新区城市风貌和鲜明城市变化。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组织开展苏州高新区古城旧貌老照片征集活动,搭建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平台,呼吁社会面参与档案采集过程,征集到高新区范围内不同板块老照片后,召开2023年老照片征集活动总结会,为优秀作品摄影者颁发档案馆收藏证书和奖金。通过老照片征集活动充分展现城市发展脉络,丰富苏州高新区城市影像资源。
将照片视频类城建档案编研成果向社会展示,能够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开拓创新、良性发展。通过描摹城市记忆,深刻激发公众的城市归属感与自豪感,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价值,打造城市发展名片。从城市更新角度而言,城市影像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撑,为城市焕新进程提供助力。从公共服务角度而言,通过对城市影像档案系统化管理,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城建档案编研成果传播渠道多样化、信息受众广泛化、信息传播即时化,大大提高编研成果传播领域与社会影响力,促进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社会价值的发挥。
5 学术研讨
5.1 探索公众协同建档可行模式
通过档案局领导协调、档案馆监督指导、社会组织响应号召、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建档的独特优势,为城市影像采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该模式实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各环节在沟通联系中可能会产生问题,在档案采集工作任务传达中,会出现理解不到位,行动不明确的情况,降低采集效率,需要指定专人牵头,对采集归档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推动流程顺利进行。其次,城市影像资源的主体是社会各界提供的摄影作品,享有法定的著作权,因此档案馆需要详尽确认每一份影像资料的来源、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进而对其潜在的著作权问题进行提前审查,保障其后续可以得到合理利用,避免在保管利用中产生纠纷。[10]另外,在归集城市影像档案资源时,主要难题在于其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形成过程的不可控性,由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对影像档案的归档标准了解不足,提供的材料不完备,影像内容归档时难以达到预期的规范性。因此在收集这些资源时,需要通过后续核查确保城市影像档案真实可靠。最后,由于旁观者效应的影响,在进行征集号召时,会出现责任感分散的情况,即使看到宣传引导,也认为会有他人主动完成,使得社会公众对于城市影像采集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因此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11]在经济激励的驱动下,社会公众的热情能够得到进一步激发,促使不同领域的群体积极主动关注和投入到城市影像的采集中,为城市影像多元主体协同建档模式的顺利运行贡献力量。
5.2 实现档案管理技术性突破
为了实时在线征集城市影像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审阅、整合与归档,构建了城市影像多元主体协同建档实施平台。
从系统的技术要求来看,其对数据的安全与权限的控制要求较高,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好风险管控措施和意外补救措施。此外,应考虑平台运行载体的更易和系统功能的扩展,在技术选型上选择跨平台的实现方式,在功能实现上考虑模块化的易扩展模式等。
从管理的安全保障上看,系统内部对数据应做好备份,数据流转时应用可靠的认证策略保障数据一致性,对用户应执行严格的权限控制策略,做好日志监控,方便回溯。系统外部则应保障物理载体和环境的安全。从而保障用户提供的数据在物理上、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安全,在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在未来,通过继续细化平台功能,提高城市影像资源采集效率,实现对城建档案数据的优化,形成成熟的城市影像档案采集展示平台,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采集、成果利用提供助力[12],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查档需求,提升城建档案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此推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良性运行和长久发展。
5.3 创新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方式
城市影像资源在妥善保存的同时,需要得到充分宣传利用。档案馆应拓宽城市影像档案资源征集渠道,充分把握新媒体环境,制作档案征集宣传片,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扩大征集信息影响范围,提升公众征集意识,使公众认识到城市影像档案资源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近年来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并拍摄新区各关键地标城市风貌,将拍摄成果形成宣传视频画册等,展现城市风貌。在成果展示利用方面,创新影像档案成果展现渠道,充分宣传推广档案编研工作和档案编研成果,使档案工作贴近人民生活。
新媒体在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与新媒体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新形势对城建档案编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3]在未来可以尝试探索多媒体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积极组织、鼓励公众基于网络平台通过开放式在线投票等方式积极参与诸如“影像展”主题遴选、城市“旧貌新颜”照片评选等活动,将城市影像采集利用发展为面向全民的社会性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培训的形式,督促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学习,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将形成的系统化成果与新技术、新平台融合,扩大编研成果的影响力。
案例撰稿人:张 勇 李竹依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张曦.城市未来规划设计发展与城建档案服务赋能[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4(2):81-83.
[2]崔磊,王炜富.城市数字治理及智慧建设的立体化构建研究[J].智能城市,2023(5):7-9.
[3]李莉.打造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J].城建档案,2020(6):5.
[4]郭刚.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3(12):90-92.
[5]徐园园,李娜.移动短视频时代城市影像档案建设[J].中国档案,2022(5):70-71.
[6]闫玲玲.城建档案参与城市记忆的现实路径探索[J].兰台内外,2022(36):10-12.
[7]李竹依,张勇.基于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影像建档模式[J].档案学刊,2024(2):47-52,60.
[8]柏德有.以“全民参与”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声像档案编研方式创新与实践[J].城建档案,2020(4):41-44.
[9]魏楠,张笑涵.治理理论视域下城建档案开放中的公众参与:理论认识与模式特征[J].档案管理,2022(3):53-56.
[10]王运彬,王小云.档案价值实现过程中信息开发权保障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6(10):4-7.
[11]林彧,陈建.公众参与档案众包中的旁观者效应及其应对激励机制[J].档案与建设,2023(6):27-30.
[12]卞咸杰.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J].档案与建设,2020(10):25-29.
[13]金烨慧.新媒体环境下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创新发展浅议[J].档案,2023(2):77-79.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