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地域元素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运用

2024-08-06 00:00陈晓冬王晓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6期

摘 要: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孕育了热带雨林景致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独特的自然地域元素,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写意花鸟画家的创作欲望,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深入分析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过程中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动植物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实践,揭示西双版纳地域元素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独特艺术价值,同时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地域元素;写意花鸟画

一、西双版纳别具一格的地域元素

(一)气势磅礴的热带雨林景观

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这里气候特征鲜明,四季如春,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年平均温度维持在21 ℃左右,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值得一提的是,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除台湾和海南岛以外,唯一仍保留着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区,更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典型且面积最广的地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拥有极为独特的外貌与结构,树木高大而繁密是其显著的特点,且具有3至4个树层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例如直立如屏的板根和残酷的植物绞杀现象、大榕树的“独木成林”、五彩缤纷的空中花园、神奇的老茎生花与结果、被称为“雨林巨人”的望天树等等。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观景象,更能够感受到生命竞相生存的顽强与多样性。写意花鸟画以形神兼备、写意传情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的生长和精神状态是其备受写意花鸟画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丰富多彩的奇花异卉与珍禽异兽

西双版纳境内总计2 420.2平方公里的广袤森林,除了气势磅礴的热带雨林景观以外,还蕴藏着众多珍禽异兽和奇花异卉,展现出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奇花异卉在这片热土上竞相绽放,它们各展风姿,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例如,缀满枝头的弯子木花、如火焰一般的西番莲、美丽却致命的曼陀罗花、花形类似鞭炮的炮仗花、绿松石色的“小鸟花”翡翠葛、清香四溢的金杯花、害羞的含羞草等等。这些形态各异、罕见于其他地域的植物,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自然地域元素。即便是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植物,在这里也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品种。以写意花鸟画中备受青睐的绘画题材竹子为例,其品种在西双版纳地区就高达三百余种。除此之外,西双版纳还是众多珍禽异兽繁衍生息的家园,有灵活穿梭于树梢的长臂猿、会随环境变色的变色龙、悠然漫步于丛林的大象、五彩斑斓的孔雀,以及形态各异的鸟类和昆虫等生物。这些珍禽异兽在工笔花鸟画中较为常见,而写意花鸟画更强调神韵和意境的表达,因此对此类元素的呈现相对较少。

西双版纳地区类型复杂的自然环境、遮天蔽日的林海、奇特万千的藤本、争奇斗艳的花卉以及众多的珍禽异兽等地域元素,不仅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生物的多样性,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而新奇的素材,极大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近年来,通过美术展览和媒体的广泛宣传,具有西双版纳特色地域元素的相关绘画作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采风和收集创作资料,推动了以西双版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二、西双版纳地域元素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体现

(一)地域元素在构图布局中的呈现

自古以来,构图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如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引述李日华的观点——“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凸显了构图在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地位。面对西双版纳古藤盘踞、遮天蔽日的气势及极具地域特色的各种植物,艺术家为了更加突出其植被的宏大气势、葱郁生机和繁杂之美,大部分作品体现了“繁、满、密”的构图布局特征。

“繁”旨在展现西双版纳的地域元素或场景的纷繁复杂之美,通过合理的构图,巧妙地将这种繁杂性呈现在画面中。以藤本植物为例,其以独特的生长形态和繁茂的态势,成为深受艺术家钟爱的地域性植物题材。他们利用藤本植物的“乱”来巧妙取势布局,从而凸显其繁茂丰盈的特点,将藤本植物的繁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既有序又无序的交错,正是对藤本植物最好的诠释。如图1画面中描绘的三角梅枝干的纵横交错,这种看似无序的交错,实则蕴含着有序的规律,展现出三角梅独特的生长特性,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和气势。

“满”体现为作品采用了大开大合的构图方式,部分作品更是巧妙地融入全景山水的经营法则。这种构图手法并不局限于展现植物的一枝一叶,而是将视角拓展至植物的整片藤蔓或枝干,运用大面积的墨色进行渲染,使得画面中繁杂且纵横交错的植物元素呈现出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如图2和图3中呈现的芭蕉林和竹林的景致,这两幅作品展现出宏大的自然境界,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静谧。

“密”这一特质不仅体现为画面中留白较少、置景置物多,更在于画面凸显的西双版纳植物之间密不透风的生长状态。对于西双版纳“密”的特性,艺术家除了在画面中布置大面积的植物以外,也通过增加画面层次来展现其“密”的生态环境风格。例如,在上述作品中均可观察到,画面往往聚焦于植物错综复杂的交织状态,整株植物之后会穿插部分细小的植物枝叶,以达到层层叠加、层层衬托的视觉效果,并且在不同层次设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层次区分,使得画面虽显得密集,但层次清晰分明,结构虽显得复杂,但植株形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地域元素与色彩运用的呼应

在色彩运用方面,西双版纳特殊的花卉植被和环境氛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即依据不同物体的种类和特性赋予相应的颜色,追求色彩与所描绘物象相契合。对此,艺术家在创作时,通常会受物体本色的影响,注重与地域元素的呼应。例如,郭怡孮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以大胆而绚丽的色彩运用而著称(图4),他巧妙地使用高纯度和明度的色彩,或是互补色的搭配,展现出热带雨林的茂密绿植和争妍斗艳花卉的色彩特征,从而营造出蓬勃的山野之气,凸显了大自然生命力的强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在追求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其作品也不失写意精神,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面貌。在众多表现西双版纳地域元素施色赋彩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中,为了与地域特征相呼应或追求对感官的刺激,也有很多艺术家借鉴或采用了与郭怡孮相似的色彩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也有众多西双版纳地域题材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在用色方面追求墨与色、色与色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和对比,以达到花卉更为醒目和突出的视觉效果。例如,对于色彩过于艳丽的花卉,艺术家们调入花青、淡墨,以此来消解过于艳丽的色彩,避免画面显得艳俗。又或是在斑斓的艳花之下,配以厚重墨黑的山石和枝干加以衬托,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图5、6)。这种艳花与重墨交相辉映,既保持了色彩的鲜明亮丽,又使画面显得雅致和谐,充满了无限生机。潘天寿曾提出:“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对于色块的统一,可通过略施对比色进行叠加,在冲突中求和谐,积色效果既浓丽又焕灿,画面显得厚实沉稳。

三、西双版纳地域元素的融入为写意

花鸟画带来的创新

(一)题材方面的创新

北宋时期的《宣和画谱》中曾有相关记载:“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可见,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题材方面往往比较固定,更倾向于表现梅兰竹菊等具有自喻品性的植物。然而,对这些题材的频繁描绘虽在表现语言上逐渐臻于成熟,但一定程度上导致观者审美疲劳,使作品缺乏新鲜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王晋元、郭怡孮、姚舜熙等画家以热带雨林植物为题材的作品在美术界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对西双版纳这些新奇的植物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海芋、美人蕉、瓷玫瑰、地涌金莲、西番莲、翡翠葛、弯子木、火焰花等,一系列西双版纳地区特色的植物元素近年来频频在写意花鸟画中出现。这些植物以其独特的生长形态,呈现出鲜明艳丽、繁茂和谐的生态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反映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相较于传统写意花鸟画所追求的萧疏和冷逸之境,这无疑是为当代写意花鸟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

因此,西双版纳的地域元素融入写意花鸟画之中,是当代花鸟画表现题材方面的一种创新尝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题材范围,使描绘的内容更加多元和多样化,同时也赋予了其全新的风貌,灌注了时代气息。

(二)形式语言与技法方面的创新

西双版纳地域元素的融入不仅为写意花鸟画带来题材和内容上的创新,更使其在形式语言和技法上实现了显著突破。在构图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花鸟画中折枝的构图模式,或是仅对植物的一枝一叶进行表达,相反,为了强调气势的宏大,凸显植物的茂密生长态势,采取了满密的构图方式。在色彩运用上,传统的中国画受道家提倡的“玄”“素”美学观影响,往往追求淡雅、素净的敷彩风格,而西双版纳题材的写意花鸟画作品为契合西双版纳地域元素的特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绘画中单纯的用色习惯,冲破了传统敷彩雅致淡趣的桎梏,尝试运用纯色和对比色,或是通过控制墨色所占的面积或浓度等手段,使物象在视觉上更具张力。在空间的表现上,结合西双版纳的地域特色,对画面中近中远景的虚实对比、植被疏密布局、动植物间的动静呼应以及植株与环境的宾主关系等,运用各种对比手法,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表现技法方面,笔墨运用上的创新尤为显著。例如,以淡墨为基底,进行不均匀的泼彩或泼墨,产生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水积痕效果,富有层次变化。同时,运用以色破墨的技法,使墨与色相互渗透、碰撞,通过层层泼洒渲染产生厚重感,且保持了二者的整体统一。此外,在画面墨色过于密集的地方,巧妙地采用厚重的色彩进行中和,使其更具透气感。在表现枝蔓粗糙和坚韧的质感时,将山水画中常用的皴擦技法综合运用于其中,或是在表现西双版纳潮湿的地衣植物时,创造性地借鉴了传统绘画中湿润的墨色,用笔蘸取水分含量较少的黄、绿甚至红色,在画面重墨的部位以破笔的方式进行表现。

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将西双版纳的地域元素与写意花鸟画相融合,艺术家们在形式语言和技法上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尝试和创新,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也推动了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3]熊晓东.熊晓东写意花鸟画系列:碧竹墨舞[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22.

[4]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潘天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解文.郭怡孮写意花鸟画装饰美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6]吴石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7]孟芳芳.西双版纳题材花鸟画中色彩氛围的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8]宣和画谱[M].俞建华,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晓冬,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王晓东(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