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起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特征,通过经济、文化、哲学逐步渗透进艺术领域之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西方绘画创作中以题材为主对传统的背离入手,并对现代主义绘画创作中所延伸出的以绘画语言平面化为主的新标准进行辨析,揭示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所引发的危机,导致绘画艺术开始追寻区别于其他艺术独一无二的特质,这是西方绘画创作观念产生变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工业革命;现代性;创作观念
一、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传统中断
18世纪的欧洲,仍然是洛可可艺术的时代,它作为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与风格,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艺术领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技术得到发展,庞贝古城被重新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开始被接受,以崇拜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思想的唯理主义观点再度兴盛,新古典主义的思想被正式推广与认可。民众尤其是文化学者开始对皇权和神权进行反思,对以享乐为主的洛可可艺术产生了厌恶,并逐渐抛弃了以奢华生活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新古典主义绘画因其多关注于英雄题材的绘画,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而被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指定为官方艺术,新古典主义的一流画家——雅克-洛易·大卫也被视为“官方艺术家”。新古典主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也被称为改良古典主义或者革命古典主义,对美的理解也比古典主义更加理想化,放弃了短曲线,画面更多使用了工业风格的直线结构。但它也尊崇古典主义的传统典范,认为艺术一定要注重理性,排斥个人的主观情感,又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艺术家对当代英雄人物、事件理想化的推崇与塑造会让民众觉得自己与英雄同行,相比较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事件,也更加引人注目。例如,大卫的《马拉之死》——表现了法国大革命领袖之一的马拉在浴室被刺客杀死在浴缸里的场景。这样一个简单且悲情的场景很难与以往壮烈、宏大的英雄事迹产生联系,但是大卫成功刻画出了马拉的英雄气概,又合理化了这样一个场景应有的细节,既质朴又真实、悲壮地描绘马拉这样一位“人民之友”在工作时壮烈牺牲的场景。这种主要以人为描述对象,经过主观选择并恰当地进行理想化塑造英雄形象的方式,成功地成为工业资产阶级上位的文化宣传题材。虽然与传统相比较,它的变化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但是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已经成为传统锁链中断现象的开端。
对于传统的中断,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是资本主义确立绝对政权,并且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产生的浪漫主义绘画,它开始摆脱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束缚,对重视素描与力求完美地机械描摹古代雕塑的作法逐渐不能容忍。浪漫主义在绘画创作中开始偏重于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且开始重视画家自身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创作题材取自客观现实的同时,充满瑰丽想象。这种对古典和传统以及学院派标准的否定,使得浪漫主义画家被认定为狂热的反叛者。其中以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艺术为中心,他认为在绘画中色彩比素描更重要,想象力比传统认知更重要。他的作品处处充满对传统的否定,这里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仔细区分明暗色调层次的裸体造型,构图不讲究姿态和克制,甚至也不用宣传或者教谕的题材。
在1832年,德拉克洛瓦去到北非研究阿拉伯世界的鲜明色彩和浪漫服饰。在丹吉尔,他看到骑兵作战的场面之后在日记中写道:“那些马一下子就直立起来恶斗,真叫我为骑手们担忧,然而壮丽宜画。我确信我目击的场面非凡而奇异……鲁本斯所能想象的场面也不过如此。”在《冲锋的阿拉伯骑兵》中,德拉克洛瓦只想让欣赏到它的观众也亲身体验到这样一个令人心神激动的时刻,跟他一起来欣赏画面中的运动感和浪漫性,一起欣赏阿拉伯骑兵纵马飞驰及骏马直立而起的场景。
此时,一味表达奉献牺牲精神的新古典主义已经开始逐渐式微,共性的追求变得没那么重要,绘画创作更多关注表达人的主观世界,力图揭示人的心灵追求及自我认可,对官方及传统的极力否定,也是为了让艺术创作容易被大众理解。
同样,为了反抗古典主义官方学院派对艺术的控制,1855年,居斯塔夫·库尔贝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对面的一座棚屋里展开了一场名为“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的展览会。这种展览会在如今看起来十分平常,在当时却是社会性的大事件,更何况这场展览会本身还带有强烈的抗议色彩。在这场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中,不同于新古典主义英雄式理想化的美,也不同于浪漫主义幻想式夸张化的美,库尔贝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美不美都不重要,创作时的那种真实性才是最重要的。他否定了学院派艺术中盛行的认为画作必须表现高贵的人物的观念,画面中没有表现献身的古典英雄主义,也没有利用想象构建的庞大场景,作品都展现平凡人民的生活。画面中人物姿态、线条、色彩以及构图,对比传统学院派的作品都平平无奇、毫无特点,画面中只有对现实的真诚,也正是这种真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主张结束当时绘画艺术舞台化的造作,要去还原最真实的社会现状。
对于绘画创作来说,这种传统的中断给予了画家更多的自由。18世纪中叶之前,绘画的题材大多数为宗教故事、献身的英雄主义、古希腊神话等,画家们在创作时不会主动跨过对这些传统题材的描绘。但从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8世纪末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更加自由的画家们开始寻找能激发自身兴趣爱好的题材进行创作。从中受益最大的就是风景画,在之前那个绘画背负着一定社会意义的时代,风景画一直不受重视,因为风景画一直被冠以逃避现实的内涵,绘画题材的限制被打破,使风景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分支。
二、持久变革所追寻的新标准
在库尔贝现实主义的影响下,绘画创作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的固有绘画模式。1863年,以爱德华·马奈为起点,开始了一场关于绘画形式处理方面的革命,也称之为色彩处理方式的“革命”。相比传统绘画,马奈的作品没有细腻且融入画面的笔触,也没有因为明暗渐变的过渡所产生的立体感,更加强调反衬对比。传统绘画创作都想通过明暗对比来表现出立体感,而马奈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却是扁平的。例如马奈的《阳台》,画中人物的头部没有采用传统的塑造方式,呈现出一种扁平的效果,人物的面部也没有精致的五官,阳台的绿色栏杆反而被描绘得十分突出。画家只是尊崇传统,将眼睛所看到的客观现实完整地描摹下来,因为在自然光充盈的户外,人物没有接受固定光源照射,看起来确实是扁平的,而突出的栏杆本身就被置于画面的最前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整体显得更有深度。如果不理解马奈的意图,只看这种绘画形式,这在当时看起来就是十分无知的。马奈虽然极力否认自身是一位艺术的变革者,但是马奈的作品在当时依旧是对传统法则的一种无视。这时马奈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些现代绘画的平面性的观念,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种子开始萌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古典绘画现代转型的自觉。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出现使绘画领域发生了质变。他彻底打破了学院派一直以来努力维持的传统写实主义绘画规则,舍弃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沿用的透视法和再现自然的绘画理念。从乔托在平面上创造出拥有景深的画面效果开始,传统绘画就一直力求在二维的平面上,制作一种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幻象,这是一种利用人脑的空间联想,刻画深度空间形象的绘画语言。而塞尚突破了传统的视觉空间幻象,使画面向平面构图发展,他并不关注作品的主题,只考虑画面的稳定性、秩序感和平衡感,强调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形式构成语言。也正是这种在空间秩序上的突破,塞尚被誉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现代绘画之父”。
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曾指出:“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是整个现代绘画的纲领。”西方古典绘画的真实是一种科学,是透视所代表的几何学,是比例所代表的数学,是解剖所代表的生物学;现代主义绘画的真实是一种感觉,是内在表达与情绪。这种真实是现代主义绘画除画面开始趋于平面化外的另一种特征。绘画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再现,而是开始重视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印象派画家就已经将视觉的再现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宣称可以将视觉所观察的事物以科学的准则完美地描绘在画布上,无论是描绘对象的固有颜色还是在户外光照下给予画家一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的画家都能实现完美再造。因此,在工业文明现代性特征的影响下,画家开始对传统绘画观念中的“真实”进行重新理解与变革,不再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着重利用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
出于对绘画语言的重视,绘画题材的重要性慢慢下降,绘画的题材甚至成为探索绘画形式的媒介,变成了绘画语言的承担者,这是传统绘画中绝无仅有的。因为传统绘画一向是以题材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几乎都以宗教神话为题材,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开始表现英雄、领袖等题材,无一例外,这些题材的绘画作品都背负一定社会与时代的意义。现代主义绘画时期更加关注绘画的色彩、线条、空间等能够构成形式的绘画语言。如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要让位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以及它们组成的平面语言,绘画的题材如果不加以提示,甚至都无法进行判断,绘画创作开始延伸出以绘画语言、个人精神以及平面化为主的新标准。
三、变革引发的现代性特征
绘画创作观念的改变源于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了农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社会领域,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在文化和哲学领域,诞生了现代主义和现代性变革。这种现代性通过文化、哲学逐步渗透进艺术领域。
西方传统绘画创作产生变革的外部原因,则是工业和机械取代手工业之后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谈到了机械复制的出现对绘画艺术的冲击。经典绘画因为可以被批量复制,而被大众广泛欣赏,但同时绘画中的“灵光”也就是韵味,也随着机械和复制而渐渐消逝。例如,1839年摄像技术诞生,更加迅速和便捷的摄像技术使绘画变得不再是唯一记录现实场景的手段,使得传统绘画以逼真再现为目的的写实体系解体。这种冲击使绘画的抽象属性和情感表达被人们重视起来,有了西方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蜕变。传统绘画最为看重的就是利用透视法,在画布上建立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文艺复兴初期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但是这种立体感与真实的雕塑和建筑艺术相比终究是一种幻象,而传统绘画引以为傲的“再现真实”以及创造这种“真实”的速度与照片相比也都不具备优势。
在这种现代性的艺术环境下,绘画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也导致了绘画艺术本身自律性的发生——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自身的规律发展使其能不断地自我革新。这种革新具体表现为寻找绘画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独一无二的特质,这便是绘画艺术最L7byw1ixZZRfAAvo2XzqbW3rG3yQ8u5XTvK/8CKMIuc=原始的平面性以及主观性,如同古埃及和中世纪绘画出于主观实用目的而导致的平面化。现代主义绘画的平面化与主观化是绘画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革新以及艺术家们必须进行的一种选择。迫于工业文明和大众传媒的压力,画家们开始运用种种“实验”对原有的艺术准则进行挑战,想要对艺术准则有所突破。
这种变革无论怎样去评价,都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产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是与传统之间的决裂,而是绘画创作标准的一种多元化延伸,一直以来被尊崇的传统准则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不再是艺术的唯一典范,但也一直存在。这也是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永远也不会站在现在的视角去完全否定过去艺术的价值与其创作所遵守的准则。
四、结语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成为西方绘画传统中断的开端,这种中断给予了画家更多的自由,绘画题材的限制被逐渐打破。19世纪中期,以马奈为起点,开始了一场关于绘画形式处理方面的“革命”,虽然“再现真实”的目的相同,但是绘画的形式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世纪初,后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古典绘画现代转型的自觉,为了追寻新的标准,绘画的题材被无限弱化,绘画所背负的社会意义开始消失,单纯的绘画语言成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化特征所引发的危机触发了艺术自律性观念,这种观念促使绘画艺术寻找区别于其他艺术独一无二的特质,即回归最原始的平面性与主观性,这也成为引发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张苏卉.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真实”[J].艺术百家,2002(4):113-116.
[4]刘彩军,罗朝婧.从“工业革命”到“革新”的西方艺术[J].美术大观,2011(10):80-81.
[5]卜雄伟.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英国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34-36.
[6]邢士强.美学导向下的西方绘画模糊性探究[J].美术研究,2022(3):99-104.
作者简介:
于腾悦,渤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历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