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溯正定古城墙上的魁星楼

2024-08-06 00:00:00刘友恒
档案天地 2024年3期

编者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古称常山、真定。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艺术宝库”的美誉。为凸显燕赵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本刊将连续刊载介绍正定文物及保护的文章,以宣传燕赵大地的历史风物遗存,服务河北大文化建设。

多年前,在翻阅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定县志》时,看到所附“城图”中正定城墙自东南角北折之东城墙段绘有一座攒尖顶二层楼阁,旁侧注为“魁楼”,即魁星楼略称。但在此志“学校”条目中,有关城墙上魁星楼的记载却是“旧魁星楼,在东南城上,今已倾圮……”。城图中东南城上清晰地绘有魁星楼,为何记为“今已倾圮”?志记还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府秦临晋在府文庙东南增建的魁星楼视为新魁星楼与之对应。面对此志中的相关图文,疑惑不解。但因缺少旁证资料,对城墙上所绘魁星楼的相关问题虽存疑问,但难以阐明。

近年,陆续见到不同版本的县志、府志所附正定城图和与科举考试、文运功名相关的建筑如正定文昌祠、贡院的一些实物和文字资料,虽都不是直接打开魁星楼相关问题谜团的钥匙,但均可作为研究该问题的辅助资料。同时参考其他州府古城上魁星楼建筑实例,试对正定城墙上的魁星楼进行探溯。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故被视为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科举时代的儒士学子将其视若神明建奎文阁、奎星楼并塑神像以崇祀之。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其像亦取该字之形而塑制。魁星整体似鬼的造型,面目狰狞,赤发环眼,头生双角,右脚踩在一条大鳌鱼的头部,左脚扬起后踢,以在造型上呼应“魁”字的一笔大弯勾。右手执朱批笔,左手持一只墨斗。也有左脚翘起,脚上置斗,右手执笔,左手握一银锭者。寓意为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楼即为供奉魁星所建,和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科举密切相关。兴建魁星楼是旧时开启文运、涵养气脉的一项举措,故多作为庙学的建筑而存在。正定府文庙、县文庙、正定府贡院都建有魁星楼。魁星楼除建在庙学外,许多古城的城墙上也建有此类建筑,且多位于东南方。如西安古城、平遥古城、广州旧城、兖州府城、亳州古城等。对于将魁星楼建在城墙上,《中国古代建筑辞典》 释,“有将魁星阁建于城墙壁之上者,取其照耀一方之意。”古时堪舆家认为, 东南方属于“巽地”,为生气、秀气之所,主文运,所以我国很多古城的东南角都建有魁星楼,使“文光照耀一邑”。

光绪版《正定县志》城图中清晰显示,正定古城与上述古城一样,同样将魁星楼建在东南方城墙上,说明当时存在。同一版本县志文字对其则记为“旧魁星楼”且“今已倾圮”,并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府秦临晋于府文庙东南增建的魁星楼记为新魁星楼与之对应。如此记载,还会使人联想新旧魁星楼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笔者通过查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真定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定府志》、顺治三年(1646年)《真定县志》和考证光绪元年(1875年)《正定县志》所附旧城图年代以及参考其他城市城墙上魁星楼建造的周围环境初步认为,县志所记旧魁星楼“今已倾圮”等情况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于正定古城墙上魁星楼的始建时间,曾有观点认为系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右佥都御史陆矩、御史陈金增筑城址时所建。

但是,明代正统年间,北部边防压力增大,瓦剌势力渐盛,兼并鞑靼诸部,基本统一漠北,成为明朝边境大患。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一月敕右佥都御史陆矩守真定:“近因虏寇入境肆掠,人民不能安生,军卫不能守御。今命尔等往彼镇守,提督各府并各卫官,抚安人民,操练军马,修理城池,坚利器械。” 《读史方舆纪要》亦记:“前朝正统末,以乜先猖獗,命重臣镇守,因增修城垣,浚治壕堑。嗣后以时修葺,为门四,城周二十四里。”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拓建正定城池,注重的是城壕、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建设,以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强化其军事防御功能。所以笔者认为,此时为兴文运在城墙上修建非军事设施魁星楼的可能性不大。

那正定城墙上的魁星楼建于何时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其他古城与东南城墙上魁星楼对应的同一方位的地上建筑是什么?明清时期西安的文庙、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一庙三学,均在西安明城墙内东南处;兖州府城城墙下东南角建学堂一所;平遥古城东南角建有文昌祠;亳州古城东南方建书院;广州旧城魁星楼对应下方的贡院。由此可见一共同点,即古城东南城墙上的魁星楼大都对应城下“巽位”的儒学建筑。正定近年发现的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文昌神祠碑记》、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棚重修文武帝君祠石记》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移建正定府貢院碑記》为研究此问题增添了可参考的实物资料。

明万历十年(1582年)正定梁氏家族代表人物梁梦龙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失势,被劾后遂归故里。期间曾于城内东南隅置地数十武(古人以六尺为步,三尺为武),欲插绿植花竹为子孙课读之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巡抚李盛春欲修建文昌祠,梁梦龙遂效仿范仲淹舍宅建学义举,舍东南置地建文昌祠,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工始,二十六年(1598年)春工竣,正定文昌祠落成并刻立建文昌神祠碑。2013年3月该残碑出土于城东南隅福门里小区北侧,进一步验证了文昌祠的具体位置。

文昌祠落成150余年后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于地处城西北的贡院周围环境欠佳且部分建筑失修倾圮,知府富尼汉、县令高崶几经相度,亲诣勘定,将正定贡院移建于地处正定城东南隅的文昌祠处。百余年后,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贡院屋宇倾颓,墙垣欹侧,又因贡院由城西北移至城东南后,科第寥寥,“形家(堪舆家)每言风水不利”,于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定知府陈庆滋奏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将贡院迁回城西北故址。记录此事的“移建正定府贡院碑记”现立于正定中学内。综上所述可知,与正定城墙上魁星楼对应的城东南隅在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年建有文昌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为贡院。依西安、平遥等古城城上魁星楼均与城下东南隅儒学建筑对应状况分析,正定城墙上的魁星楼应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后。但更具体的时间尚需结合不同版本的县志、府志所附城图进一步推析。光绪版《正定县志》附“城图”和“旧城图”两幅。“城图”中绘有魁星楼和与之对应的贡院,“旧城图”中无魁星楼,贡院处为文昌庙(即文昌祠)。同时根据“旧城图”中游击将军署与书院并存分析,该图反映的应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真定城市格局。而清顺治三年(1646年)《真定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定府志》城图中也均无魁星楼显示。据此推测正定城墙上的魁星楼修建时间大致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光绪元年(1875年)之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随着贡院迁至城西北书院处以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矗立在城墙上的魁星楼也日渐被忽略失修而逐渐消失。

由于正定城墙久历风雨,原魁星楼在城墙上的具体位置难以确定。2016年4月7日至15日,为给正定东城墙修缮做准备,河北省文研所对东城墙魁星楼、城墙马面、水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勘察结果认为,魁星楼基址已被毁坏殆尽 ,仅从残存的基址灰土初步推测,魁星楼位于东城墙南段外凸墙垣约三十米的一个较大马面上。

建在古城东南城墙上的魁星楼历来被视为昌文兴教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古都西安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于东南城墙上的魁星楼失存多年后,1986年又在原址重新复建,成为巍峨城墙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知这道曾经的文化风景能否重新出现在今天的正定城墙上。

作者单位:正定县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