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培养师范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反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窗口。决定美术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成绩高低的关键是参赛选手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微课架构能力,这也是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容易忽视的问题。当前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出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美术鉴赏等同美术史论教学、美术鉴赏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矛盾等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淡化美术史,突出图像的中心地位;转变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解构和重组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架构能力。
关键词: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一、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发展概述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和师范人才的培养。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和师范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当前高师院校师范人才培养、教师教育以及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难点,比如,部分高师院校转型综合性办学趋势明显,专业性与学术性的追求使得教师教育不受重视,教师教育改革进程缓慢,师范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等。为更好地推动高师院校师范人才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自200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是自治区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培养师范生基本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各师范院校展示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受到了区内外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领域人士的广泛关注。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培、以赛促提,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更加重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推动师范人才质量提升。
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参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包括板书)三个项目,旨在考察师范生教学设计与实施、语言表达、教学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就美术学师范专业来讲,各高师院校按照专业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美术师范专业的学习除了要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根据学段不同,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同。根据笔者近10年的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指导经验,能够进入区级以上大赛的美术学师范生都是各高师院校遴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素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环环相扣的教学组织过程,但部分教学技能扎实的选手最后的比赛成绩却不太理想。经认真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选手对图像挖掘的深度以及对微课架构的能力不足。可以说,在此类教学大赛中,决定参赛选手成绩高低的关键不是师范技能有多扎实,而是对图像挖掘的深度以及微课架构的能力,但在目前美术学师范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却忽视了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2021年广西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美术组的参赛课题之一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参赛选手围绕这一课题的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5分钟的说课以及针对该内容进行10分钟的模拟上课。有的选手语言清晰流畅,有的选手声情并茂,有的选手气势飞扬,有的选手还展现了较高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表现出了扎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但最终,除了一等奖获得者之外,这些选手的比赛成绩都不尽如人意。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这些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在美术鉴赏时对美术作品中的图像挖掘缺乏深度,如选手们都围绕《韩熙载夜宴图》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的选手只分析了画面的构图、人物的线条和色彩等造型元素,并没有分析形式法则以及艺术家通过这样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何种创作意图等。另外,这些选手还缺乏微课架构能力,有的选手在10分钟之内围绕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列举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呈现的知识支离破碎,浅尝辄止。笔者认为,要想掌握好两方面能力,需要加强对美术核心课程与美术鉴赏的学习。
二、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美术鉴赏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紧密衔接,重点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确,高师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重视师范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习得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但在当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缓慢,主要是各高师院校中师生对美术鉴赏课程性质以及定位的认识存在着偏差,部分的教师把美术鉴赏视作纯学术性的课程,没有融合师范性的美术鉴赏教学,把美术鉴赏课程的性质等同于美术史的性质,出现用上美术史论课的思路来上美术鉴赏课的情况。另外,在美术鉴赏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方面也存在矛盾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第一,出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的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院校始终坚持师范性人才培养的方向,主动适应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师范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教学的性质表现为师范性,强调实践与操作。在美术学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学法、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实用性与操作性,体现了师范性的特点;美术鉴赏课内容主要涵盖美术文化意识、观念、方法论等,是专业水平较强的理论课程,多数教师认为其教学操练的空间不大,实用性不强,更多的是体现学术性的特点。近年来,高师院校综合性办学的趋势明显,各二级学院、教师紧跟学校步伐,逐步把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性视作教育教学的准则,而忽视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目标,导致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的现象。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意识地向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性靠拢,教学过程中偏向以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为主,没有体现师范生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科理论知识无法转化成师范教育教学能力的情况。
第二,出现把美术鉴赏等同美术史论教学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所选用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材相对老套,没有突破从历史朝代、美术流派或美术门类角度编写美术鉴赏的模式,可以说是专业美术史教材的简单化,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很难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另外,部分高师院校缺乏具备综合经验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师,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鉴赏教师都是其他专任教师(如中外美术史教师)兼任,所以他们对于美术鉴赏方法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在教学当中,一些教师按照讲授美术史的教学思路来上美术鉴赏课,殊不知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是理论课,但其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是不同的。如果美术鉴赏课程重复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美术鉴赏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不被学生所重视。美术鉴赏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对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鉴赏的方法,另外还包括文化情景、美术功能和艺术主题、分析美术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格演变等。如此一来,图像的深入分析及解读的能力就成为美术师范生薄弱的一面。当美术师范生进入中学以后,很快就发现在大学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而真正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在后期的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的。举个例子,师范生在讲授“原始人的创造”这一主题时,内容涉及了原始时代美术作品的主要形式、功能、制作上的技术难度、形式美的法则、创作美术作品的动机以及原始美术作品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等。但是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材中没有相对完整知识点的呈现,偶有介绍相关作品的出土的时间、文化的类型及特点等知识。如果任课教师不全面掌握美术鉴赏方法,或是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进行深入挖掘,就无法为师范生开展这一主题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出现美术鉴赏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的矛盾。高师院校的美术鉴赏通常会涉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中西绘画艺术、中西雕塑艺术、中西建筑艺术、民间工艺以及书法艺术等教学内容。部分教师为了呈现全面而丰富的美术鉴赏教材内容,便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学习一直存在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认为那些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书本知识才是“真理”,学生只要学会这些“永恒的知识”便能应对万事万物,动手实践往往被视为一种低效的学习[2]。“学以致用”成为教育的常态,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再应用知识开展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在知识更新相对缓慢的时代是完全适用的,但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以传统讲授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专业师范教育的实施者的任务,是把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为,并通过这种教育行为求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所需知识具有储备性、即时转换性、可选择及可操作性[3]。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培养机制下,美术鉴赏教学比以往更突出实践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但传统讲授式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教学陷入了“教师讲—学生记—考完即结束”的恶性循环中,既没有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没有达成学习目标。
三、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反观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美术学科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对图像挖掘缺乏深度以及微课架构能力不足的情况,对照当前高师院校美术鉴赏教学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美术鉴赏等同美术史论教学、美术鉴赏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相矛盾,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淡化美术史,突出图像中心地位
鉴于前面的论述,有不少教师把美术鉴赏课当成了美术史论课来上,导致美术师范生进入中学后发现在大学所学的美术鉴赏课程毫无用武之地。实际上,在高师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也会涉及美术史的知识,但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轻松地通过大数据随时在网络上查阅史论的相关资料。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涵盖美术文化、观念意识以及美术鉴赏方法等,除了要求师范生对美术鉴赏知识和技能的识记外,同时还包括对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师范生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使师范生能在全面的人类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特、合理而又开放的审美心态。这也是为什么美术鉴赏课被定位为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另外,美术鉴赏教材中涉及大量的美术作品,美术学师范专业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突破简单的美术史知识的讲授,强化图像的深入解读。师范生不仅要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图像识读,不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还要能够借鉴相关的美术语言、技法、观念进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最终达到文化理解的程度,从而在进入教学工作后就能够将这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成能力并运用在教学中。那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体现图像的中心地位呢?
1.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展示是美术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美术评价的独特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评价通常以期末课程考试来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手机的广泛使用,大学生更习惯于从视听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图像的艺术,单纯以期末考试或在教学过程中撰写鉴赏报告的方式鉴赏美术作品,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美术鉴赏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将师范生平时的表现与经典作品赏析纳入平时考核,如除了通过撰写鉴赏报告外,还可以组织师范生针对美术鉴赏中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赛、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录制美术鉴赏微视频以及模拟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等形式,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师范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能力。
2.以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经典美术作品,教师除了运用费德门美术鉴赏的四步法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和社会学式鉴赏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鉴赏视角,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
感悟式鉴赏法是指在鉴赏中注重个体感受,将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面的感悟鉴赏方式。比如我们在面对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映入眼帘的是茫茫大江中的一叶扁舟,一人在垂钓,船旁以寥寥数笔勾勒波纹,简洁的主体形象更令人感觉江水浩渺,寒气逼人,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整幅作品的意境与柳宗元《江雪》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鉴赏方法较适合表现性或写意性的美术作品。
形式鉴赏法是偏向于对美术作品艺术形式的感悟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与把握。与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法要更理性。如在欣赏吴冠中的《春雪》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整幅作品中富于变化的色块、轻松活泼的线条以及变化不一的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的画面效果,整幅作品的主体外轮廓变化微妙,色调以灰色为主,体现了统一的形式法则。变化与统一形式法则的运用反映了画家的理性思考,他通过有意运用形式法则勾勒出早春空山的幽静深远和春雪的清新柔美。
比较式鉴赏法是指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特别是在同一主题下将中西方美术并列展示,符合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进行中外美术的比较式鉴赏,加深对于本民族美术与文化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心。如敦煌莫高窟的禅定佛像,主题表现的是“禅悦”,人物面部有弯如半月的双唇,微微上翘的嘴角形成两个深陷的小窝,露出一抹含蓄和神秘的微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比较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意义?说出你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另外,还可以用美术世界中的图像与现实世界中的形象进行展示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
社会学式鉴赏是指偏向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理解。这种方法适合对再现性的、故事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比如在欣赏《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不禁会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去表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住相关社会因素,就有可能更深刻领悟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了。
其实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以上的这些鉴赏方法很少单独使用,通常是通过多角度、全方位仔细观察作品,结合艺术领域的诸多鉴赏方法完成对一件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教学中,以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既可以用感悟式鉴赏法感悟北方山石的意境之美,亦可以用形式鉴赏法去探究该作品画面的美术语言以及形式法则,用比较式鉴赏法分析此作品与西方风景画在视角上的区别,体会中国传统绘画是“时间中的风景”,用社会学鉴赏法分析作品中人物旅行之途,解释艺术家这样表现的意图,并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只有多种方式交叉并用,师范生对作品才会获得全面的感知与判断,才能有效运用美术鉴赏的知识与方法,为将来从事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要想解决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的问题,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自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颁布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中小学中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在教学中得到实践。然而,“不少大学至今仍没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把人才培养视作大学的核心使命和基本任务,而是为教学而教学、为科研而科研”[5]。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容易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待自我价值持否定态度,对教育教学改革缺乏目标和方向;从师范生的角度来讲,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以及美术鉴赏的能力都难以得到发展。为转变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成立“教研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教研组”,将不同经典美术作品分配给“教研组”,让“教研组”成员自行安排鉴赏方式、完成美术鉴赏的资料搜集,通过提炼大概念、基本问题和小问题,最终师范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中。比如在学习“原始时期的美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每个“教研小组”代表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最有特色的原始艺术作品(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选取教材中的图像),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部落”的图腾、服饰、工具,探究分析本“部落”最有特色的工艺与作品,它们的功能特征是什么?审美特征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有何技术难题?它背后有何打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与其他“部落”的人分享自己的探究、思考与想象的成果。同时,在师范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充分地引导他们对图像进行多元化解读、信息辨别以及知识处理,师范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和思考实践。
2.以图像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小组讨论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当师范生全方位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及美术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种类、基本内容和美术语言等美术知识之后,师范生就掌握了图像解读的主动权。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师范生就图像的时代背景、美术语言、创作意图、社会价值等各层面展开充分的讨论,如在引导师范生鉴赏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皇帝?你希望你管理的国家是怎么样的?此时,学生会“脑洞大开”,将思绪倒回大宋。两个问题足以把师范生的胃口吊起来,看似随意的话题,却展开了本节课要讨论的核心:大好河山,国势强盛,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此时,教师要关联学生兴趣点,把学生的思绪重新引入教师预设的问题线索中。随着学生破解问题,“山”的“形”成为教师引导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各“教研组”成员在交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彰显了师范生对图像的独立思考。通过“教研组”讨论提高了师范生的图像识别和解读、审美判断与表达以及对美术文化现象和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在学术的探讨中融入师范生的教学表达能力及领导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美术鉴赏课程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抵牾的问题。
(三)解构和重组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架构能力
美术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美术鉴赏理论知识与鉴赏“眼力”,还需要具备微课架构能力。随着现代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国内教育界涌现出了各种微课形式。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微型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支持教与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微课研究成果、微课教学视频、微课教学比赛等[6]。众所周知,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可以呈现多个知识点,换言之,一节完整课堂教学实则由多个微课知识点构成。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实现师范生的学术知识与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可以在班级中成立“教研组”,教师引导“教研组”成员去拆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教师把拆分的知识点分配给各“教研组”,各“教研组”再对分配的知识点进行重构,并结合经典作品横向或纵向深入解读。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赛、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录制美术鉴赏微视频以及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等形式,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微课架构能力。这样既考察了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情况,也能有效地锻炼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展示就是一堂完整的微课。在2021年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美术组比赛现场中,大部分的参赛选手的师范技能都各有特色,但对教学内容中的图像没有深入解读以及建立良好的微课架构,所讲的知识面面俱到但支离破碎、浅尝辄止。而一等奖的获得者,能够把宏大的主题解构成多个微课片断,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以问题进行引导,立足于经典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围绕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这一知识点,高效地实现参赛主题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这位参赛选手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四、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对图像的挖掘深度以及微课架构能力不足情况,反思目前高师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师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但要从根本上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比如笔者在文中提到的美术鉴赏中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矛盾的问题,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也只是从比较微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论述,要想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还需要从源头上厘清师范性与学术性矛盾的理论基础,专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容的深度整合以及关照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评价标准的创新等。另外,文中提到把美术鉴赏课程当成美术史论课程来上的情况,也需要研究者对两门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有的放矢,把美术鉴赏理论知识与技能即时转化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从教师教育改革系列文件的出台,我们也可看出近年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难处,美术鉴赏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24-04-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908/t20090803_80344.html.
[2]曹培杰.高质量教育需要一场结构性学习变革[J].人民教育,2020(23):55-58.
[3]周仁成,张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116-119.
[4]吴清一.对育人理念的再思考:基于西方现代激励理论的视角[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41-46.
[5]杨智勇,孙岳兵,邢亮.学生就是大学:以生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7-71.
[6]谢永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本质特征与培训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8):59-63.
作者简介:
王惠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