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以文塑旅的政策导向,开发红色档案资源能够有效赋能旅游发展。当前我国文旅产业中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在选材、规划、教育、体验以及宣传层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从五个方面加以优化:文化引导,树立红色档案文化品牌;合理规划,构建红色文旅开发网络;体验参与,弘扬红色档案基因;数智赋能,搭建红色档案虚拟空间;融媒共享,构建红色档案开发矩阵。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档案;红色教育;红色文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分类号:G270
Development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Logic,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Ma Renjie1, Shu Shengwei2
( 1.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2.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developing tourism via cultural means, developing red archival resources can effectively empowe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archival resources in China’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t the levels of material selection, plann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promotion, which can be optimized from five aspects: cultural guidance, establish the cultural brand of red archives; rational planning, build a re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etwork;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ion,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s and spirit of the red archives;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build a virtual space of red archives; media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build a matrix of red archives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d Archives; Red Education; Red Cultur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记忆的需要催生了记录行为,记录的控制选择了档案方式,档案方式保存了历史标本,文化的历史时空系于档案传承。”[1]《“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要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2]《“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3]。深度开发红色档案资源不仅是国家赋予档案机构的重任,也是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机构应当主动肩负起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树立红色文旅品牌、带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4]
近年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学术探究方面,有学者以文化旅游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了红色档案资源在激发文化旅游活力方面的经济价值,提出档案部门应当坚持吐故纳新,主动探索赋能契机,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旅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5];在实践探索方面,有学者总结了当前湖南省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省内文旅建设实际,提出以红色档案资源产学研一体化、深挖红色档案内涵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搭建湖南红色档案自媒体平台的开发路径,以期实现湖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此外,也有学者基于全域旅游背景,聚焦红色档案的数智开发,从受众、主体、档案、产业和数智五个维度对红色档案资源全景式呈现模式进行探索。[7]
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可以见得我国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正式化、科技化的轨道,但与当前经济事业、文旅产业的融合程度较弱。因此,本文从文旅视角出发,探讨红色档案资源如何以更加贴合社会实践、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赋能当前我国文旅融合事业的发展。
1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理论逻辑
1.1 以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社会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作为记录革命史实的原始载体,其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更加凸显。[8]因此,有必要构建以红色档案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传播推介矩阵,激发红色文化的内生活力,在全社会培养红色文化氛围,实现由区域革命记忆向全局性红色记忆转变,推动构建更为完备的红色记忆脉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9]
1.2 以红色档案资源加强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亟待改进和创新。红色档案资源见证了党的数十载苦难辉煌,鼓舞无数共产党人赓续精神血脉、心系人民命运,是当代共产党员践行“政治三力”[10]的重要根系来源,亦是推进党性教育的重要支撑材料。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政治教育,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作风和革命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形的教育活动中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宣扬红色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11]
1.3 以红色档案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由游览观光向文化体验转变,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已经进入长尾阶段[12],旅游业亟待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转变。红色档案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红色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红色档案中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可以作为还原红色历史遗迹、复述重大革命事件的真实凭证,使红色旅游景区更好地营造革命事迹发展的拟真环境,吸引游客体验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红色档案资源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应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特色性开发,打造差别化优势。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有助于激发当地经济活力,增加当地就业岗位,调节居民收入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繁荣。
2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2.1 选材层面:主题同质化,内容单调
通过网络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文旅行业红色档案深度开发成果主要有四类:一是红色档案展览;二是红色景区参观;三是红色电影展播;四是红色剧场表演。然而成果单一、形式单调,缺乏系统、丰富、有深度的红色旅游体验,陷入了“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困局,难以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影响了红色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长征文化在中国红色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以长征精神为文化核心开发主题旅游就成了各地景区的不二之选。例如,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甘肃定西通渭红军长征景区、四川宜宾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区、贵州比孟红色旅游区、江西遵义会议景区等。同质化的主题开发使得景区内的内容呈现趋向一致,缺乏多元性和丰富性,难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体验需求,无法构建景区的特色优势。
2.2 规划层面:连通程度低,区域协调差
我国当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大多以点状的形式散落在全国各地,景区之间缺少线路联通和成果交互,无法形成系统性、丰富性、关联性的红色游览体验和文化体系建构,难以催生受众二度重游的兴趣。同时,由于资源归属、地区民俗、方言习惯等多种因素,使得省际、市际的旅游资源整合难度加大,难以打造连贯、统一的红色文旅品牌形象。相较于单一的红色文旅景区,系列化、章节性、联通化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文化章节更有助于串联起受众的文化记忆,持续、稳定地为游客提供高效、可靠的文化服务,培养游客的忠实性与认同感,最大限度地保障景区红色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13]例如,J省拥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红军洞、南山火炬广场等多个知名红色景区,是构建区域性红色文化旅游网络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馆藏属地、自然资源、区域划分、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景区之间缺少直达线路和联通规划,在文化呈现方面也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不同景区之间的文化衔接,进而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2.3 教育层面:说教性较强,感染力不够
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相比,红色档案以真实史料为教育素材,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作为主要线索进行串联,集历史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素材。当前,红色旅游的教育模式大都停留在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单一的信息流向使得用户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构建与红色档案资源的内在思想连接,其教育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14]例如,H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坐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茶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个知名红色旅游景点。这些红色纪念地记录了该地区真实的革命斗争历史,能够教育引导全党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光荣革命传统、坚持推进自我革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但当前H市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仍旧以红色档案专题展览、档案书籍编研等单向传输模式为主,使得开发成果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全面、系统地构建红色教育体系,大大减弱了H市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作用。
2.4 体验层面:技术融合不够,互动感不足
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体验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游览内容以“图片+文字说明+遗址遗物”的形式为主,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千馆一面”,游览模式通常为自主参观。虽然景区配有讲解员和自助讲解器,但参与性、互动性红色活动较少,缺乏红色旅游文化街、红色文创制作、红色互动空间等新型体验项目,与智能技术结合不够紧密,体验模式单调,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游览者在自主游览的过程中,难以获取关键文化信息,观赏体验流于表面,实质性收获甚微,很难借助景区的体验设备获得对红色档案的认同感和互动感。而由贵州省的“红飘带”沉浸式红色文旅体验项目,运用了国内外最前沿的数字技术,通过虚拟交互、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长征文化体验空间,并开发创造出全域行浸数字演艺作品《红飘带·伟大征程》和《红飘带·多彩飞越》,以全息影像再现红军战士的面孔、身影,全方位再现长征精神。这是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中技术性与互动性结合的典范,值得红色景区管理机构学习借鉴。[15]
2.5 宣传层面:渠道单一,效果不理想
融媒协作推广环境下,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逐渐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阅读习惯也趋向碎片化。当前,我国的红色文旅推广宣传仍旧以传统的媒体渠道为主,对于新媒体的经营和立体传播模式的构建存在显著不足,宣传模式较为单一,宣传效果难以直达群众内部,使得群众对于红色档案资源的信息获取存在偏差,也间接造成红色档案资源无法实现深度传播。例如大多数档案馆虽然综合了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发出一系列红色文化推广短视频,搭建了微信公众号和档案信息网等重要宣介平台,但其对新媒体的应用仍存在局限,应当结合多种新兴媒体,协同开发系列红色事件剧集、线上虚拟展览、线上有奖互动等多种推广方式,更好地实现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3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优化路径
旅游业应当坚持精益求精、深度开发,依托本区域的红色档案资源,着力打造更多体现红色文化内涵、革命开拓精神的档案精品、文化精品、旅游精品,塑造优质品牌形象。开发出兼具文化性、特色性、教育性、政治性等特性的红色文旅精品,更好地借助红色文化旅游的热度,提升红色档案资源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3.1 文化引导,树立红色档案文化品牌
网络时代,社会公众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受体。要获取游客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就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红色档案的文化性开发和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红色旅游提供资源支持和文化支持,红色旅游的宣发推广可以宣传和展示红色档案的价值,有力发扬红色文化。红色档案资源要想在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就要树立差别化的品牌形象,突出红色档案的区别性和文化性优势,给用户群体留下深刻印象。
主题选取方面。档案机构应当依据当地的区域定位、革命历史、现存资源等因素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物的红色档案,同时关注历史、对照现实,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社会热点、特别人物、特色文化等主题进行创作,密切贴合受众的观赏需求,构建独特的红色档案叙事体系,突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记忆。
品牌建设方面。档案机构应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以受众期待的呈现方式对景点的文化故事内核展开传播,打响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应当重视传播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推广宣讲、研学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景区所具备的人文内涵和历史韵味,突出当地特有的红色记忆与文化,树立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进而给用户群体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品牌与景区紧密连接的效果。[16]
3.2 合理规划,构建红色文旅开发网络
文旅融合为旅游业锚定了未来发展方向,红色档案为旅游业提供了文化资源支持。章节化、系列化的成果开发形式既契合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特质,又有助于实现红色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保证旅游者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与便捷性,提升用户的观赏体验,是合理规划红色文旅网络的优选之策。
首先,实行点状辐射,打造红色旅游示范点。红色档案产生于特定的地区与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体现着独特的红色精神与文化。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特色化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景点,既能有效规避红色档案开发同质化的弊端,更有助于丰富开发成果形式,满足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17]以区域性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发核心,充分挖掘景区独有的红色文化和游览价值,对景区的项目进行文化渲染,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产品开发,不断提升景区综合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景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独到优势,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18]
其次,推动带状串联,构建红色文化旅游带。红色旅游带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集中了一系列红色纪念地、历史遗址、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集合体,这些地点通常与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或时期有关。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串联革命故事,强化红色旅游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建设互补互促的精品旅游游览线路,让人民群众在游览过程中观摩红色档案、体验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19]
最后,坚持网状协同,协调红色旅游区域网。红色旅游区域网要求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线,通过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旅游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共荣。该网络通常包括多个红色旅游景点、纪念地、革命历史遗址、红色档案存放地等,通过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区域性的旅游路径[20],有助于协调本区域内的红色景点、红色档案、红色遗址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位势叠加”的综合效果。[21]
3.3 体验参与,弘扬红色档案基因
党的故事是社会民众学习党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老师。红色教育是指运用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受众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受众了解红色文化、认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22]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具象表现形式,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历史;记录了一大批忘我奉献的模范事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群众之间的精神谱系,是我国红色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呈现形式。[23]
文化教育方面。档案馆作为红色教育的基地,是革命精神传承的最佳场所。通过红色档案对广大民众进行红色精神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大众深刻了解党的百年征程和百年风华。因此,档案馆应积极承担红色教育职能,将文化旅游与红色档案相融合,持续释放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效能,助力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普及与红色文化建设,将教育价值巧妙融入文化旅游,寓教于乐,净化民众灵魂、滋养心灵感悟、提升精神境界,真正发挥红色档案的文化教育价值。[24]
政治教育方面。红色档案生动展现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25]档案机构应当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政治教育功能,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将彰显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红色档案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创设“红色档案进校园”“红色档案进社区”“红色档案进企业”等教育性活动,引导社会大众与真实的革命历史进行对话,了解历史真相,汲取历史经验,进而强化国家的政治引领力。[26]
3.4 数智赋能,搭建红色档案虚拟空间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强调,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大力提升旅游服务相关技术,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27]红色档案虚拟空间是以红色档案资源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虚拟空间为场域的一种红色文化表达形态。[28]红色档案文化空间不是“红色档案”与“虚拟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综合利用AR/VR/MR等媒介手段打造的可听、可感、可视的多重感官系统,能够模糊地理位置与虚拟文化空间的时空界限,突破时间、空间、视角单一的局限性,拥有更广泛的受众、更宽广的空间,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实现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
场景创设方面。红色档案虚拟空间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地理信息系统等智能技术为支撑,收集革命遗址的空间坐标、地形地貌、位置信息、建筑陈设等资料,进行3D建模,形成电子影像,构建拟真场景,并利用注释标签等标注方法在场景上进行标记,重点呈现出该空间下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29]红色档案虚拟空间不仅可以实现虚拟浏览,还可以在红色旅游地点与档案之间建立联系,将地理位置与档案数据相联结,在三维空间内实现革命地点和档案信息的结合,赋予现实空间重构再造的拓展意义,让埋藏在档案中的历史和文化,以数字技术的形式清晰呈现,丰富游客的体验,形成多维度叙事,达到观赏体验和革命教育的双重作用。
交互体验方面。红色档案虚拟空间以用户视角为建构基点,将交互式思维内嵌其中,通过游戏设计、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双向交互模式,构建“沉浸式剧情+角色扮演+任务部署”的体验模式,让受众对事件或情景的时间、空间、人物、状态等要素产生全面的代入、体验与认知,增强受众在红色文旅中的具身体验感受,实现从“游览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身份转变,强化游客红色精神的自我培育与传承,让用户体验沉浸、互动、无界的红色档案文化空间,使红色档案在虚拟的红色文化场景中“活”起来,更好地实现档案机构的社会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红色档案虚拟空间可以生成以档案信息交互为核心工作、具备语义理解能力的虚拟数字人。用户可以通过访问虚拟空间与虚拟数字人进行沟通交流,向其提出交流请求。虚拟数字人在接收到用户的信息指令后,对其进行语义识别、词性分析、句法结构分析等,在充分理解用户指令的基础上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高级检索,并生成档案知识图谱,将信息以网络图谱结构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并向其进行分析解说,保障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
3.5 融媒共享,构建红色档案开发矩阵
新媒体平台具有立体传播的优势,能够整合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形式的信息,为传播红色档案资源提供了多重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
在宣传推广方面,红色档案资源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线下游览体验等成果的单向传播模式。档案机构应在维持传统平台的话语输出权和主流媒体传播地位的同时,综合红色档案资源的内容优势和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主动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质,升级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实现单一宣传结构向复合宣传结构的转型,并综合多种媒体平台的受众特点、流量优势、建设现状等情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有亮点、有层次的宣传推介矩阵,形成多平台宣传渠道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反馈互动方面,构建即时交流的反馈渠道是扩大景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平台具有交互传播的特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创作者,以及对其作品内容的点赞、转发、评论、收藏等反馈行为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兴趣取向。因此,档案机构应当打造连通线上线下的即时互动空间,主动拓展与受众互动沟通的新渠道、新途径,与受众保持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使整个叙事的过程形成闭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档案学的价值阐释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CTQ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马仁杰:提出论文选题,修改及审定论文;殳圣薇: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22-25.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https://www. 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eqid=c7 d9796f000030850000000564809cbf.
[3][27]“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2022-03-25].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 gjjzxgh/202203/t20220325_1320209.html.
[4]邵华,刘益欣,吴亿玮,等.交叉与重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红色档案认定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4(4):60-66.
[5]黄霄羽,张一.红色档案赋能文旅融合的现实之策[J].兰台世界,2024(1):21-25.
[6]邱佳佳.论湖南地方档案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6):42-44.
[7]陈慧,刘赛楠,廖雪琴.全域旅游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全景式呈现模式探索——以洪湖市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4):108-117.
[8]卜昊昊,刘芮.地方感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恋地呈现与在地化策略[J].档案与建设,2023(9):39-43.
[9]周林兴,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价值、任务与实践路向[J].北京档案,2024(1):7-12.
[10]卢天锡.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三力”[J].民主,2023(9):6-7.
[11]颜涵.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红色档案文化传播解析——以纪录片《红色档案》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3(6):23-26.
[12]冯健.“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J].人民论坛,2018(32):86-87.
[13]邢变变,党少彬.受众选择“3S”理论视域下档案信息轻量化传播分析[J].档案学研究,2020(5):110-115.
[14]高君.红色档案:概念界定、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档案管理,2022(3):41-42.
[15]数字转译|开创红色文旅新纪元[EB/ OL].[2024-04-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 d=17964777766065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