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24-08-03 00:00:00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7期

【摘 要】 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

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

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

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匡建军教授指出,尪痹之病,应重点理解“杂、合、痹”三字之义。杂,体现在尪痹诸邪混杂、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这三个方面。合,既有风寒湿邪同时存在,也常兼夹有痰瘀水湿痹阻于四肢关节,更体现在合并五脏虚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因此,尪痹需有外邪与正虚结合方能发病。匡建军教授认为,正虚有五:一者,肝藏血主筋,肝血不充,筋脉拘急;二者,肾藏精主骨,肾虚不足,筋骨萎软,肢节屈伸无力;三者,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弱则气血乏源,五体失于煦养,外邪趁虚而入,脾虚湿邪泛溢于皮肤、关节,则现肿胀疼痛;四者,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表不固而邪易侵;其次,心主血脉,心虚血运无力,肢体末节不能远达,脉内之血不能通畅。痹者,闭也,《景岳全书》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据此尪痹乃发,疼痛乃作。

1.2 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素问·痹论篇》言:“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云“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匡建军教授总结认为,大凡痹病日久,皆可由表入里而深入五脏。尪痹病程漫长,初起病情较轻,邪气尚且留于皮肤,治疗较易。若病久不愈则邪入筋骨,凝滞血脉,影响一身之气,其势久留而缠绵,最终深入脏腑,更伤五脏,五脏虚损而正不胜邪,此时病情严重,患者常伴随有多系统受累[7],其病程越长,影响的脏腑越多。匡建军教授强调,五脏乃人身之根本,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指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五脏外合筋、脉、肉、皮、骨五体,而尪痹正以筋骨、关节、肌肉见症为主要表现,并影响全身多脏腑系统,可见尪痹发病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五脏伤,则一身气血阴阳皆虚,四肢百骸不濡,卫外不固,内邪难驱,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迁延难愈。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因此,五脏既是内伤性RA发病的关键,也是防治的重点。

2 五脏辨治

五脏虚损,当以调补五脏为先。匡建军教授指出,内伤性RA治疗当从五脏出发,分清主次,首补肝肾,次顾心脾,佐以肺卫。治疗上以调脏通痹汤(黄芪20 g、黄精15 g、桑寄生15 g、桑枝10 g、白术15 g、桂枝10 g、茯苓10 g、狗脊10 g、桃仁10 g、防风10 g)为基础方加减,依据五脏病损特点,各有偏重,但不失整体。

2.1 首补肝肾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主肝……故曰历节。”RA患者以肝肾亏虚证候为主[8],以老年女性最为多见[9-10]。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随着年龄增加,经孕胎产,天癸匮竭,肝血亏虚,冲任失调[11]。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肝肾乙癸同源。肝血不足,夜卧血归于肝,则四肢血虚更甚,筋脉无以濡养,因此可见晨僵、筋挛。《素问·五藏生成篇》言:“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活动后血液重新灌注全身,因而关节得濡,筋骨得舒,活动自利。肾虚无力,则邪难外出以致疾病缠绵难愈[12]。肾为五脏之本,肾精充足,人体机能活动正常。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虚衰,则五脏兼衰,脏腑失调,阴阳不和,邪易中人。肾主骨生髓,髓不充骨不坚,则关节畸形不正,屈伸无力[13]。同时匡建军教授指出,五脏之伤,入血伤髓,穷必及肾。尪痹病名提出者焦树德教授同样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致肾虚不能濡养肝木,而筋骨同病,渐成尪痹[14]。《证治准绳》有云:“痹病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本也。”治疗上,匡建军教授强调,欲治其标,而先究其本,治宜补益肝肾为根本大法。临床中应用当归、熟地黄、阿胶、白芍、山茱萸、狗脊、枸杞子之类。佐以少量黄芪使其补而不滞,晚期关节畸形、屈伸无力或骨质疏松、关节破坏,兼有腰膝酸痛、耳鸣健忘、发落齿摇、头晕目眩,此为久痹入肾,五脏虚损至极,血枯髓空。匡建军教授认为,草木无情,不能力挽五脏衰惫,当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龟甲、鹿角胶、牛骨髓、紫河车之类。血肉有灵,得造化之玄微,与天地相应,与人体相合,具有益精填髓、平衡阴阳之效,使损者益之、精血充沛,病自愈也。

2.2 次顾心脾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百病源由脾胃衰,五脏以脾胃虚弱为先[15],故《景岳全书》言:“善治脾者,能调五脏。”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见四肢懈惰、肌肉萎软无力[16]。此外,《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失健运,则湿邪稽留,泛溢于皮肉、关节之间,痰湿互结,则出现筋骨疼痛肿胀[17]。心为五脏之大主,心主血脉,中焦之汁,入心化赤而为血,以养周身。心阳盛,则血脉通畅,环周有力,筋骨、关节得心血濡养,方能关节自如、筋骨坚固。若痹痛日久,久治不愈,内损于心,则心气不足,鼓动乏力,血液停滞不畅,脉道阻塞不通,则出现“不通则痛”,痰瘀积聚而成结节畸形,脉道受损而出现血管炎[18]。心肝脾三脏,以血相连,同时影响着RA的发生、发展。治疗上,匡建军教授强调,心气亏虚,痰瘀胶着,脉道不通,属沉疴痼疾,非草木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功攻坚破积,方能根除。临床多选用水蛭、地龙、土鳖虫、蜈蚣。同时加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兼顾护正,补益心气,共奏散结化瘀、攻坚破积之效。而湿邪黏滞,病情顽固难去,匡建军教授知此病非一日之功,短期难以速愈,因此将调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使“四季脾旺不受邪”。常用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白芍、苍术、泽泻、山药等健脾祛湿,酌加少量陈皮、木香、砂仁、藿香、佩兰之类调节气机,以行水湿。诸药合用,刚柔相济,营卫相调,标本兼顾,斯病退而根本不遥也。

2.3 佐以肺卫 《灵枢·百病始生》言:“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素问·缪刺论篇》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RA早期表现正符合外邪入侵,首犯皮毛,极于五脏的特点[19]。初期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发热、恶风、畏寒,咳嗽咳痰,肢节疼痛剧烈,遇冷痛甚,得温可安[20]。后期肺间质病变,均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密切相关[21]。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输布水谷精微,温养分肉皮肤。故肺气虚损,腠理不密,皮肉不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以致正气为邪所阻,经络不能畅通,外邪初留皮肤,久之终舍于肺。匡建军教授从“肺主皮毛”出发,佐固肺卫,治疗上辅用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当归、炙甘草等药。上肢痛甚加姜黄、桑枝,下肢痛甚加牛膝、木瓜。使祛邪固表相辅,无闭门流寇之忧、祛邪伤正之虑,切合邪犯卫表之病机。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51岁,2022年5月13日初诊。以反复多关节肿痛5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患者5年前晨起时发觉指间关节僵硬,后逐渐出现双腕、双手指间关节肿胀疼痛,近1个月来,每逢阴雨天气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虽服用甲氨蝶呤、白芍总苷等药物治疗,疼痛得到一定缓解,但症状反复发作。现症见:双肩、双腕、双掌指及指间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时间约1 h,自觉乏力、烦热,小便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263.15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57.92 IU·mL-1,C反应蛋白13.80 mg·L-1,红细胞沉降率46.00 mm·h-1。X线片示双手、双腕关节附近骨质疏松。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肝肾亏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养血健脾、固护肺卫。以调脏通痹汤加减,方药:黄芪20 g、黄精15 g、桑寄生15 g、狗脊15 g、桂枝10 g、桑枝10 g、白术15 g、威灵仙15 g、茯苓10 g、

当归10 g、防风10 g、大枣6枚、甘草6 g。7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西药继服。

2022年5月20日二诊,患者疼痛较前稍有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14剂。2周后患者肿痛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78.26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2.14 IU·mL-1,C反应蛋白11.60 mg·L-1,红细胞沉降率26.00 mm·h-1。上方去桂枝、桑枝、威灵仙,加山药15 g、熟地黄15 g、陈皮10 g,嘱患者继服3个月。3个月后回访,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期间未见发作。

按语: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脾虚心血不足,肝血乏源因而关节失养,不荣而痛,肾虚髓空而骨松骨蚀,肺失防护,阴寒易入,逢雨则重。方以调脏通痹汤加减,五脏同调,依据患者症状适当加减。重用黄精、桑寄生、狗脊补益肝肾,佐以茯苓、白术补益心脾,兼顾黄芪、桂枝、防风护卫,少量桑枝、威灵仙通痹止痛。患者七七,血瘀不显著,改桃仁为当归,养血活血兼调经止痛,扶正同时又兼顾祛邪。通过五脏同调的方法,达到整体平衡,从而气血相和、疾病自去。

4 小 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联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统一性及整体性贯穿中医的思维体系。匡建军教授强调,虽五脏各有特点,所伤脏腑偏颇有异,但不同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损一脏而动全身,例如肾精充盛,有赖于肝,肝血充盛,有赖于肾精的化生,因此内伤性RA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思外揣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灵枢·本神》),使五脏元真通畅,病去邪出,方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MITH MH,BERMAN JR.What is rheumatoid arthritis?[J].JAMA,2022,327(12):1194-1199.

[2] JIN S,LI M,FANG Y,et al.Chinese Regist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REDIT):Ⅱ.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ajor comorbidit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es Ther,2017,19(1):251-258.

[3] 耿研,谢希,王昱,等.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51-59.

[4] 董新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4):9-10,63.

[5] 张锦花,殷海波,石白.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62-66.

[6]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尪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6):56-60.

[7] 徐润,姜泉,韩曼.五脏痹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多系统受累中的应用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43(9):14-19.

[8] 柳玉佳,王莘智,旷惠桃,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1):79-83.

[9] 汪太中,万姜敏,陈红,等.重庆市綦江区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32-34,50.

[10] 崔家康,翟争,姜泉,等.类风湿关节炎患病人群的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6):799-802.

[11] 李克嵩,巩勋,姜泉,等.863例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同证候与相关指标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10):10-12,16.

[12] 巩勋,姜泉,韩曼,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诊断相关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5):10-13,17.

[13] 吴玉娜,刘闻莺,刘淑清.补益脾肾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2,44(10):3258-3262.

[14] 任春贞,骆亚莉,李玲,等.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小结[J].甘肃科技,2016,32(5):120-121.

[15] 周东海,王俏,冯炯,等.脾虚风湿痹阻为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主要病机[J].中医杂志,2020,61(7):590-593.

[16] 吴玉娜,刘闻莺,刘淑清.补益脾肾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2,44(10):3258-3262.

[17] 张敏,王海东,史恒蔚.基于“无湿不成痹”理论探讨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5):38-41.

[18] 徐润,姜泉,韩曼,等.基于“心痹”理论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心血管损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11):48-52.

[19] 彭秋伟,姜泉,夏聪敏,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2,17(19):2795-2799,2805.

[20] 何奕坤,沈佳莹,吴凡,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肌骨超声表现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2):115-119.

[21] 周雯怡,杨雅竹,谢敏,等.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特点及中西医治疗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0):20-23.

收稿日期:2023-12-20;修回日期: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