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受气于四末”理论浅析关刺手四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024-08-03 00:00:00刘安婷朱艳李双霍晨露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7期

【摘 要】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结合“阳虚邪凑”理论,认为阳虚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扶阳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大法,《灵枢·始终》记载“阳受气于四末”,四肢末端是阳气承接汇聚之处,激发四末阳气为扶阳之根本。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采用关刺手四针之法,可激发阳气之本,扶阳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以达扶阳除痹之效。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扶阳;阳受气于四末;关刺;手四针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

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僵硬,随着病程进展会导致关节破坏,甚至畸形。目前,本病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由于RA慢性、反复性、无法治愈的特点,大多患者需长期服药,一方面药物的不良反应给患者身体带来了难以耐受的困扰,另一方面,高额的医药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急需寻求安全性高、疗效好、价格低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称RA为“痹证”,众多医家认为,机体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杂至而致痹证发生[1-2],《济生方·诸痹门》中有:“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而成痹也。”表明RA的根本病机在于卫阳亏虚,而“扶阳”便为治疗RA的重要方法。笔者根据《灵枢·始终》中记载“阳受气于四末”,四肢末端是阳气汇聚的重要场所,扶阳必不离四末的观点,运用具有扶阳作用的关刺手法,取穴“手四针”治疗RA。

1 “扶阳”为治病之本,“扶阳”能够防治RA

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总纲。《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是人类健康的基础,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充足是阴阳平衡的根本,结合“阳虚邪凑”理论[3-4],阳气亏虚,邪气充盛,邪盛正衰,则百病丛生[5]。因此,“扶阳”为治病之本。

《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久而成痹。”正气为邪阻则阳气亦为邪所阻,久成痹证。《丁甘仁医案》亦有“阳气不到之处,则浊阴凝聚之所”。阳气亏虚,浊阴之邪诸如痰、湿、瘀血凝聚,邪气停聚,气血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出现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僵硬、屈伸不能等症状,典型表现为RA临床常见的“天鹅颈”“纽扣花样”等手指畸形。唐代医家王冰认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各代医家对其理解有温补肾阳与心阳的不同[6],究其根本,皆为扶阳之法。《景岳全书·风痹》记载:“然痹本阴邪。”因此,RA消除寒湿、痰瘀等阴翳的根本之法在于“扶阳”。扶阳温里祛寒,使气血流通,气机通畅,痰湿、瘀血消散[7];阳气充盛,则外邪可散,内邪得化,肢体经络气血运行流畅,痹病难成[8]。

2 从激发四末论“扶阳”治RA

《灵枢·始终》记载“阳受气于四末”,阳经承接来自四肢末端之经气,因阳经承载阳气,故此处所指之经气为阳气。《素问·厥论篇》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笔者认为,足五趾不仅指足部,更代表四肢末端,即四末是阳气起源与汇聚的重要场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亦可看出四肢为阳经循行的关键部位,手足四末为激发阳经气血的必要源头。《素问·阳明脉解篇》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盛。”欲助阳气,先行四肢,且四肢末端为人体阳气充盛最重要的部位,刺激四肢末端之经气即是激发阳气的根本。

RA好发于四肢大小关节,而四肢又为阳气起源汇聚之处,机体阳气亏虚,首先伤及阳气之根,则表现出四肢关节肿痛、屈伸不能等症状。激发四末阳气,一则扶助局部之阳,疏通经络,通利关节;再者能引导阳气之根,以激发全身阳气,扶阳散寒,通痹止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刺激四末使阳气充盛,四肢筋脉得以濡养、筋肉柔和、伸展自如。基于RA以双侧手部小关节发病为主要表现,笔者以手三阳经为经络基础,选取手部四穴,并配合具有扶阳作用、刺激性强的关刺手法,激发阳经经气以助全身之阳气,从而改善关节症状,从根本上治疗RA。

3 关刺“手四针”扶阳以除痹

3.1 关刺与RA的联系 关刺为五刺法之一,《灵枢·官针》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张景岳在《类经》中关于“筋”的记载“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表明筋主要分布于四肢关节,而关刺即针刺四肢关节筋脉汇聚之处以治疗筋痹。《证治汇补》中记载:“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表明筋痹与现代RA具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基于此,选用关刺手法改善RA四肢大小关节肿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2 关刺与扶阳的联系 关刺要求直刺至肌腱或韧带附近,尚可见针刺位置较深,行针得气后提至皮下,向周围斜刺,以引发经气,得气后留针,亦可再次将针提至皮下,直刺至原处[9-11]。筋者,属阴中之阳,于五体居于中间层,为阴阳交接之所,关刺手法为调节阴阳的一种重要方法。关刺,因其左右行针,刺激性强,可迅速引发经气,结合治疗RA选取之手四针皆属阳经,因此关刺阳经穴位,可激发阳气,扶助阳气以祛邪。《类经》中有“筋会于节也”,四肢关节处筋脉汇聚,关节病程日久容易磨损,复受外邪,便发生粘连,导致瘀血、痰凝等阴邪集聚,从而形成条、片、索状筋结,加重关节活动障碍及疼痛[12-13]。关刺位置较深,具有从阴引阳之效,针至阴分,可直达病灶,使痰湿、瘀血等阴邪得消,筋结松解,气血畅行,关节通利。《金匮要略》云:“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对于RA而言,痞坚既包括肿大变形的关节,亦指关节附近的筋结,关刺使关节经筋处痞坚之阴邪消散,则所伏之阳气得以升发。

3.3 “手四针”的取穴理念 关刺“手四针”是本科室治疗RA的多年临床经验,选取合谷、中渚、腰痛点、后溪四穴,此四穴予以关刺激发引导手三阳之经气,从而调节一身之阳气。“合谷”为回阳九针穴之一,针刺合谷,可激发阳明经气血,帮助人体扶正祛邪,有助阳补火之功。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难经·六十六难》中有“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合谷有调节五脏六腑经气之效,脏腑经气通畅,功能协调,则阴阳平衡,阳气固守于外,邪不可干。“后溪”通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故后溪可引督脉阳气入十二经,扶助阳气,温养经脉,驱散阴邪。后溪亦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中记载“输主体重节痛”,即输穴有改善肢体重着、骨节疼痛的作用。因此,后溪穴既有激发十二经阳气、扶阳散寒之功,又有改善肢体关节着痛之效,在治疗RA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之脉为阳经开阖之枢

纽[14],刺激手少阳经之中渚,可使枢纽通畅,开阖有度,阳气得以升散[15],卫阳固表,内外平和。三焦性善通调,刺之能通调三焦气血,具有通经活络、渗退湿邪之效,结合输穴之功,中渚穴亦为通阳,治疗RA的关键穴位。“腰痛点”为经外奇穴,包括精灵与威灵两穴,本病取精灵穴,即第4、5掌骨之间,腕背侧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该穴位于三焦经循行路线上,与中渚相配,加强通调阳经之气,使开阖有度,达到扶阳祛邪,祛湿通络的效果。腰为肾之府,腰痛点通过三焦与肾别通,刺之,可补肾助阳,通络止痛。此外,更有学者认为腰痛点能激发十二经络之阳气,通引督脉阳气[16]。综上所述,手部四穴共用,扶助阳气,消除阴翳之邪,为治疗RA的优势穴位组方。

3.4 关刺“手四针”为扶阳除痹之要 “阳虚邪凑”,扶阳为治疗RA之本,“阳受气于四末”,激发四肢末端之阳气为扶阳之根本。《金匮悬解》述:“针引阳气,令阳气通达,则痹开而风散。”可见,针刺对引发阳气治疗痹证具有独特的优势,加之选取手三阳经之手部四穴,配合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关刺手法,既能加强激发阳气之功,又可通过引导上肢末端之阳气,激发阳气之本,从而调动全身之阳,扶阳祛邪。“手四针”取穴分别位于太阳、少阳、阳明经,三阳经的循行分布于关节外侧、后侧,对维持关节运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刺手三阳经穴位,位置较深,可从阴引阳,使深聚阳气得以升发,关节运动不利得以调节。且针对RA好发于手指及掌指关节而引起的晨僵、肿胀等症状,此四穴有“穴位所在,主治所及”之意,近部取穴更利于激发手部关节的阳气,疏通气血,使局部阳气充足,气机通行,筋骨舒畅,活动自如。手掌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汇之处,通过十二经气血连接身体各处,刺之,可通调十二经气血,调节脏腑,激发阳气,所谓“阳密乃固”,阳气盛,则寒、湿、瘀等邪气不能侵犯关节肌肉,而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便可尽消,即扶阳以除痹。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8岁,2022年3月8日就诊。以四肢大小关节疼痛6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诉。现病史:患者因长期接触凉水,6年前出现双侧掌指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晨僵维持约2 h,活动后减轻,于外院明确诊断为RA,一直规律服用甲氨蝶呤及叶酸片,既往未接受过针灸治疗。现症见:双侧第2、3、4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晨僵 > 2 h,伴有双侧腕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皮温高,服药后不能缓解,纳可,寐一般,大便稀溏,小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沉。现服用甲氨蝶呤每次7.5 mg,次日服用叶酸片每次5 mg,每周1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7],中医证候评分为18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

451 IU·mL-1,红细胞沉降率35 mm·h-1,超敏C反应蛋白25.14 mg·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723.83 RU·mL-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尪痹),寒湿阻痹证。治则: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操作:局部消毒,使用0.30 mm ×

40 mm一次性针灸针,采用关刺手法,取双侧合谷、中渚、腰痛点(精灵)、后溪四穴,直刺至肌腱或韧带附近,得气后提至皮下,向周围斜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

2022年3月22日二诊,患者第2、3、4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及腕关节肿胀较前改善,疼痛有所好转,晨僵 < 1 h,活动稍受限,皮温稍高,纳可,寐一般,偶有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淡,苔白,脉沉。中医证候评分为11分,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疗效评价为有效。

2022年4月5日三诊,患者各关节肿胀疼痛均明显好转,现掌指关节轻度疼痛,无晨僵,无活动障碍,皮温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稍沉。中医证候评分为5分,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疗效评价为显效。半年后随访,病情未反复。

按语:本例患者明确诊断为RA,病程日久,长期接触凉水,机体阳气不足,寒湿之邪侵袭,引发痹证。阳气汇聚于四末,则易起病于四末,寒湿之邪困遏四肢筋骨关节,则关节肿胀变形、僵硬;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脾胃,中焦运化失调,湿邪愈盛,而致大便稀溏;痹本阴邪,夜间关节肿胀不舒,则卧不安。“治病必求于本”,本例患者因阳气亏虚,致寒湿侵犯机体,而寒湿之邪久滞,机体阳气愈虚。关刺手四针,引导上肢末端阳经气血以激发阳气之本,扶阳散寒,除湿止痛。取穴虽少却精,疏通局部经气以治标,扶阳散寒以治本。

5 小 结

阳气亏虚是RA发病的根本原因,阳气不足则致痰、湿、瘀等邪气凝聚,使关节肿胀变形、疼痛。扶阳可使五脏功能协调、气机通畅、瘀血消散、痰湿自除,“阳受气于四末”激发四肢末端之阳气为扶阳之要。针刺“手四针”可引导上肢末端手三阳经之经气,以调动全身阳气,且关刺手法又可从阴引阳,升发阳气,两者联合使用,激活阳气之本,为扶阳祛邪之重要方法。关刺“手四针”可改善RA关节肿胀疼痛及僵硬等症状,扶阳以除痹,可为临床诊疗RA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丽芳,陆蕾,李伟.中医体质类型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7):20-23.

[2] 闵文,谭峰,成舟,等.温经通络论治骨伤科风寒湿痹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516-519.

[3] 梁慧,朱艳,张敏,等.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3,43(3):317-321.

[4] 肖勇洪,吴云峰,何承业,等.彭江云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9):780-782.

[5] 洪秀娥,张霖云,林旺,等.基于扶阳理论督灸联合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

察[J].中国针灸,2022,42(12):1357-1362.

[6] 潘婷,白鹏,刘晔,等.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2021,40(11):1230-1234.

[7] 杨会军,刘维超,李兆福,等.温阳通络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51-52,59.

[8] 陈霞,何晓芳,韦尼.基于温扶阳气法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6):53-56,64.

[9] 杨文佳,赵娜,于心同,等.《内经》“关刺”联合“合谷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1):47-52.

[10] 李秀兰,袁惠康,罗树雄,等.关刺针法配合超声波治疗气滞血瘀型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1):141-146.

[11] 杨志钢,杜旭,殷克敬.殷克敬教授从经络论治痛证精要[J].中国针灸,2020,40(3):302-304.

[12] 路连香,孟延丰.关刺经筋结聚点治疗老年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7):673-676.

[13] 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等.论经筋痹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381-382.

[14] 余云进,谢宇锋,冯军,等.基于“少阳为枢”理论浅析针刺治疗青少年抑郁[J].中国针灸,2019,39(12):1353-1356.

[15] 陈晓伟,李毓莹,陈鹏典,等.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柴归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医学报,2022,37(4):693-696.

[16] 任善洁.腰痛点揿针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椎术后疼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1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373.

收稿日期:2024-03-08;修回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