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荆钗记》是江西省赣剧院的保留剧目,于1991年创排,编剧黄文锡,导演刘安琪、孙蓓君,作曲程烈清。他们的合作堪称赣剧主创的“黄金组合”。该剧自上世纪末首演以来,凭着其深刻且具有当代价值的主题、卓越的演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作曲和舞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由此,赣剧青阳腔《荆钗记》在众多剧种的《荆钗记》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三十多年来,该剧久演不衰,曾荣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优秀演出奖”,担纲主演的涂玲慧凭借该剧享誉中国戏坛。
赣剧《荆钗记》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演员(剧目)录制工程。该剧的传承与复排获得了国家级资助,这也意味着,其传承与复排的水准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江西省赣剧院立足经典,牢牢抓住“回归传统,守正才能出新”这一要义,成功地将赣剧《荆钗记》重新搬上舞台,其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价值的体现
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创新始终是戏剧重新编排的核心环节,尤其是在赣剧《荆钗记》的复排环节,这种理念得到了深入而完全的展现。重新排演不只是简单地复制,更是对过去的思维方式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创新。著名戏曲史家郭汉城先生在剧评《赋予古典名剧新的艺术生命》中指出,赣剧《荆钗记》的成功就在于“用今人的眼光和审美取向观照古典名著,以真实的历史描写引起现实的审美共鸣,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赋予古典剧目崭新的思想艺术风貌”。赣剧对《荆钗记》的改编和重新演绎无疑是站在当代审美立场,借传奇故事写人性和人情,写人性的真善和对高贵德行的赞美,展现真情的高尚和美好,立意深刻,时代感强。复排版赣剧《荆钗记》完整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主题,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赣剧《荆钗记》可以说是一出心理剧。该剧通过对钱玉莲情感心理的层层剖析和铺陈,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将其演绎成一部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的《荆钗记》。该剧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内容的。主角钱玉莲、王十朋,次要人物继母张氏、王母、渔公渔婆、孙汝权等人的精神世界,在剧中都得到了充分地揭示。剧中的每个人物个性特点都很鲜明。如作为主要人物的钱玉莲,不仅写出了她的品性高洁,内心对于爱情的坚贞执着,对于情感追求的高标与纯粹,同时也表现了她性格中脆弱与被动的一面。作为次要人物的继母张氏,不仅写出了她的自私尖刻,同时也刻画出了她对于虽非亲身但养育多年的女儿给予的那份真心。
复排版赣剧《荆钗记》在尊重原著、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在细节处理上与现代接轨,展现出了人生况味和全新的价值观念,可以说与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在心理上、认知上都有了密切的沟通。如在爱情方面,钱玉莲与王十朋二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不讲究门当户对,追求婚姻自由,这也符合当代社会潮流。剧中钱玉莲与王十朋十年后相见,面对荣华富贵,钱玉莲则在反复考量后认为,“玉莲何所求, 相爱方足贵……寄人篱下,枉称原配”,从而拒绝与王十朋相认。这种敢爱敢恨、 果断炽烈的爱情观极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在价值观方面,本来可以光显门楣、夫贵妻荣的科考入仕却让夫妻分离,钱玉莲经历夫妻分离的痛苦之后也只能感叹,“早已悔教夫婿觅封侯……最庆幸,青春还伴情长留”。经历宦海沉浮,王十朋看透了“贵则易妻”、乌烟瘴气的官场,甘愿放弃官位,退隐江湖,与家人团圆。夫妻二人对于人间真情的重视,对于感情的忠诚,正是我们需要推崇的,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因此,赣剧《荆钗记》追求真挚感情的剧情安排,更多地融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该剧成为当代经典传统剧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艺术价值的体现
“戏曲”或者“戏剧”,在本质上即具有“文学”与“表演”两个面向,“戏曲/戏剧”作为一个学科领域,一直以来都与“文学”脱离不了干系,不论是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学,或者是汤显祖之于中国文学。这一现象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戏剧经典的传递形式受限于科技条件,仅能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呈现她原初的面貌。尽管舞台上的演出从来不曾断绝,但传世的研究资料的形式,导致戏曲的研究专注于文学,而表演始终没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以剧本而言,如果不是单纯因为著作者个人具有出版全集的价值,而被保留下来,它必定是受到时代的认可。而“时代的认可”对戏曲而言,几乎等同舞台上的成就。也可以这么说,一个剧本如果在案头上是经典之作,那它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的舞台精品,并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一代一代的戏曲人倾一身技艺对之打磨加工,最终成为当今舞台上所见的艺术精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历经时间汰择而依旧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的“表演艺术”与“经典文本”具有相同的指标意义。当前,戏曲生态整体向好,大批经典传统剧目复排或者新排后搬上戏曲舞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导的经典剧目复排项目受到关注。2017年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是备受瞩目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其承载的学术价值及艺术价值即在于此。
有些情节淡薄,剧本中看似一笔带过的过场戏,在经由表演者赋予表演上的活力,反而成为戏曲的名场面。赣剧《荆钗记》中至少有两处这样的经典桥段:一是主人公钱玉莲在《雕窗》与《投江》两折戏中间有一场“行路”的过场戏;二是王母在《投江》一折后,与家院李成匆匆上路,寻找王十朋,这里有一场“上路”的过场戏。这两场戏,剧本中只寥寥数字,但舞台上角色的表演却十分精彩。复排版赣剧《荆钗记》仍然以《雕窗》与《投江》两折作为全剧的戏核戏胆,文本上一字不改,表演程式上一招一式不改。不仅如此,上文提到的两场容易被忽视的过场戏也完整而精彩地呈现出来。
该剧具有相当的观赏性。人物命运给人的心灵震撼,得益于全剧结构上的特点,这就是心理悬念的运用。保密是常用的编剧手法,悬念也是一种保密,可以对观众保密,也可以不保密。这出戏的保密对象是王十朋、钱玉莲及他们的亲人。除此之外,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剧中其他人,都不保密。如此结构,造就了这出戏的戏剧悬念,而观众的关注点也就集中在剧中人物的心灵和命运的发展上。
赣剧《荆钗记》文戏武唱,活用技艺,塑造人物,表达心灵,大气壮烈,精彩纷呈。看该剧首先看钱玉莲的戏,看主演张钰的精彩表演。当年,主演涂玲慧凭着一段激越跌宕、精彩绝伦的水袖表演,赢得了“天下第一水袖”的美誉。难能可贵的是,该剧主演张钰作为新一代演员,在涂玲慧老师的言传身授之下,在黄海红、陈晓霞、占红等前辈的帮衬下,加之自身的潜心钻研,刻苦磨炼,成功地完成了“荆钗”接力。张钰几近完美地把自己的表演技能和钱玉莲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既重视对人物特定情境中内心深处的真性情的把握,又善于用袅娜娉婷的形体、娴熟的技巧去表演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情感变化。张钰的表演完美展现了钱玉莲的成长,她一位从善良自重、任命运捉弄的柔弱女子,成长为一个有情有义、有坚持、有骨气的大女子钱玉莲形象。主演张钰用深层次的人物心理体验,结合恰如其分的外部形体方式去塑造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属于赣剧的“钱玉莲”形象得以传承并一如既往地放射着独特的光彩。
三、社会价值的体现
复排经典剧目的社会价值,首先体现在推动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上。复排赣剧《荆钗记》不仅是对赣剧经典的致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对赣剧剧种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复排活动的顺利实施,复排剧目的广泛传播,必将进一步加强赣剧在国内乃至国际戏剧领域的公众认知度,并将吸引大量戏剧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和探索赣剧艺术之美。自2023年启动的赣剧《荆钗记》的复排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也为我省其他地方剧种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传承和发展方向,有助于赣剧等其他地方剧种的长远发展。
组织并复排《荆钗记》将有力地推动赣剧艺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原剧目的深度探索与艺术实践,不仅能归纳赣剧的传统艺术法则,还可以研究其在现代社会的成长路径。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赣剧在本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而重新排演的形式,可以成功地促进观众的增长。这进一步突显了复排在帮助观众更新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上海越剧院复排越剧《红楼梦》、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排演“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成功的复排案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剧种观众群体的扩大和观众人数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复排赣剧《荆钗记》实际上也是一个针对赣剧艺术人才的培养项目。年轻的演员们通过重排经典剧目,有机会与这些经典角色相遇,通过实地实践,他们能够学到有价值的表演手法。这无疑对提升演员们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激励和培训年轻一代戏曲从业人员深耕赣剧艺术,对于促进赣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四、关于赣剧复排的思考
和诸多地方剧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赣剧复排工作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就是创作和表演人才梯队的断层。赣剧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名师名角与学生之间的口传身授,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培养专业的戏曲表演者面临培养资金、培养环境、人员就业出路等诸多困难。与此同时,随着赣剧老艺术家逐渐淡出舞台,而新一代的赣剧表演者在舞台经验和艺术涵养方面与老一辈艺术家存在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复排作品在品质和艺术层次上受到影响。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要加大对赣剧表演青年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师徒传承体系,为年轻一代的演员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可能性。
我们认为,对于戏曲而言,台上的演员需要培养,台下的观众也需要培育。复排版赣剧《荆钗记》在回归传统这一主旨上,做到了极致。演出过程中,《雕窗》《投江》将传统赣剧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完美呈现,极大满足了老戏迷的审美期待。文戏武唱,且唱腔优美,曲调丰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该剧武场打击乐所使用的锣经,配合演员的表演,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欣赏门槛的。应当努力提高年轻观众对于戏曲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戏曲教育、研究、评论、创作人员付出一代甚至几代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利用先进的新媒体平台,采用现代的宣传手法,全方位宣传赣剧的复排作品,从而增强其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播力度和接受程度。在充分把握戏曲本体的基础上,现代科技与传统戏曲的完美融合,将使戏曲舞台呈现更为丰富,也助于提升剧目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传统戏曲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突破自以为是、盲目跟风和简单媚俗,回归传统,突破所有不以艺术品质为追求的一切因素的干扰,构建以传统、市场和观众三重维度组合而成的坐标系,实现艺术品质和艺术需求的良性互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戏曲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传统剧目包括传统折子戏的整理、改编,对戏曲家底的熟知,对剧种优长的把握与熟稔等,均是振兴戏曲的应有之义。艺术的评判标准,既需要大数据视野下“量”的考评,更需要放在更长的历史时空中去检验。因此,戏曲工作者切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叫好声”,而应该将对艺术本体的尊崇和表演技艺的精进贯穿始终。
复排版赣剧《荆钗记》的成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它在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所取得的多重价值,也为其它剧种的传承和复排提供了有益参考。
陈 星: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