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冲在山脚底,似乎只够人看一眼。但一步一步缓慢行进,可谓一步一境、步步移景。小房子也变成了大房子,旧村落也换作了新民居。再朝前一步,一个不知名僻静的小山村,竟舒展成旧泛黄宋画中的长卷,呈一偌大的宇宙乾坤,有山,有溪流,有清澈见底之无边森林,有秋空雁鸣的繁星点点。一条笔直的山泉水恭恭敬敬,揖着手从深山里汩汩流出,到游人脚下成了蜂群狂舞般的清澈溪流,也就是刚好从乡村的山里人家居地中间横切开来。于是,山乡的千年岁月,自然形成了村民们“内厚质正”的左臂右膀。这比例委实体面、精确而又均匀,似乎这一长条溪流,成了宋冲村的第一村民,活泼泼地牵上了耕牛犁铧,赤着泥脚朝你走来。到宋冲来,第一眼就不由得被这一条溪流吸引住了——溪流的左岸是田岸、稻穗、杂树林、农舍;另一面是上山进村的马路、岩壁、山冈和树林。人没进村,即听见潺潺水声,夹杂着风吹竹林、鸡鸣狗吠,一派山乡人家的太平清静——在离开此地一两天之后,你才会发现,对这样的僻静角落,你内心很大一块地方,仍在凝神屏息、洗耳恭听着……风仍在山坡闪闪烁烁的竹林深处,无声无息、无忧无虑地吹过。
风,是僧人的旧百衲衣那样穿久磨薄了的颜色。
群山起伏处,有香灰落下。
村子里的猪圈,居然是用水泥砌的,仿佛豢养的黑猪们,也住进了有电梯井(看不见)的高档公寓。
翻过前面的大山,就到青阳县境相毗邻的、东南方向的安徽泾县了——是泾县的陈村、云岭位置。用村民爬山的速度从宋冲出发,走山路到泾县那边,费时约一小时多点。山中小道是千年的古道,因无人走动,久已废弃,长满了荒草荆棘,除了本地的几个乡的乡民,外人很难识得。
我的思绪沿着山坳那条看不见的古道慢慢向前,这是一种人对于古旧时光的向往。
皖南这样的深山村落,有几多?
我在最近的四年里,第一次闻到猪圈味,是在这酉华乡的宋冲,有一种陡然、童年般的兴奋直冲脑门。
一个从溪流声开始的村庄,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名字,绝不止一个“宋冲”。它还叫“中国”,它还叫“皖南”或“徽州”。
旅行的人会消失,但村落将带着温煦阳光中的记忆永存。
我走在村庄的眼睛里。
我知道,那里一片片沧桑的瓦在打量着我。
这里的太阳又重新成了太阳,而太阳光朗照下的青山绿水,又重新成了尘世中的和光同尘着的清晨。闻一闻清晨的空气吧!啊,人好像还没有出生——尚未有人类出生时的太阳的味道,多么温暖芳香——到处是土地、山冈、树林、草叶、溪流和小鸟的呼吸,唯独没有人的呼吸。人的呼吸,是后来一点一点像走路一样加进来的——当中巴车停稳,车门打开,我吸到了一大口这样空旷的天地的空气,从头到脚变得清新。顿了一下,我心想,这千年田畴上的露珠闪烁,大概,就叫作“宋冲”吧……村名没有别的意思,主要是一个久违了的汉字,湮没了的心境的意思吧。这是一个空间的命名,冲着山里奔涌的溪流而来,冲着溪流活泼泼的欢笑而来——在余下的上午半天时间里,我们在村里遇见的村民,脸上全都有这种欢笑的模样和神情,仿佛他们刚从山坡的云端降落下来。他们同时也是竹叶、竹枝、松树、岩石和湿土。这同样是一个耕读传家的约定俗成——整个村庄被霜降节气前的露珠浸润着,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叫“宋冲”。街道清凉。厕所清凉。猪圈清凉。农家用匾篮露天晾晒着的芝麻粒清凉。芝麻只有两三斤左右,用手细细地耙平拢匀,如同古村落露出来的晒着太阳的细小毛孔。
在这样的山里人家面前,唉,做人,总是不够。一大帮诗人作家下车——下得车来,一眨眼间,就一个人都看不见了!根本没有诗,没有小说、散文、理论、童话,所有人,全瞬间回归到了牙牙学语的稚童时态的阳光里,全回归到了史前时代。没有记忆,没有修辞,没有印象,没有才能!只有先前一天参观过,现在还勉强记得住的枝叶密匝、树龄一千年以上的一棵古青檀树!
那棵“古檀公树”,并不长在宋冲,却成了游走到村里各个角落的这一大群人身上隐秘的共同标志——正如皖南、青阳、秋天、大九华山,是他们依稀可辨的外貌一样。
一棵古树,开叶散枝。一个人,如何在土壤中扎根?
记忆,如何面对这山中的溪流?
村中人家的房子,远远地,开着窗透气。两层、三层的小楼。楼顶用薄薄的岩石板做瓦片;瓦片,被薄薄的雷雨天气浸润过。
树的文本!在宋冲,有《情人》《变形记》《等待戈多》《巴马修道院》《月亮和六便士》《林间空地》《追忆逝水年华》等等。
也有《牡丹亭》《今生今世》《古诗十九首》以及“一日看尽长安花”——
宛如一匹在跑马场耙平了的沙子上疾驰的种马,是的,这皖南深山里的村庄,有一种四海为家的魅力。倨傲的一去不复返的高雅、骄傲——看看金黄的漫山遍野的田畴吧!那些豆荚、稻穗、柿子、松果和板栗的眼睛!
在一个清晨,我来到宋冲,仿佛帕斯卡尔、蒙田、泰奥菲尔·戈蒂耶、斯文·赫定、华莱士·史蒂文斯也来过这里!
欧洲最秘密的日记作者,来过这里!他留下一处石砌的小城堡。他品尝过树上挂满柿子、空气中布满红晕的秋天!
和我一样,他弯下腰,双手浸在路边上清澈的梦的溪水里……
抬起头来,仲秋过后的皖南的阳光里,仍有几分“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般南方的酷热。
上午九点多钟,孤峰檠天的山溪水,仍如夜色般清凉、墨黑。
后来,我好像走丢了。很快,我就不记得自己在哪里了。我,和我身体内的童年,通通走散了。
宋冲,这是沙漠瀚海中的第一个沙丘,无尽的月亮正在它的头顶之上,洒落下蜿蜒的地平线的黑线。那轮廓,那新世界的气息,如同林间微风般细碎平静。那村落乡野之心,正为沙漠尖锐的闪光而起伏颤抖。
“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风赋》)
宋冲,也可能就像皇家的一把椅子,被偏废了很多年。
早晨的清新无处不在,稻田的十月的主人好像就是天空本人,湛蓝、恬淡而又好客,比唐代诗歌里最好的歌行体还要精彩。人仿佛就是那些诗句,走一步读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看不见村落前前后后耕作的人,但耕作无处不在:金黄、橙红、雪白、黧黑、葱翠、苍青,微风好像吹在林风眠先生的画布上。每一幢房子都该立即渴望自己曾在其中居住过,而且今后还会居住下去。你想象自己是那山下村庄里猪圈的主人,是那猪圈附近的菜地、竹园、溪流和村委会礼堂的主人,而真正的主人,或许正在不远处的丛林里沿着熟悉的小路砍柴劈树。砍刀每挥舞一下,山林都传出熟悉的、露珠莹莹的回声。空气里满是秋天漫山遍野熟睡的味道,各种松果、板栗、覆盆子,纷纷滚落进山野厚暖的被窝。有高处的大树因为酷热而脱下的枝叶的衣衫;有阳光的投影下寂静的汗珠和不知名的山间小动物由衷的喟叹。白昼初升的光亮沿着山坡和神秘的山体轮廓海浪一般来回滚动。这起伏不定的光的涌浪中的生命沉浸入看不见的万事万物,对于人而言,就是他稳如磐石的前世今生。似乎,只有村口路过的盲人的竹杖,才能够点化到它。
只有树上的冻柿子最最远离人类文明,远离《史记》《混沌七鉴》《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鬼谷子》《温病条辨》……殷红的山果有一种汉字发明前的天真烂漫,看得人眼睛一哆嗦,继而心头一热,就好像重新看见了“婚姻”两字,隔墙看见了《西厢记》。
由于村头的这几棵柿子树,整个村庄显得干瘪、清瘦,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朴实的精气神,好像深山老林中残剩下来的猎户,不仅自己开耕了深山里的梯田活了下来,而且手头的猎枪依旧擦得雪亮——那条活泼的溪流就像钢蓝的枪管——墙上挂着的风干的猎物身上,透出一种小小丰收的压抑气息,指认着乱世深处的和平、与世无争。宋冲,这名老猎户,或许正探囊取箭,待众人走近,重新又背转过身子,开始重返古老的密林深处,只留给大家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背影。
这个背影用山上薄薄的石片做屋顶。山里的风,吹过这样石质的瓦片,每每显得格外落落寡欢。住这样的房子的村民,却格外阳刚。每晚睡觉听见的风声、山林声,竟和别处不一样。石板稳稳地压着林间走兽的呼吸和风中的跫音,于是,宋冲的溪流和屋顶,把一个千年小山村压榨出了双倍的静谧和清新,在这里,月亮、天空、星星、露珠,仿佛都是双倍的。群山的火热和阴冷、暗淡和光亮似乎也是双倍的,由岩石和水、落叶和青苔同时点燃。人间的爱恨情仇,由此被照射出某种非人世的缠绵悱恻。事实上,皖南的深山里,确有这样一种就地取材之美,从白墙黑瓦的徽派炊烟,到高高的风火墙背后的男婚女嫁。中国大地上少有的真正实现了的耕读理想,已深入了每一户山里人家的墙前屋后。
责任编辑:沙爽
宋冲在山脚底,似乎只够人看一眼。但一步一步缓慢行进,可谓一步一境、步步移景。小房子也变成了大房子,旧村落也换作了新民居。再朝前一步,一个不知名僻静的小山村,竟舒展成旧泛黄宋画中的长卷,呈一偌大的宇宙乾坤,有山,有溪流,有清澈见底之无边森林,有秋空雁鸣的繁星点点。一条笔直的山泉水恭恭敬敬,揖着手从深山里汩汩流出,到游人脚下成了蜂群狂舞般的清澈溪流,也就是刚好从乡村的山里人家居地中间横切开来。于是,山乡的千年岁月,自然形成了村民们“内厚质正”的左臂右膀。这比例委实体面、精确而又均匀,似乎这一长条溪流,成了宋冲村的第一村民,活泼泼地牵上了耕牛犁铧,赤着泥脚朝你走来。到宋冲来,第一眼就不由得被这一条溪流吸引住了——溪流的左岸是田岸、稻穗、杂树林、农舍;另一面是上山进村的马路、岩壁、山冈和树林。人没进村,即听见潺潺水声,夹杂着风吹竹林、鸡鸣狗吠,一派山乡人家的太平清静——在离开此地一两天之后,你才会发现,对这样的僻静角落,你内心很大一块地方,仍在凝神屏息、洗耳恭听着……风仍在山坡闪闪烁烁的竹林深处,无声无息、无忧无虑地吹过。
风,是僧人的旧百衲衣那样穿久磨薄了的颜色。
群山起伏处,有香灰落下。
村子里的猪圈,居然是用水泥砌的,仿佛豢养的黑猪们,也住进了有电梯井(看不见)的高档公寓。
翻过前面的大山,就到青阳县境相毗邻的、东南方向的安徽泾县了——是泾县的陈村、云岭位置。用村民爬山的速度从宋冲出发,走山路到泾县那边,费时约一小时多点。山中小道是千年的古道,因无人走动,久已废弃,长满了荒草荆棘,除了本地的几个乡的乡民,外人很难识得。
我的思绪沿着山坳那条看不见的古道慢慢向前,这是一种人对于古旧时光的向往。
皖南这样的深山村落,有几多?
我在最近的四年里,第一次闻到猪圈味,是在这酉华乡的宋冲,有一种陡然、童年般的兴奋直冲脑门。
一个从溪流声开始的村庄,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名字,绝不止一个“宋冲”。它还叫“中国”,它还叫“皖南”或“徽州”。
旅行的人会消失,但村落将带着温煦阳光中的记忆永存。
我走在村庄的眼睛里。
我知道,那里一片片沧桑的瓦在打量着我。
这里的太阳又重新成了太阳,而太阳光朗照下的青山绿水,又重新成了尘世中的和光同尘着的清晨。闻一闻清晨的空气吧!啊,人好像还没有出生——尚未有人类出生时的太阳的味道,多么温暖芳香——到处是土地、山冈、树林、草叶、溪流和小鸟的呼吸,唯独没有人的呼吸。人的呼吸,是后来一点一点像走路一样加进来的——当中巴车停稳,车门打开,我吸到了一大口这样空旷的天地的空气,从头到脚变得清新。顿了一下,我心想,这千年田畴上的露珠闪烁,大概,就叫作“宋冲”吧……村名没有别的意思,主要是一个久违了的汉字,湮没了的心境的意思吧。这是一个空间的命名,冲着山里奔涌的溪流而来,冲着溪流活泼泼的欢笑而来——在余下的上午半天时间里,我们在村里遇见的村民,脸上全都有这种欢笑的模样和神情,仿佛他们刚从山坡的云端降落下来。他们同时也是竹叶、竹枝、松树、岩石和湿土。这同样是一个耕读传家的约定俗成——整个村庄被霜降节气前的露珠浸润着,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叫“宋冲”。街道清凉。厕所清凉。猪圈清凉。农家用匾篮露天晾晒着的芝麻粒清凉。芝麻只有两三斤左右,用手细细地耙平拢匀,如同古村落露出来的晒着太阳的细小毛孔。
在这样的山里人家面前,唉,做人,总是不够。一大帮诗人作家下车——下得车来,一眨眼间,就一个人都看不见了!根本没有诗,没有小说、散文、理论、童话,所有人,全瞬间回归到了牙牙学语的稚童时态的阳光里,全回归到了史前时代。没有记忆,没有修辞,没有印象,没有才能!只有先前一天参观过,现在还勉强记得住的枝叶密匝、树龄一千年以上的一棵古青檀树!
那棵“古檀公树”,并不长在宋冲,却成了游走到村里各个角落的这一大群人身上隐秘的共同标志——正如皖南、青阳、秋天、大九华山,是他们依稀可辨的外貌一样。
一棵古树,开叶散枝。一个人,如何在土壤中扎根?
记忆,如何面对这山中的溪流?
村中人家的房子,远远地,开着窗透气。两层、三层的小楼。楼顶用薄薄的岩石板做瓦片;瓦片,被薄薄的雷雨天气浸润过。
树的文本!在宋冲,有《情人》《变形记》《等待戈多》《巴马修道院》《月亮和六便士》《林间空地》《追忆逝水年华》等等。
也有《牡丹亭》《今生今世》《古诗十九首》以及“一日看尽长安花”——
宛如一匹在跑马场耙平了的沙子上疾驰的种马,是的,这皖南深山里的村庄,有一种四海为家的魅力。倨傲的一去不复返的高雅、骄傲——看看金黄的漫山遍野的田畴吧!那些豆荚、稻穗、柿子、松果和板栗的眼睛!
在一个清晨,我来到宋冲,仿佛帕斯卡尔、蒙田、泰奥菲尔·戈蒂耶、斯文·赫定、华莱士·史蒂文斯也来过这里!
欧洲最秘密的日记作者,来过这里!他留下一处石砌的小城堡。他品尝过树上挂满柿子、空气中布满红晕的秋天!
和我一样,他弯下腰,双手浸在路边上清澈的梦的溪水里……
抬起头来,仲秋过后的皖南的阳光里,仍有几分“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般南方的酷热。
上午九点多钟,孤峰檠天的山溪水,仍如夜色般清凉、墨黑。
后来,我好像走丢了。很快,我就不记得自己在哪里了。我,和我身体内的童年,通通走散了。
宋冲,这是沙漠瀚海中的第一个沙丘,无尽的月亮正在它的头顶之上,洒落下蜿蜒的地平线的黑线。那轮廓,那新世界的气息,如同林间微风般细碎平静。那村落乡野之心,正为沙漠尖锐的闪光而起伏颤抖。
“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风赋》)
宋冲,也可能就像皇家的一把椅子,被偏废了很多年。
早晨的清新无处不在,稻田的十月的主人好像就是天空本人,湛蓝、恬淡而又好客,比唐代诗歌里最好的歌行体还要精彩。人仿佛就是那些诗句,走一步读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看不见村落前前后后耕作的人,但耕作无处不在:金黄、橙红、雪白、黧黑、葱翠、苍青,微风好像吹在林风眠先生的画布上。每一幢房子都该立即渴望自己曾在其中居住过,而且今后还会居住下去。你想象自己是那山下村庄里猪圈的主人,是那猪圈附近的菜地、竹园、溪流和村委会礼堂的主人,而真正的主人,或许正在不远处的丛林里沿着熟悉的小路砍柴劈树。砍刀每挥舞一下,山林都传出熟悉的、露珠莹莹的回声。空气里满是秋天漫山遍野熟睡的味道,各种松果、板栗、覆盆子,纷纷滚落进山野厚暖的被窝。有高处的大树因为酷热而脱下的枝叶的衣衫;有阳光的投影下寂静的汗珠和不知名的山间小动物由衷的喟叹。白昼初升的光亮沿着山坡和神秘的山体轮廓海浪一般来回滚动。这起伏不定的光的涌浪中的生命沉浸入看不见的万事万物,对于人而言,就是他稳如磐石的前世今生。似乎,只有村口路过的盲人的竹杖,才能够点化到它。
只有树上的冻柿子最最远离人类文明,远离《史记》《混沌七鉴》《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鬼谷子》《温病条辨》……殷红的山果有一种汉字发明前的天真烂漫,看得人眼睛一哆嗦,继而心头一热,就好像重新看见了“婚姻”两字,隔墙看见了《西厢记》。
由于村头的这几棵柿子树,整个村庄显得干瘪、清瘦,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朴实的精气神,好像深山老林中残剩下来的猎户,不仅自己开耕了深山里的梯田活了下来,而且手头的猎枪依旧擦得雪亮——那条活泼的溪流就像钢蓝的枪管——墙上挂着的风干的猎物身上,透出一种小小丰收的压抑气息,指认着乱世深处的和平、与世无争。宋冲,这名老猎户,或许正探囊取箭,待众人走近,重新又背转过身子,开始重返古老的密林深处,只留给大家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背影。
这个背影用山上薄薄的石片做屋顶。山里的风,吹过这样石质的瓦片,每每显得格外落落寡欢。住这样的房子的村民,却格外阳刚。每晚睡觉听见的风声、山林声,竟和别处不一样。石板稳稳地压着林间走兽的呼吸和风中的跫音,于是,宋冲的溪流和屋顶,把一个千年小山村压榨出了双倍的静谧和清新,在这里,月亮、天空、星星、露珠,仿佛都是双倍的。群山的火热和阴冷、暗淡和光亮似乎也是双倍的,由岩石和水、落叶和青苔同时点燃。人间的爱恨情仇,由此被照射出某种非人世的缠绵悱恻。事实上,皖南的深山里,确有这样一种就地取材之美,从白墙黑瓦的徽派炊烟,到高高的风火墙背后的男婚女嫁。中国大地上少有的真正实现了的耕读理想,已深入了每一户山里人家的墙前屋后。
责任编辑: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