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邪瘀”理论对河南风湿病医院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库研究结论的初步总结

2024-08-03 00:00:00李云龙王亚静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7期

【摘 要】 根据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对河南风湿病医院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库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有些表现临床意义与传统认识不一致,如口干、盗汗不能作为阴虚证的关键指标,关节热痛不能作为热痹的关键指标,关节遇冷痛增不能作为寒痹的关键指标,“上肢多风下肢多湿”“春季多风,秋季多燥”,及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不能作为中医辨证依据。同时也验证与传统认识一致的表现,如腰膝酸软是肝肾不足证的关键表现,游走痛可以作为风邪的关键指标,阴雨天加重的患者数量更多、病程更长、病情更重,冬季加重是典型的临床表现,伴有足部肿胀患者症状更为严重,生气后加重患者容易形成虚、邪、瘀三个方面胶着难解的顽痹,活动后减轻的患者晨僵更明显。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HFRA数据库;虚邪瘀;结论;总结;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侵犯的靶器官主要是关节滑膜,滑膜炎可反复发作,而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1]。中医学称RA为顽痹、尪痹,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闭阻气血经络,不通不荣,导致肢体关节、筋骨肌肉出现肿胀、疼痛、重着、僵硬、麻木,甚至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风湿病。

关于RA,人们往往有许多经验性言论,如伴有口干的症状,会认为是RA阴虚的关键指标;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多考虑为肝肾不足;伴有游走痛是风邪作祟;伴有热痛是热痹;伴有遇冷痛增是寒痹……。另外也会有不少疑问,如RA患者盗汗和不盗汗的临床表现有何区别?“上肢多风下肢多湿”能否能指导RA的临床治疗?RA阴雨天加重者和阴雨天不加重者有何差异?RA一年四季发病有什么不同?生气到底会不会让RA症状加重?河南风湿病医院通过广泛收集中西医文献中RA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制成既能全面反映现代医学疾病,又能全面反映中医证候的“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调查表”,历经4年,对就诊的RA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将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建立河南风湿病医院RA数据库(简称:HFRA数据库)[2]。通过对该数据库进行挖掘,已有20篇相关文章发表,学者们分析出了多个研究结论。根据研究结果中涉及的内容,本文拟采用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进行分类总结,以飨同道。

1 虚

娄多峰教授认为,RA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逸过度、病后产后、脾胃虚弱等原因出现乏力、口干、盗汗、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等症状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虚的表现。虚可以是气虚、阴虚、血虚、阳虚,抑或是两者甚至三者合并等。

1.1 口 干 口干是RA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3]。中医学认为,口干属于阴虚。李院魏等[4]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伴有口干症状也有不属于阴虚的表现,且有不少湿邪的表现,没有口干的患者却有阴虚表现,所以口干虽然是中医学中的阴虚症状,但并不能作为RA阴虚证的关键指标。

1.2 盗 汗 盗汗是中医证候,是眠后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表现[5]。盗汗通常被认为是肾阴虚的临床表现,也是RA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3]。王颂歌等[6]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有盗汗与无盗汗的RA临床表现不同;无盗汗症状的RA患者关节外表现相对较少,以滑膜炎为主要表现;有盗汗症状的RA患者关节表现和关节外表现均比较突出。陈永前等[7]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患者出现盗汗时也有阳虚、气虚、寒湿、肝郁气滞、瘀血等种种表现,而无盗汗症状的患者中却存在阴虚的表现,所以盗汗不能作为RA中医阴虚证候的关键表现。在治疗时,对于无盗汗症状的RA患者,在扶正的同时,应重视祛邪及活血;而有盗汗症状的RA患者,在祛邪的同时,应重视扶正及活血[6]。

1.3 腰膝酸软 腰膝酸软是肝肾亏损的一种症状,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损无以濡养筋骨,症见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腰膝酸软是否是RA肝肾不足证的主症?李院魏等[8]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患者伴有腰膝酸软时神倦懒动、全身乏力、听力下降、少气懒言、头晕、耳鸣、盗汗等肝肾不足表现明显多于不伴腰膝酸软的RA患者。所以腰膝酸软是RA肝肾不足证的关键表现,并且RA患者伴有腰膝酸软比无腰膝酸软病情更重。

2 邪

娄多峰教授认为,RA外感或内生风寒湿热燥等邪可出现热痛、游走性疼痛、阴雨天加重、冬季加重等症状,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邪的表现。邪可以是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燥邪等,抑或是两者甚至三者合并等。

2.1 上肢多风下肢多湿 中医学认为,“上肢多风下肢多湿”。张子扬等[9]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的“风”表现为全身怕风、游走痛,“湿”的关节外表现为阴雨天加重、大便稀溏、头痛如裹等;RA患者“湿”普遍重于“风”;在“湿”的临床表现方面,无下肢关节肿胀更多,与“下肢多湿”相反,故研究认为,“上肢多风下肢多湿”可能适合指导中医学其他疾病辨证,但不适合指导RA的中医辨证。

2.2 游走痛 游走痛一般被看作“风”的表现。李院魏等[10]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409例RA患者中,有游走痛者102例。102例患者都存在至少3个关节区持续6周以上的肿胀,肿胀属中医湿邪。所以游走痛可以作为RA中医风邪的关键指标,RA存在“风湿痹阻”证候,但这一证候的患者不超过患者总数的25%。

2.3 关节热痛 传统观点认为,关节热痛一定是RA热痹的表现。张子扬等[11]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关节热痛患者的表现中,出现了凉痛、四肢不温、全身怕风怕冷等寒象;而在无关节热痛患者的表现中,出现了心烦、易怒、小便黄、眼干、鼻干、多梦、口干、咽干、口苦、咽痛等热象。所以,RA常见寒热错杂证,关节热痛不能作为热痹的关键指标。

2.4 关节遇冷痛增 “关节遇冷痛增”往往被认为是寒痹的表现。张子扬等[12]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关节遇冷痛增的RA患者出现了热痛、口干、咽干、口苦、鼻干等“热”的临床表现,故关节遇冷痛增不能作为RA寒痹的关键指标。

2.5 阴雨天加重 RA患者多有阴雨天加重的症状。李院魏等[13-14]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有阴雨天加重的患者占总数的59%,且病程较无阴雨天加重者更长,疼痛部位、畸形部位、最肿关节,阴雨天加重者更重,炎性指标、免疫指标更高,有阴雨天加重更明确反映了RA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慢性滑膜炎的本质,虚、邪、瘀病机更复杂。

2.6 冬季加重 人们普遍认为RA冬季加重。陈永前等[15]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冬季加重是RA典型的临床表现。冬季加重的RA患者中医证候可以分为气阴两虚、邪瘀痹阻证,肾虚肝郁、寒湿瘀阻证,正虚夹瘀、寒湿痹阻证,这三类证候均包含虚、邪、瘀等因素,故RA治疗时应扶正、祛邪、活血三者兼顾。

2.7 春季多风,秋季多燥 传统上讲,春季多风,但丁琳琳等[16]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春季发病的RA患者在湿的临床表现上较秋季明显,且多集中于踝关节,故春季发病者更应重视除湿。“春季多风,秋季多燥”不适合指导RA患者的辨证。

2.8 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 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RA临床表现有何异同?有人认为“冬季冷痛、夏季热痛”。李院魏等[17]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表现共6个,通过证候分析可知,其相互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RA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不能作为中医辨证的依据。

2.9 足部肿胀 足部肿胀是RA患者的常见症状。李院魏等[18]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RA患者有足部关节肿胀的各种关节表现均更为严重,炎性指标、免疫指标更高。认为RA伴有足部关节肿胀的实证表现更明显,因此对于有足部关节肿胀的RA患者,在扶正、活血的同时,更应重视祛邪,尤其是风、湿、热邪[19]。

3 瘀

娄多峰教授认为,瘀是RA的病理产物。HFRA数据库中对于瘀的挖掘相对较少,RA因生气、跌扑损伤可诱发或加重,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瘀的表现。瘀可以是血瘀、气郁、痰瘀,抑或是两者甚至三者合并等。

3.1 生 气 生气属于“虚邪瘀”辨证中“气郁”的范畴。李院魏等[20]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生气后加重的RA患者酸痛、刺痛、全身怕风怕冷、全身乏力等虚、邪、瘀表现均较多,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病情相对较重,而无生气后加重的患者人数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轻;生气后加重的患者更容易形成虚、邪、瘀三个方面胶着难解的顽痹。

3.2 活动后减轻 活动后减轻,即通则不痛,是“瘀”的表现。李院魏等[21]通过数据库分析认为,活动后减轻的RA患者晨僵更明显。活动后减轻的RA患者气、血、阳虚等症较为明显,同时兼见气滞、血瘀。故治疗时除扶正外,需重视活血类药物的使用。

4 小 结

RA中医临床表现可以采用“虚邪瘀”理论体系进行分类,而RA的有些表现的临床意义与传统认识不一致,比如:口干并不能作为RA阴虚证的关键指标,盗汗不能作为RA阴虚证的关键表现,“上肢多风下肢多湿”不适用于RA的中医辨证,关节热痛不能作为RA热痹的关键指标,关节遇冷痛增不能作为RA寒痹的关键指标,“春季多风,秋季多燥”不适合指导RA患者的辨证,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RA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不能作为中医辨证依据。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验证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说法,比如:腰膝酸软是RA肝肾不足证的关键表现,腰膝酸软的RA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游走痛可以作为RA风邪的关键指标,阴雨天加重患者数量更多且病程更长、病情更重,冬季加重是RA一个典型的临床表现,RA患者伴有足部肿胀症状更为严重,生气后加重的RA患者更容易形成虚、邪、瘀三个方面胶着难解的顽痹,活动后减轻的RA患者晨僵更明显。

HFRA数据库打开了RA真实世界的大门,通过数据库研究出的部分结论对RA临床中医学的辨证分型以及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过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用于指导临床,提高了临床疗效,还有更多未知的内容亟待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38-157.

[2] 娄玉钤,张子扬,许平英,等.基于病证结合的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库建立及其409例基线资料报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8):5-9.

[3] 娄玉钤,杨亚飞,陈永前.被忽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若干痛苦[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5-8.

[4] 李院魏,张子扬,娄玉钤.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2):23-27.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5-417.

[6] 王颂歌,陈永前,纪丽,等.有盗汗与无盗汗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差异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3):16-21.

[7] 陈永前,王颂歌,娄玉钤.盗汗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表现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4):11-15.

[8] 李院魏,娄玉钤.腰膝酸软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9):20-24.

[9] 张子扬,娄玉钤.中医“上肢多风下肢多湿”是否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辨证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9):16-19.

[10] 李院魏,张子扬,娄玉钤.游走痛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风邪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14-17,38.

[11] 张子扬,许平英,娄玉钤.关节热痛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热痹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0):16-19,26.

[12] 张子扬,娄玉钤.关节遇冷痛增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寒痹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1):25-28,40.

[13] 李院魏,娄玉钤.有阴雨天加重与无阴雨天加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异同的比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6):15-17,29.

[14] 李院魏,娄玉钤.有阴雨天加重与无阴雨天加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异同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8):20-23,60.

[15] 陈永前,娄玉钤,王颂歌.冬季加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规律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7):24-27.

[16] 丁琳琳,李院魏,张子扬,等.春季发病与秋季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1):24-27.

[17] 李院魏,张子扬,娄玉钤.冬季发病与夏季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2):22-25.

[18] 李院魏,娄玉钤.有足部关节肿胀与无足部关节肿胀的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轻重的比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3):29-33.

[19] 李院魏,娄玉钤.有足部关节肿胀与无足部关节肿胀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异同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4):17-20,28.

[20] 李院魏,娄玉钤.情绪因素(生气后加重)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5):16-21.

[21] 李院魏,娄玉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有或无“活动后减轻”其中医证候异同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3):28-31,35.

收稿日期:2024-01-22;修回日期: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