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莫高窟壁画中的山石绘画语言探究

2024-08-06 00:00张文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6期

摘 要:山石图像作为莫高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传统山石绘画语言的发展过程,值得我们对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对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发展进行简要概述,重点梳理唐代山石图像的构图、造型、色彩和技法等绘画语言,总结这一时期山石图像的审美特征。构图由横长卷式构图逐渐发展为纵向构图,色彩由青绿设色向水墨色彩过渡,绘画技法由简单向具体靠拢,这样的转变达到了统治者宣传教化的目的,也诠释了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不同于其他绘画的艺术特征与内涵,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流行的图案及技法,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关键词:山石图像;造型样式;莫高窟壁画

一、发展背景

莫高窟壁画主要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以群众的视角描绘佛教形象,展现人们心中的佛国世界。画面故事情节通俗易懂,让观者叹为观止。壁画中的山石大多类似于真实生活中的形态。在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常在经变画与故事画中作为背景出现,这些图像都是用来分割画面,起到间隔故事情节的作用。故事画主要是描绘人间的场景,而经变画既有人间场景也有佛国场景。佛国场景均传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是想象中的世界。无论描绘的是人间还是佛国,山石图像都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延伸视觉上的空间效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达到了发展高峰,同时也在文化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辉煌,尤其是佛教艺术。受到中原写实画风的影响,唐代山石图像已经不再与隋代之前的山石图像一样采用图形归纳,此时发展越来越壮大的山石图像在莫高窟壁画的山石题材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唐代前期,莫高窟壁画山石图像在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与中原画风的融合,画师们将隋代时期作为画面分割及配景出现的山石图像转变成故事画中的主要图像。无论是从山石的质感、体积还是技法、色彩方面,都能看出中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如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色彩。

二、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构图特征

唐代前期,画面主要为横长卷式构图。进入初唐以后,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画面构图样式处于与传统样式的磨合阶段,逐渐发展为纵向构图。同时与中原地区往来逐渐密切,初唐时期故事画重新开始发展,对画面中的山石图像构图及造型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唐代莫高窟壁画中主要有两种画面结构类型。一类是表现巨幅经变画的全景山石的全景式构图,这种山石的特点是满且整,往往可以衬托画面的宏伟气势。为了展现人们内心的佛国世界,画面情节更加丰富,各类图像元素应有尽有,很少出现空白地方,并且画面整体布局和谐,井然有序。如盛唐莫高窟第23窟《法华经变》(图1),画面中的山石、人物等都和谐组织在一起,虽繁多但不混乱。另一类是主体式山石,这些画面通常只表现某一部分情节,画面尺幅较小,山石刻画精细且带有趣味性。虽然该构图没有全景式构图那样辽阔,但更加灵活。晚唐后期依旧延续这种构图,并得到了发展。隋代时期莫高窟壁画的山石图像主要作为配景出现在画面中,为了保证人物的完整性,不能遮挡人物及穿插到人物中,只能出现在人物的两侧或者不太重要的区域,但唐代时期的山石在画面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纵向构图的画面中,横向发展的山石相比于纵向发展的山石,则更加适合分割画面。在宗教故事画中,首要目的是使人们看懂画面,清晰明了地展现画面中各个故事情节,而山石图像在画面中主要起到分割的作用,并丰富故事情节,而非故意遮挡画面。假如前景山石过于巍峨,那么只有将后面的人物加大,使其超过前边巍峨的山石才能完全显现出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画面中,唐代画师将不妨碍故事情节的山石图像的高度、体积进行压缩,这种平缓的山石更有利于分割画面。在纵向构图中,多数平缓的山石图像叠加堆积到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画面近景提前、远处景物后退的纵深空间效果。这种构图对此后莫高窟壁画中的图像样式起到了促进作用。

唐代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大多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山石连绵起伏。为了衬托画面,画者将山石图像在背景中处理成对称式布局。山石造型多处理为早期程式化的三角形图案。此时的山石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山石,而是具有装饰性的图案。众多山石被排列在一起,左右对称,排列有序,高低错落有致,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山石图像使得画面更加端庄肃穆,同时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

三、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

造型特征

唐代是莫高窟壁画山石图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唐以前的山石图像主要作为佛教图像的配景出现,造型简单抽象,以三角形样式为主。到了唐代,莫高窟壁画山石图像受到同时期中原画风的影响,逐渐汲取了其绘画技法、设色特征、绘画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给人以大气蓬勃之感。

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故事画的山石造型自由多变,画中所谓的“山”,实际上就是由若干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方或圆的“石”结合了中原时期的青绿色彩组合而成。其中,青绿部分通常为平染,而山石图像则需要通过勾、皴、染等技法综合表现。这些山石主要起到分隔故事情节和表现画面空间的作用,这种构图被称为群山式构图。群山式构图中山石图像除了具有间隔情节的功能外,还能够影响画面的空间秩序。同时,为了让画面中的山石与人物比例相协调,唐代画师在绘制时特意放大了人物比例,更加贴合人们心中的佛像造型样式,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近景的山石还是远景的山石,盛唐时期的山石图像造型样式已经比初唐时期的刻画更加丰富,画面中出现了高峰山石和平缓的山石。高峰山石在画面中适合分割画面,平缓的山石则在竖长的构图中便于充分利用画幅的面积,给人物留下足够的空间。

纵观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发展,到了盛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山石图像的成熟发展,莫高窟壁画的山石图像造型样式也由装饰性向写实性靠近。如盛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侧的《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图2),画面前景山势平缓,越向后物象越小,视觉效果上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同时画面中的山石图像相对于前期莫高窟壁画也有了一些透视关系。在早期的山水画中,山石图像是不存在透视关系的,几乎都采用平铺画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晚唐时期山石图像不如之前的造型宏伟壮观,但在画面秩序上更有条理性。

四、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色彩特征

唐代山水画主要受到李思训、李昭道的影响,这一点在莫高窟壁画中有所体现。由于莫高窟壁画画种的特殊性,为了在壁画中更好地表现其绚丽色彩,画师们在绘制时用色自由大胆,色调对比协调。在设色上,画师们依旧使用了千年不褪色的矿物颜料进行创作。初唐时期,画面山石以青绿色调为主,色彩灿烂,金碧辉煌。为了展现鲜艳的画面效果,在绘制时,山石顶部采用青绿色,同时为了使画面色彩更加协调,也常与红色、赭石色等进行搭配。画师们在设色中以赭石色皴擦勾勒,并在红色颜料里加入大量朱砂。此外,还要绘制出山石肌理与褶皱。这时的青绿色调主要参考中原地区,绘制手法也与中原地区相似。如盛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侧的《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画面中的山石均为青绿设色,并用细笔勾勒晕染,山景近大远小,山石比例恰当,已经没有魏晋时期“人大于山”的构图出现,山石勾勒所表现的效果体现出山石技法与色彩均已达到新的阶段。

盛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山石图像的成熟发展,莫高窟壁画的山石图像造型样式也由装饰性向写实性靠拢。画师为了追求画面效果,青绿设色已经满足不了当时的时代需求,逐步转向水墨设色。在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设色以石色为主,而面对天空、田野这样大面积的描绘时,则采用较稳重的色彩平涂,更加重视色彩的协调对比,形成统一的风格。唐代是我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这也使其成为史料研究的珍贵资料。

五、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技法特征

唐代前期山石技法为简单勾勒,进入初唐后,逐步发展并加入了部分皴擦、晕染手法。山石技法在唐代进一步得到发展,画面效果更有韵味。例如,盛唐莫高窟第45窟《十六观》中山石勾勒线条挺拔有力,画师运用皴法绘出山石质感。这种勾勒山石的技法与初唐时期柔和用笔相比更加成熟,也体现出山石用笔方法由简单向具体靠拢的过程。再如晚唐第138窟东壁北侧的《鹿母夫人图》,画面中出现了线条勾勒与斧劈皴的运用,并加淡墨勾勒、晕染,画面突出表现了山石立体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画师进一步探索了山石技法,加入了勾、皴、擦、点、染五种基本技法。这种技法表现为此后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山石技法的丰富变化与中原绘画有着密切联系,这也表明当时莫高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往来密切。山石图像的技法表达这一微妙变化,体现了唐代山石技法的成熟,同时也为五代及宋时期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

山石图像是研究莫高窟壁画不可忽视的内容,虽然它们通常在壁画中作为背景出现,但其规模巨大、种类丰富,与当时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并且它结合了佛教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莫高窟壁画中的山石图像发展从无到有,在无形中冲淡了宗教题材单纯、严肃、神秘的气氛。画师们通过绘制世俗的山石图像,使莫高窟壁画变得生机勃勃,有了生命力和亲切感,也使得作品更贴近他们心中的佛国世界。通过分析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艺术特征及代表作品,对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的技法表现、审美特征、基本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中明确了唐代山石图像在时代演变下的发展变化,也更为细致地了解了莫高窟山石图像的真实面貌。唐代莫高窟壁画中的山石图像在与中原地区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并没有摆脱人们心中佛国的形象,而是逐渐发展并赋予画面独特的意境。随着时间的演变,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构图由横长卷式构图逐渐发展为纵向构图,造型样式由装饰性逐渐向真实性靠拢,色彩由青绿设色向水墨色彩过渡,绘画技法由简单向具体靠拢,山石线条加入了勾、皴、擦、点、染五种基本技法。这种技法表现也为后期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转变更便于人们理解佛学经典中的佛国世界,达到了当时统治者宣传教化的目的,也诠释了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不同于其他绘画的艺术特征与内涵,反映了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山石图像对绘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彭汉宗.山水的化外潜流[D].上海:上海大学,2019.

[2]高源.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青绿山水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3]张翔.唐代敦煌壁画《化城喻品》用色及其表现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3.

[4]陈宣好.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山水图像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5]陆昱洁.敦煌唐代壁画山水的构图方式及创作实践运用[D].西安:西北大学,2021.

[6]赵声良.敦煌石窟唐代后期山水画[J].敦煌研究,1988(4):65-68,71-124.

[7]叶庆庆.论早期敦煌壁画山水元素对唐代山水画的影响[J].今古文创,2020(33):62-63.

作者简介:

张文锦,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壁画中国画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