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龚贤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龚贤的绘画方法以传统的画法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他不仅以其特别的绘画语言促进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而且为现当代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从画面的笔墨表现和构成方面对龚贤绘画作品中树的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解读,探究龚贤绘画中树法的运用以及对当代山水画中树法的影响。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树法
在山水画中,树这一物象无疑是重要且独特的。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还是自身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树这一形象都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大自然中,树的姿态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在画家的笔下,树的描绘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画面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崇敬。在历代山水画中,树都是被描绘的对象,树的形象和山石一样无法被替代。在笔墨程式上,树法的继承演变还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树的形象也寄托着不同画家的个人情感与品质,展现时代的特征与面貌。
龚贤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龚贤,江苏昆山人,其家乡位于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龚贤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龚贤从十三岁就跟随董其昌学画,自谓十三便能作画,可见他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龚贤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亡隐居不出。在龚贤的一生当中,绘画一直伴随其左右。本文通过从画面的构成和笔墨表现上对龚贤绘画作品中树的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解读,探究龚贤的树法对当代山水画中树法的影响。
一、树法表现
在中国山水画中,树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面中笔墨语言的重要体现。在一张山水画中,树和山所占比例较大,而树往往又是在画面的前景中,可以说,把树画好,这张画就成功了一半。
(一)“师造化”的树法表现
不同于当时摹古的风格,龚贤高举“师造化”的思想旗帜,一改时代之风,从众多的画家中脱颖而出。他曾说过:“我师造化,安知董黄?”意思就是说只有将自己投身于大自然,把握“师造化”,画家才可以创作出无限的境界。这明确表明了他推崇走“师造化”的道路,将“师造化”作为他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精髓。这龚贤也是对笔墨的运用提出要求,从自然中提取更为概括、更为典型的物象的表现。在画面中,他所画的树无不体现着师法自然,走进自然中,改革与创新树的画法。龚贤认为绘画艺术的根源是自然,想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需要尽可能多地去游览山川。对树的描绘离不开多写生实践。画家只有通过到自然中大量写生,才可以真正感受到景物生长的规律以及艺术境界。画树首先就是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取其真”,通过大量的观察才能找到树的生长规律。对自然中一草一木的细微观察使得龚贤找到了自然的规律和绘画的方法,并且在体会到大自然给他带来的感受之后,他能够将这些感受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力量,从而将这种力量表现到画面中。在他的山水册其中一页中,可以看到画中图右侧画有一组树,以三棵交错和单独一棵的形式分为两组,左侧的树枝干横向左伸展,右侧三棵树则是向上挺拔地生长。画中的树独留枝干,经过简练的笔法勾勒,就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搭配岸边的小舟更添几份静寂。从龚贤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不论是对树,还是对山石的表现都是自然而生动的。同样的,在各种场景状态下的写生实践,是画家一次次审美理念和艺术实践的结合碰撞。龚贤正是这样身体力行地深入自然,认真观察研究树的生长姿态,从细节之处入手,洞察旁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此基础上龚贤再去研究学习传统,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创新。只有在把握自然之理的基础上,才能不被前人的经验规律所束缚,总结出自己理解的自然之理。
(二)树法的笔墨运用
在绘制山水画时,龚贤总是从树开始,在表现时常常使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树干,用点皴和面皴来画叶。在画树上,龚贤提到自己的用笔顺序:“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向左树大枝向右,向右树大枝向左。”从用笔顺序中可见龚贤用笔的严谨和作画的一般方法。
龚贤的绘画以线勾勒树干、树枝,以点带叶,通过不断变化的笔法来完成树的表现,并且在不同部位要求笔法也不同。笔法是通过用笔的角度、轻重还有用笔方向来求变化,树干的勾勒、树枝的勾点都是根据树的纹理、阴阳向背的实际情况来表现。在大自然中树的生长是自由肆意的,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情绪与姿态。龚贤提到笔圆转才能气势浑厚,可见在画叶时要中锋用笔,追求用笔的圆厚。龚贤在“四要”中的“笔法”中讲到:“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因此在绘画中可使用书法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疾徐来表现线条。这样树叶再经过浓淡干湿的层层叠加,才能呈现出圆厚感,去除“板结刻”的毛病。龚贤在画枯树时采用勾和皴的方法,写出树的转折、前后来表现树的姿态。经过多遍的勾皴使得树干错落有致,多而不乱,并且树干要重勾才能厚重老道,否则会单薄。树枝在染的过程中也要多遍加染,使树枝坚挺。龚贤作品《山水图(结屋在山半)》,在高耸的半山腰有一处小屋,屋下有潺潺流水及茂密的树木。画中以极其简练的线条概括出两岸葱郁的树木,其中树干使用中锋用笔,沉稳厚实而又含蓄灵动,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出树木前后左右的遮挡关系。龚贤的用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木的生气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在《疏林茅屋图》中树木被分为三组,以枯树为主,仅有一两棵有点叶。画中树的形象同样概括处理,树干线条精炼而富有变化,墨淡而不失筋骨。这张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树木少皴,以多遍勾勒轮廓为主,为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在龚贤的画面中,主要以勾叶法、点叶法和大小胡椒点法为树叶画法,通过积墨法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水墨独有的魅力。积墨法的运用使得画面不仅有着丰富的层次,还有浑厚苍秀的韵味。对于树的具体画法,龚贤认为树的干湿要与画面中的山水统一,才能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通过淡墨层层叠加,由浅到深才能达到树厚而不闷的水墨效果。“一遍浓,二遍淡,三遍又淡。(先浓后淡)则不掩,先淡后浓是大病。”“望之蓊蔚,而其中实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龚贤的积墨法,通常都是多遍叠加,在前一遍墨没干的时候就继续叠加第二遍,从而产生交融又重叠的效果。在一遍遍的积墨后,画面愈发厚重而又润泽。在他的《山水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积墨法的实践,经过点皴染的循环往复,直到树的层次有了明显的变化,润而不湿。“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墨死矣。”在积墨法的使用上,龚贤认为积墨法的顺序应该是由干到湿,这样才能达到有骨有肉的表现,要是先干后湿就是死墨、沉闷,过于湿则混沌一片。
树的种类不同,画家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巧妙处理每种叶子的形态。龚贤不仅在课徒稿中说明了画树和叶的方法,还从春、夏、秋、冬四季和朝、暮、烟、雨四时来讲明画法。龚贤的作品以江南景色为主,作品《夏山过雨图》中的自然景物也是取材于南京一带的景色。画中树木采用皴法和积墨法对树叶层层点染而形成浓密的感觉,与空白的树干形成强烈的对比。树的部分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并且通过重复组合排列形成强烈的形式感。晴天的树林要点两三遍浓叶,并且要点得浓密和清爽,在叶隙间还能够使气流动。雨天的树林则要苍翠,仿佛能够滴水,这就要求点五到七遍浓叶。图中树叶虽然茂密,树与树之间互相紧挨着,但是透过层层树叶依旧可以呼吸,让空气在叶间流动。画面中雨后的景色层次分明,树木之间的遮挡也被巧妙安排在前景中,苍翠欲滴的丛林在山谷里交相辉映,充满无限生机。因此,在不同的天气下,对树叶积墨法的使用需要根据情况来调整积墨的遍数。
(三)树法中的经营位置
树的经营位置对画面中气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讲树法就是在讲构图。龚贤在山水画中对树与树之间的布局、景与景之间画面的构图都有着自己的巧妙构思。在龚贤的《水墨山水诗册》作品中,大多画面都是采用大胆新奇的构图,以几棵树和概括的山石为画面内容。在画中可以看到,树木大多并排而立,聚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横向上的势来表现空间的变化,间或有三四棵树进行组合,放置在画面视觉中心对画面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同时利用树的重色将占比较大的山体衬托得更加稳重,使得山体因为树枝的伸展不再沉闷,视觉中心也随着树枝的走势延伸,可见树的形象在画面构图中的重要作用。《江村渔隐图》中树木也是采用了积墨的方式来表现。在画中,树与树之间不外乎是相呼应、相间隔、相避让的关系。而树木整体在画面“S”形构图的左下角,呈现一种从左向右上方延伸的动态感。树木的生长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强大的力量,画中树木横向排列,加上纵向树木生长的方向,让画面的走势更加强烈明晰。
龚贤在《画诀》中强调气韵表现在画面中的重要性,而树正是画中气韵体现的重要物象。从龚贤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的画面大多是静寂而荒凉的氛围。他的《八景山水册》虽说是描绘家乡江苏一带的江南风景,但画中的景却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季节,往往选取山脚和树丛来布局。虽然可能只是选择一个局部来表现,但龚贤却能将简单的景物组合完整,呈现出简约而不失新意的画面。对于画中的树,龚贤是经过提炼概括的,树不再是现实中的树,更多是一种意象的树。树的枝干和叶片经过提炼向符号的方向更近一步,展现出一种重复排列的不同姿态。《木叶丹黄图》中山石、树木的出现,早已经超越了对景写实的再现阶段,不论是构图还是章法构成,都渐趋龚贤式的符号化概括表达。前景中并排而立的树木,呈现出一种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独立的状态,这种形象恰如龚贤对自我身份转变的认同——从早期刻意保持个体与他者的距离,到后来个体可以自如洒脱地存在于他者之间。
二、龚贤树法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龚贤在画面中强调了点线面的作用,通过点线面的合理安排设计,呈现出一种直接、简洁的特征。其画面中有着大量的平行线和块面切割的构图形式,可以说是区别于当时的现代审美。龚贤绘画中的构图形式看似简单而不简单,树法与山石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具山水画所特有的深远意境。龚贤的山水画不仅在当时颇有名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类似的构图形式在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中是非常常见的。
另外,龚贤还在笔墨上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有许多画家,例如黄宾虹、李可染等,都通过对龚贤的艺术作品的学习,来进行山水画创作。在龚贤积墨法的基础上,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理论,将笔墨进行发展,但又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龚贤从“白龚”“灰龚”到“黑龚”的不同阶段,既是绘画风格的转变,也是龚贤一次次探索笔墨意趣的见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画家的艺术修养、先天优势、个性品质、人生阅历、所处的地域环境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有重要影响。龚贤提到,何为画中要有士气?“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没有道,文就是没有根源;没有文,诗是没有头绪的;没有诗,画则没有理。所以龚贤极力提倡绘画要有士气,而士气源于画家本身对“道”“诗”“文”三者的掌握程度。绘画作品的呈现需要画家本身的修养作为基础,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着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积累,这样画面中的艺术形式才能够拥有强大的文化支撑,才能丰满绘画作品。龚贤熟悉历代画家的风格、流派及技法,并且都对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临摹。因此龚贤在推崇“师造化”的道路上,能够取前人之精华,学习董其昌、董源、巨然、范宽等人的笔墨方法,从而开拓出自己在绘画上的新道路。
三、结语
在山水画的道路上,龚贤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龚贤绘画中“师造化”的树法表现、树法中中锋用笔和积墨法的运用以及别具一格的经营位置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带来重要启示。从龚贤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窥见龚贤的人生理想就是追求一种平淡天真、简洁朴素的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淡的生活体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多彩的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柯文辉.龚贤画论臆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陈洙龙,陈旭.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龚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吴国保.龚贤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王玲.龚贤艺术语言的当代影响[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
[5]黄廷海.师造物:龚贤艺术思想的精髓[J].美术研究,1987(1):87-88,41-49.
[6]高译.龚贤绘画中“树”与“石”探研[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5):102-109.
[7]邬建.龚贤笔墨初论[J].美术研究,2006(2):71-75.
作者简介:
何佳聪,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