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以黄河滩区迁建后的新社区经济文化建设为主题,聚焦新时代黄河人自信自强、招商引资、多渠道提升乡村新面貌的奋斗历程,以新颖别致的轻喜剧风格为现实主义题材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以审美的方式参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观察与叙事,艺术地呈现了新乡土环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歌颂了传承有序、百折不回、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音乐剧 《我家门前有条河》 黄河精神 新乡土叙事 轻喜剧
由山东省音乐家协会、济南市歌舞剧院联合创作的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该剧以黄河滩区迁建后的新社区经济文化建设为主题,通过李丹丹为代表的黄河人自信自强、招商引资、多渠道提升乡村新面貌的奋斗历程,生动鲜活地塑造了黄河人群像,展现了黄河滩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传承有序、百折不回、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该剧聚焦黄河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却并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回归生活本质,从一个小社区、一群小人物身上,反映了时代的大发展,大主题,就像一朵花点缀春天的美丽,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一、新乡土叙事
和之前人们印象中破旧不堪的黄河滩区生存环境不同,《我家门前有条河》一开幕就以虚实结合的大舞美向观众展示了滩区人民搬迁后的新生活场景,舞台近景是幸福河社区拔地而起的新楼群,远景是大屏幕上呈现的村外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而前台村口的小广场上,女人们穿着时髦的衣裳载歌载舞,正值中秋佳节,一片丰收景象,一派大好风光。他们跳着欢乐的“过节舞”抒发丰收的喜悦,“当饱满的稻穗泛起了浪,当咧嘴的石榴红了脸庞,当熟透的玉米脱下衣裳,当黄河滩染上金色的黄,过节,过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突然有人冒出一句:“人都进城打工了,家里没有男人,过的啥节?”一句话戳中痛处,音乐戛然而止,气氛瞬间凝住。几乎同样的场景,女人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丹丹和丫丫把开会奖品发到大家手里,鸳鸯戏水的枕巾勾起女人们内心压抑的难过,叽叽喳喳的说笑瞬间停止,“说什么鸳鸯戏水,道什么举案齐眉,他在城里打工养家,我在这里独守空房,哭了累了倾诉与谁?”与此同时,分散在城市角落里打工的男人们也在唱着他们的《打工心语》,万家灯火的高楼大厦映衬着打工人孤寂的身影,“霓虹闪烁明明晃晃,可再美也不是我家乡”。黄河滩区的人们在政府帮助下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迁建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住房难题。他们搬进宽房大屋,但是,在看似幸福生活的背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新乡土”并非一个新概念,但是因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变革中的新乡土历程虽然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在进行。《我家门前有条河》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旧是黄河滩区新乡土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也是普遍性问题。该剧聚焦于黄河滩区新乡土环境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一方面表现了基层村官、留守妇女、农民工、投资商等不同人物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也对人与环境、乡村与城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多重关系予以充分关注,以审美的方式参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观察与叙事,艺术地呈现了新乡土环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既激活了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时代精神,从而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二、轻喜剧风格
轻喜剧通常以幽默诙谐、滑稽可笑为外在表现特征,在欢乐轻松的外表下包裹着一个严肃庄重的内核,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反思创作者寄寓作品的深刻主题。《我家门前有条河》关注滩区建设过程中招商引资建工厂、吸引农民工返乡等现实问题,以及伴随着社会变革带给人们的阵痛。创作者没有板起脸来就事论事,而是为作品赋予了新颖别致的轻喜剧风格,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受艺术的温馨,同时感受剧中人物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无处不在,生生不息,正是黄河奔流千年孕育而成的黄河精神。
该剧设置了多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酸会计、墨镜男、刘老板等,几乎不用名字,但是从人物夸张的言行、个性化的装扮以及独特的音乐呈现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像是戏曲里的丑角,虽然戏份不多却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为该剧增添了鲜明的喜剧色彩。酸会计几乎是留守在村里的唯一男性,他喜欢写诗拽文,常冒酸气。面对中秋节因为思念男人而情绪低落的女人们,他一本正经地献上自己的酸诗:“八月十五月儿明,大家一起吃月饼。一人一个不够吃,吃上两个有点撑。”女人堆里立马爆发出一阵大笑。为了迎接前来考察的投资商,他按照自己的逻辑带领女人们编排“炒菜舞”,一手持铁锅,一手掌炒勺,煎炒烹炸,动作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酸会计还代表着对乡村原貌不以为然、妄自菲薄的老眼光。他认为丹丹书记设计的老滩区考察路线都是破破烂烂,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刘大河把墙上画得“花里胡哨”,他的老眼光与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了可笑的效果。刘老板到丹丹家去找儿子刘大河,询问丹丹与大河的关系。二人猜不透刘老板用意,于是面面相觑。酸会计立马接茬,“年轻人脸皮薄,我替他们说。您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吧?您知道柳梦梅和杜丽娘吗?”话虽不多,却不明说,拽文冒酸,非常符合人物性格,可欣赏性与可娱乐性兼具,既缓和了现场的尴尬气氛,又博得观众会心一笑。同时,剧中因为刘老板反对工厂移址而暂停工程的棘手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化干戈为玉帛,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此外,剧中墨镜男的呆萌、刘老板的憨直,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刘老板留给儿子的司机兼监工,墨镜男像鹦鹉学舌一样对刘大河传达刘老板的意旨,既不分场合也不看脸色,这对于有着独立主见的刘大河来说显然很不受用,因此每次都成了出气筒还是保持一本正经。和墨镜男的呆萌相比,刘老板的憨直更令人发笑。他对儿子的要求不高,要么接班,要么娶亲。他有一段独唱《干点正事吧》:“我的儿子呀,你干点正事吧!快领个媳妇回家,再生上一堆娃娃。孙子喊我爷爷,媳妇叫我爸爸……”此处所用7/8拍节奏富有动感和冲击力,与刘老板直白而又夸张的语言动作互为表里,庄谐相生,颇显妙趣与滑稽,一个土老板的形象跃然而出。刘大河本不想接父亲的班,但是发现投资建厂的幸福河社区书记竟然是自己的前女友丹丹,他立马改变了主意,却让父亲蒙在鼓里。刘老板先是不同意儿子修改建厂方案,后来听说儿子和丹丹有着特殊关系,于是照单全收,双喜临门,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我的儿子呀,你干得棒棒哒。领个媳妇回家,开口叫我爸爸……”此时刘老板一段独唱《我的儿子呀》,与前面的《你干点正事吧》前后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刘老板望子成亲的父亲形象,非常富有喜感。刘老板鲜明的音乐形象在作品中贯穿始终,使剧情与音乐有机结合,通过音乐表达人物情绪,强化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具舞台性。
戏曲讲究“无丑不成戏”,王骥德在《曲律》中称净丑插科打诨为“剧戏眼目”[1]141,李渔亦认为:“欲使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2] 先贤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丑行在戏曲作品中的重要性。丑就像戏曲中的调味剂,在庄重中发出谐趣,在沉闷时挑动情绪,同样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剧亦当如此。本剧创作者显然深谙此道,通过喜剧人物的设置,并配之以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夸张的手法和个性化音乐,既推进了剧情发展,又调节了剧中气氛和节奏,生动流畅,别开生面。
三、浪漫现实主义精神
该剧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者从黄河滩区建设进程中选取农村招商引资、农民工返乡等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进入作品的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时代性。但是剧中又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以情动人的叙事以及滩区人民豁达乐观的处世观、对美好未来的期盼等方面。
该剧巧妙地设置了5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需要的夫妻或恋人,包括社区书记李丹丹和画家兼投资商刘大河,50多岁的辣婶和马叔,40多岁的苗嫂和亮哥,30多岁的小荷和猴子,20多岁的丫丫和小陶等。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与相对贫困的生存环境之间。新楼房建起来却少了人气,男人们进城打工,为了生计漂泊异乡,马叔做厨师却不能为自己妻儿做饭,亮哥干建筑却不能自建家园,猴子开出租都是拉的别人,小陶送快递一年到头见不到未婚妻。留守的女人们同样饱受离别之苦,为了生计发愁,辣婶愁的是孩子的学费,苗嫂愁的是二孩的奶粉,小荷愁的是日常开销……每个人都经历着生活之痛,“希望亲人早回乡,和和美美跟城里人一样”。这种生活必须要改变,丹丹书记费尽周折招商引资成为必然。
特定的人物关系为这一难解的现实问题涂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前来投资的刘老板之子刘大河正是丹丹旧情不忘的前男友,曾经的恋人关系自然为剧情的展开增添了故事性和可看性。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丹丹是作者凝聚全部精神笔墨,着力塑造的新时代黄河人,她能吃苦耐劳,又能冲能干。作者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不遗余力,浓墨重彩,为她设置了道道难关,最终关关难过关关过,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升华。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传中紧要处,须重著精神,极力发挥使透。”[1]137 剧中一方面表现她的奉献精神,为了家乡建设将个人感情深藏心底,在完成艰难的滩区迁建任务后,又担起了建设滩区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表现她对刘大河的炽热情感,因为担心对方为了自己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而狠心地选择了不告而别的方式,让他对自己产生误会甚至怨恨。卧室里贴满了刘大河过去的画作,那是她内心对这份感情的万分不舍,越隐忍,越炽热,越体现了新一代黄河人的黄河精神。
音乐剧长于叙事和抒情,在叙事中抒情,也在抒情中叙事,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极具浪漫性。大河与丹丹的形象相互映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从丹丹与大河重逢时对唱的《遇见》,到二人回忆丹丹不告而别的《那一天》,再到二人怀想曾经月夜相伴的《星星》,带有叙旧与回忆色彩的音乐悠扬婉转,将二人久别重逢后的相互思念娓娓道出。每一曲都深情款款,相对独立又有着前后统一的内在关联,为困难重重的现实生活增添了一抹明亮的暖色。两人感情经受了几番考验和折磨。当奶奶喊回欲待离去的大河,并打开丹丹的房门给大河看,推拉式的小舞台徐徐展开,大河惊奇地看到被自己丢掉的画作都贴在丹丹房间的墙上。舞台上悬挂的冰屏错落有致,将一幅幅画作同步呈现,而远景大屏上极具纵深感的黄河景观又将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画面延伸得更为广远,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产生对剧情的认可与情感的共鸣,增强了作品的带入感和感染力。
艰难困苦中的浪漫主义,还表现在以丹丹一家为代表的滩区人民世代相传豁达乐观的处世观,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正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的具体体现。米奶奶显然是黄河精神坚定的传承和传播者,也是滩区发展缺之不可的定盘星。食不裹腹的艰苦岁月里,她卖掉自己的镯子,为每家每户送上了过节的米粉,“那可不是普通的一碗粉,那是把乡亲们的心气重点燃,就像是黑夜里的启明星,就像是苦海中驶来的帆”。生活中充满了沟沟坎坎,米奶奶以开阔的心胸和丰富的经验,为人们指方向,鼓干劲。丹丹受了挫折和委屈,奶奶几句话就为孙女鼓足了勇气,“只要还有心气儿在,不怕山高路途远”。英年早逝的丹丹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从丹丹和村民口中几次提到,在观众心目中已然勾勒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基层村干部形象。父亲治理滩区的未了心愿成为女儿坚定回乡建设的动力之源,从米奶奶到丹丹父亲,再到丹丹,一家三代,完成了黄河精神的家族传承。
剧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不懈追求,同样表现了黄河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丹丹和丫丫的带领下,各有小心思的黄河滩村民在关键时刻都能放下小我,顾全大局,向着美好的未来不断进取。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丹丹带领村民建设乡村的过程一波三折。刘大河提出投资的前提是把村里的男劳力从城里招回来,因为工厂不能全是女工。留守的女人们开始并不同意,怕耽误男人挣钱。但是丹丹与丫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饱尝了分离之苦的女人们很快从城里喊回了自家的男人,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何尝不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因为厂址改动,修路的预算增加,见丹丹和丫丫借钱四处碰壁后,被感动的村民们拿出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钱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的心空前凝聚。作为投资方的刘大河同样被深深感动,不仅要建食品厂,还提出了优化方案,充分利用黄河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从一开始不想来,到最后爱上这里不想走,让观众看到了随着剧情推进在刘大河身上产生的形象转变的弧光,人物更加饱满,富有层次。这一方面缘于刘大河对丹丹深厚的个人情感,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近距离地见证和接受了黄河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新方案增加了投资成本,刘老板本来坚决反对,但是在了解了事情经过并认真思考后,转而支持了儿子的决定。黄河精神广泛地传承和传播,不仅体现在丹丹一家三代以及黄河岸边众村民身上,还体现在前来投资的刘老板、刘大河身上。
剧终,主题歌《黄河岸边就是我的家》再次响起。丹丹、刘大河以及幸福河社区的人们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放声歌唱,“黄河岸边就是我的家,你是我的心头牵挂;为了你什么都可以撇下,幸福日子一定开花。”前半部丹丹和刘大河的二重唱安静抒情,渲染了诗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作品的音乐意境;后半部众人的合唱高亢激昂,兼具歌唱性和抒情性,为音乐情绪的高涨推波助澜。整首歌曲旋律与唱词有机结合,统一中又有变化,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直到观众忍不住大声跟唱,台上台下汇成一片歌的海洋。
四、结语
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聚焦黄河滩区新社区建设,以新乡土叙事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轻喜剧风格,巧妙地设计人物和故事,充分发挥音乐剧的叙事和抒情功能,在看似轻松欢快的舞台氛围中呈现了黄河滩区发展建设的新问题,并将问题的答案巧妙地指向了生生不息、百折不回的黄河精神。这种精神在黄河滩区人民身上代代传承,他们豁达乐观地面对困难,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追求,这也为该剧的现实主义底色赋予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为新时代放歌,为黄河人塑像。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黄河流域戏曲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3-ZDZB-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骥德.曲律[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3.
周爱华: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山东省评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蒋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