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志愿军王茂贵,为红军烈士守墓56年

2024-08-06 00:00:00王新同
档案天地 2024年3期

87岁的河南光山县农民王茂贵,登上2023年度“中国好人榜”。这位共产党员、志愿军老兵56年如一日,为红军烈士守墓,还在“花山寨会议”遗址担任义务讲解员,宣传当年红军的事迹,做英烈故事的传颂者,赢得了无数赞扬和尊敬。他还注重传承好家风,教育后辈们爱国爱党,时刻保持本色。

研究“花山寨会议”

王茂贵1937出生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附近的翁湾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家弟兄5个,因为人多地少口粮紧张,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从他记事起就没少挨饿。

12岁时,王茂贵在父亲带领下来到花山村,给地主家打长工,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候,父亲就经常给他讲红军打“白匪”的故事,说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让劳苦人翻身得解放。老百姓都叫这支军队“菩萨兵”,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子弟兵。就这样,红军的光辉形象,从小就深深印在了王茂贵脑海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茂贵家分到了田地,总算过上了好日子。

1955年春天,年仅18岁的王茂贵报名参军。他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当时,王茂贵在16军47师独立卫生营当卫生兵。他发现,朝鲜的冬季气候非常恶劣,滴水成冰不说,还经常风雪弥漫,十几米之外看不到人。部队吃住也很困难,夜晚要睡在山洞里,被子和衣服单薄,王茂贵和战友经常半夜被冻醒。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充满激情地救护和照顾战场上受伤的志愿军。

1958年,王茂贵光荣退伍,回到河南光山老家娶妻生子,默默务农。期间,通过看一些有关苏豫皖红军在大别山战斗经历的书籍,王茂贵了解了“花山寨会议”的来龙去脉。

他说,提起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尽人皆知,但说到“花山寨会议”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花山寨被称为是红25军长征的决策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934年11月上旬,打破敌人的追堵计划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来到光山县城西南部的花山寨脚下。这个村寨南北两面环山,易守难攻,西有花山湖作天然屏障,东面是平坦的农田,唯有一条田埂通入村子,是个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王茂贵的父亲曾告诉他,当年红25军到达花山寨时,尽管很多村民自己过活也很艰难,但他们还是拿出粮食、鸡蛋支援红军。

王茂贵还了解到,当时红25军在与敌人激战中因寡不敌众,伤亡惨烈。面对敌人的地毯式清剿,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他们坚信,哪怕只剩一个人,就是红军的一份力量,就是革命的一粒火种。

1934年11月11日晚,在花山寨一间土坯房里,幽微的烛光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召开了第14次常委会议,作出了率领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决策,成为决定该军前途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会议同时决定,再组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半生为红军烈士守墓

1968年,王茂贵当上生产队长后,发现花山寨会议旧址的山岗上,有9块烈士墓碑,埋葬在这里的烈士除了姚志修、胡柱先、匡占华外,其他墓碑上均写着“无名烈士墓”。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红军在花山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交战数次,很多战士牺牲在山上的战斗中。而这些红军,主要来自红军游击队和红25军。

王茂贵说,红25军是中国红军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做了中央红军的向导兵先锋队,而且他们是人员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队伍。想到这些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他充满了敬仰和感动,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些前辈和战友的陵墓!

从此,王茂贵每天坚持到墓前打扫卫生,将烈士墓碑前的落叶、杂物打扫得干干净净,认真地擦拭每一块墓碑。村里的老人也说,这里埋葬着红军烈士,还有很多首长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这是村里的“念想”,所以一定要保护好。

不仅如此,王茂贵还给村民们立下一条严规,无论谁家都不许动那片山岗上的一草一木,而且对那里要严格保护。

王茂贵说,烈士们参军比自己早得多,都是他的前辈,这些红军战士来自不同的省份,为了革命牺牲在光山,护好他们身后的安宁,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都是些20来岁的小伙子啊,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说到动情之处,王茂贵落泪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这些烈士站好岗。”这是他对红军做出的庄严承诺。

从1968年开始,无论多忙,王茂贵都坚持打扫旧址、清除杂草,巡看有没有墙体破裂,有没有火灾隐患,有没有破坏现象等等。

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事儿。其实要守护好这片土地并不容易。春夏季节,杂草疯长、灌木丛生,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把柴刀,被树木刮破了多少件衣服;秋冬季节,落叶纷飞、气温骤降,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把扫帚,被寒风吹裂了多少次脸庞。就这样,王茂贵在那里盖了个小屋,独自守护了9年。后来,妻子也搬过来陪他。

王茂贵说,花山寨会议旧址是红25军长征的决策地,其部队经历数次变更,现为北部战区某部,具有优良的红色基因和传统。2013年9月,该部寻根至光山县,将会议旧址进行了维护,红军广场、红军路、红军塘、红军井、红军烈士墓等场所焕然一新,会议旧址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看到面貌全新的会议旧址和烈士墓,王茂贵激动万分,感觉自己的守护更有意义。

在花山寨,有关红军的事迹有很多。王茂贵老人特意讲述了烈士匡占华的故事。匡占华18岁加入红军,1934年跟着部队到花山寨,中途请假回家探亲才知道,他的父母被当地保长迫害去世,家中只剩下年仅12岁的幼弟匡书华。

匡占华回到老家后,堂兄弟匡立华、匡永起、匡永来、匡永寿、匡永宗及孤儿堂侄匡造毛得知消息,都来看望他。匡占华强忍家破人亡的悲痛,向他们宣传红军革命的意义,讲述红25军首长吴焕先破家闹革命的故事……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要当红军。

随后,他们7人同匡占华一起回到花山寨参加红军。匡书华因年纪小、个子矮,未被批准。部队开拔后,匡书华一路讨饭跟着红军队伍走了100多里路,被匡占华挑水时发现,将小书华收留到炊事班。参加红军的匡氏七兄弟及堂侄匡造毛,经过战火洗礼,很快成长为英勇的红军战士,但都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参军时,年龄最大的匡永寿19岁,最小的匡书华才12岁。说到动情处,老人眼含泪水:“当时就是这样,一个火种点燃另一个火种,聚在一起就是熊熊的革命烈火。”

当义务讲解员,登上“中国好人榜”

后来,随着来花山寨会议旧址参观学习的部队、单位和游客越来越多,身为共产党员的王茂贵,又有了个想法:“要让大家知道,先烈们在这里付出了多少牺牲!”于是他不顾高龄,不要报酬,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述红色革命故事。

花山寨会议旧址97级台阶,有人问王茂贵,为什么是97级呢?他解释说,“这是为了纪念红25军的97名将领。没有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就这样,除了每天扫扫落叶、擦拭墓碑外,近年来王茂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前来瞻仰的游客进行讲解。人数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待过4000多人。

他说:“党和国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来瞻仰烈士的人越来越多,我看着也高兴。”

王茂贵还依托主题党日系列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红25军历史,受邀定期到民兵集训地、新兵役前教育地、社区、厂矿、学校宣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2023年5月,光山县人武部在花山寨会议旧址,召开全县民兵授旗仪式,花山村民兵连被授予“花山寨新长征民兵连”连旗。王茂贵又站在英烈像前激动地为大家讲解,对民兵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就连孩子们,也特别喜爱这位老志愿军“讲解员”,经常会围着他。有的还抢着跟他握手、拥抱,有的要签名和拍照,有的敬礼和送小礼物,场面既温暖又可爱。每当此时王茂贵总是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得像个孩子。就这样,他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心中。

2024年元旦期间,一位前来参观的学生,问王茂贵要签名,他说:“这位老爷爷是革命英雄那种明星。我很敬佩他,找他要了一个签名。”

如今,87岁的王茂贵已是儿孙满堂。他的坚守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做好王茂贵的“后勤保障”。因为义务守护花山寨烈士陵墓,并为前来瞻仰的游客讲解,王茂贵整天早出晚归,时常因为游客过多,忘记了吃饭的时间,老伴就做好饭等着他,等丈夫忙完,再把饭菜热好了送到他手上。

王茂贵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晚辈们都很孝顺,曾多次想要把他接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住,可却被王茂贵屡屡拒绝,他选择和老伴住在这个60多年的老宅子里,守护在花山寨烈士墓的山脚下。

儿女们虽常年在外务工,但都十分支持父亲的“工作”。每年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假日,王茂贵都会带领全家四代人为花山红军烈士送灯扫墓、擦拭墓碑及铜像,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践行着爱国爱党、勤勉务实的优良家风,赢得了周围群众的称赞。

前不久,王茂贵入选2023年“中国好人榜”。他的家庭也曾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作者单位:山西省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