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五运六气理论及王海东主任医师应用益气蠲痹方治疗湿热痹的特点研究发现,益气蠲痹方的临床使用理念与五运六气理论相符合,尤其符合2023年大寒(2023-01-20)到春分(2023-03-21)期间湿热之邪夹杂的特点,临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膝骨关节炎等痹证。
【关键词】 湿热痹证;益气蠲痹方;五运六气;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王海东
五运六气理论又称“运气学说”,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1],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主要记录在《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之中,是古人在长期观察自然发展演变周期及其对人体身心健康与疾病产生发展的影响中总结出的理论,涵盖了天文、气象、物候、地理、医学等多学科的理念[2]。中医理论认为,“天有其象,地有其应”,五运配天干(十干统运),六气配地支(地支纪气),五运六气理论可以根据各纪年由干支合成甲子来推演相应年份的气候变化和发病情况。《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生活在宇宙中,必然会受到自然气息运动变化的影响,说明人的体质与运气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3]亦可表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王海东教授认为,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密切相关,可通过推算出一个具体年度和季度的气候、物候映射出人体生理反应及疾病流行的情况,以决定防治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预测疾病发生与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以2023年大寒(2023-01-20)到春分(2023-03-21)阶段为例,就益气蠲痹方治疗湿热痹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1 湿热痹发病机制
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痹证起病与风、寒、湿三种邪气有关。《证治要诀》曰:“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说明湿邪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因素,且湿性重着黏腻,患之日久难愈,所以湿邪既为痹证的发病因素,又为迁延不愈之根。湿邪易阻滞气机,气不得行,郁而化热,出现湿热之邪留注经脉关节,阻遏气血运行,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致收缩变短、关节拘挛僵硬、屈曲不利;湿热致痹,可见红肿热痛等症状。巩勋等[4]进行类风湿关节炎横断面调查研究表明,湿热之邪在痹证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可知,湿热痹常因湿热邪气痹阻经脉、留滞关节导致经络不通、气血难行,进而引发相应症状;或因风寒湿等邪气杂合而成痹,痹证日久,郁而化热以成湿热痹。其病机是本虚标实,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为诱因,正气亏损为内在因素[5]。
2 癸卯年运气规律
五运六气主要融合阴阳、五行、六气、天干地支等因素,运用甲子为推演工具,解释岁、时、节气的变化规律和疾病流行规律。《素问·五行运大论篇》记载:“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逢阳干为太过之年,逢阴干为不及之年。根据干支纪年法可知2023年是癸卯年,《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戊癸之岁,火运统之。”[6]又因为癸为阴干,因此癸卯之年为火运不及之年。通过五运与六气的不断结合,可以大致推测出癸卯年气候的变化情况。癸卯之年上半年的大寒至春分这段时间的岁运为火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阴湿土,主运初运太角,客运初运少徵。太阴湿土被厥阴风木所扰动,以致人体湿邪郁闭久居不去,湿邪郁闭日久易从热而化,导致机体湿热偏盛,产生相应疾病。总体来说,癸卯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燥,下半年偏热,同时夹杂湿热邪气,总体气候呈现燥、湿、热,如此气候对应于人体则易出现湿热痹。
3 癸卯年与痹证发生的关联
五运六气理论可分析特定时间段内运气的变化规律,而运气的异常变化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向。通常痹证主要表现为筋骨病变,临床常表现为肢体关节的疼痛、重着,甚至活动受限,严重者影响生活。癸卯之年,上半年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阴湿土,木克土,主气克客气,主胜为逆,气候变化较为剧烈。但本年阳明燥金司天,此金可克制主气木,草木晚荣,木主肝,肝主筋,木气受到制约,易出现筋骨病变[7]。马桂琴等[8]研究发现,痹证的发病与太阴湿土和少阴君火关系密切,湿、热、燥等因素是湿热痹的发病因素。《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则阳气不化,……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病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能任身。”癸卯之年,火运不及,寒气就旺盛,夏天的生长之气被约束,阳气不能化生,心主血脉,人体心阳不足,血脉流行受阻,容易出现各处疼痛,发为痹证。
4 癸卯火运不及之年治疗方法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云:“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寒泻血热。”[9]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易出现心胸两胁疼痛,身体辗转困难;寒清于中易出现干咳,肠鸣溏泄等症,治疗为平以苦燥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少阴君火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寒热往来皮肤痛,目暝齿肿痛,少腹中痛,蛰虫不藏,治以咸寒泻火热,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5 益气蠲痹方处方及用药特点
益气蠲痹方是王海东主任医师基于“土主中央,虚则生积致痹”学术思想,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四神煎和四妙散基础上化裁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痹阻型痹证患者。四神煎首载于清代鲍相之的《验方新编》,具有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的功效,原方用于治疗鹤膝风;四妙散别名四妙丸,是在《丹溪心法》二妙散的基础上加牛膝、薏苡仁而成,具有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症。四妙散中仅有4味药,即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徐贵涛等[10]认为,该方能走下焦而清湿热,故四妙散为治疗下焦湿热的基础方。王海东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通过总结经验,经过多次化裁最终确立成方,合成具有益气健脾、清热燥湿、通络止痛之效的益气蠲痹方。2023年是癸卯之年,通过对癸卯年五运六气分析,益气蠲痹方治疗湿热痹符合今年运气学理念。
益气蠲痹方中生黄芪、炙黄芪、白术3味药共为君药。黄芪专补气益精,力大效宏,并携诸药直达病所,驱邪外出,通经达络。生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行滞通痹之功,功效偏于表。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功效偏于里,生、炙黄芪共用表里共治,贯穿三焦,加强补气升阳之功。火运不及,阳气衰败,重用黄芪益气助阳,阳气推动水液运行;且黄芪性温,温能化湿燥湿。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初之气,客气太阴湿土,味甘温,属己土,能燥太阴之湿,可强脾胃进饮食,补中益气,使生化有源,而长养四脏[11]。黄柏、石斛、远志3味药合而为臣。黄柏苦寒,入肾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蒸骨。石斛性微寒,可泄肾中之虚火,添骨中之真水,强阴而益精。客气太阴湿土,湿邪偏盛,湿性重着黏滞,阻遏气机,易化火伤阴;且阳明燥金司天,总体来说气候偏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又以石斛、黄柏清热滋阴。火运不及,水克火,心肾病多发;又因痹证多为肾水不足而致,水不足则火有余,故加远志旨在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安神益智。薏苡仁、苍术、忍冬藤、鸡血藤4味药共为佐。薏苡仁味甘性凉,舒经活络,利水消肿,健脾燥湿,且利水湿之邪而不耗真阴。炒苍术辛苦而温,内燥脾湿,外散外湿。忍冬藤清络疏风,通络止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故用忍冬藤引湿邪外出而达舒筋通络之功。李汤卿[12]认为,客气的异常变动会引起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从而引发疾病。火运不及,火为土所复,湿土上蒸为云,水气下降,因此多见大便溏泄,腹满腹痛,肠鸣泄泻。从病变部位来说,多属于水湿不运之脾胃病[13],故治疗多加入健脾燥湿药,故用苍术、薏苡仁。川牛膝为使,性平,味酸、苦,有补益肝肾、逐瘀通经、通利关节之功兼引血下行。全方共11味药,药简而量重,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通络止痛之功,故名曰益气蠲痹方。
6 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女,63岁,2023年2月20日
初诊。以双膝关节疼痛1年为主诉。刻下:双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双手指间关节僵硬不适,神疲乏力,便秘,口干口苦,饮食不佳,舌质红,苔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示:类风湿因子(RF)231.58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89.50 U·mL-1,红细胞沉降率(ESR)23 mm·h-1,C反应蛋白(CRP)7.25 mg·L-1。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湿热痹阻证)。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通络止痛,予以益气蠲痹方,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2023年3月27日二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双手晨僵时间减少,口干口苦、便秘症状明显改善,RF 88.63 IU·mL-1,抗CCP抗体65.14 U·mL-1,ESR 14 mm·h-1,CRP 2.93 mg·L-1。舌质红,脉弦。患者述以上治疗效果较好,要求再开一处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文解字》曰:“痹病,湿也。”湿邪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筋脉,说明痹证与湿邪密不可分。本例患者患病之时正值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故易出现燥热证候;客气为太阴湿土,容易出现湿邪困脾之证;因湿邪重浊、黏滞,最易阻滞气机,使阳气不通,而阳气不足无力推动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聚,湿邪闭阻经络易发为痹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吴中朝等[14]认为,天运得阳则明,经筋得阳则柔,病邪得阳则散。人体阳气充沛,则肢体强健;阳气虚衰,则经脉失用。故用益气蠲痹方祛湿通络止痛,升阳补气健脾。
【病案2】患者,男,43岁,2023年2月16日
初诊。以间歇性腰痛2年,伴脊柱活动受限3个月为主诉。患者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臀部疼痛,伴腰骶部僵硬,休息后加重。刻诊:腰臀部疼痛,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活动均受限,全身乏力,咽痛,口干,低热,郁怒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示:ESR 60 mm·h-1,CRP 65 mg·L-1,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4”字试验(+)。影像学检查:双侧骶髂关节对应关系良好,关节间隙局部变窄,骶髂关节面硬化、毛糙,局部呈虫蚀样改变。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中医诊断:大偻(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补气健脾,予以益气蠲痹方,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2023年3月1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疼痛减轻,低热症状消失,腰骶部活动受限情况减轻,舌质红,苔黄,脉弦。症状好转,但未消失,遂继续服用。待症状消失,换方巩固疗效。
按语: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大偻”范畴,《证治汇补》曰:“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根本在于肾气不足[15],而急性期强直性脊柱炎以湿热之邪为主,病程日久,邪气留滞筋脉,湿热胶结,筋脉失于荣养,发为强直。该患者受癸卯年初之气而发病,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故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上要根据当年之气处方用药。因此治疗湿热之邪导致的痹证,首先以祛除湿热为重[16],清热利湿是痹证的重要治则治法[17]。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火运不及,水克火,土克水,土气来复,所以祛湿之法以健脾为本,脾健才能正常运化水湿;又因癸卯年火运不及,同时还应注重顾护阳气。
7 小 结
五运六气讲求“天人合一”理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生活在自然中,秉受天地之气,必然受到自然规律变化的影响。王海东主任医师运用益气蠲痹方治疗湿热型痹证,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分析癸卯年上半年气候主要为燥、湿、热,且火运不及,益气蠲痹方中寒热并用,阴阳平调,重在补气助阳;重用藤类药物,取类比象,以通络止痛;同时重用健脾燥湿药物,以应客气太过。五运六气对机体先天禀赋形成有重要影响,是导致疾病发生及治疗的关键因素,其理论长期指导中医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防治。但是疾病的治疗应三因制宜,司天、司人、司病证要灵活运用,所以在临床应用中不必拘泥于本年运气学说,只要症状病因病机符合即可运用本方。
参考文献
[1] 黄洁春,黄洁丽,熊苗.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索六戊年麦门冬汤应用规律[J].光明中医,2023,38(6):1146-1149.
[2] 李泽鹏,孙志佳,陈俊榕.易水学派对运气学说运用探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2,37(5):60-64.
[3] 李爽姿,王勤明.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逻辑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750-5753.
[4] 巩勋,崔家康,姜泉,等.138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疾病活动度特征横断面调查[J].中医杂志,2021,62(4):312-317.
[5] 孙佳文,马作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在痹证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21,14(3):427-429.
[6]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
[7] 萧焕明,池晓玲,蒋俊民,等.运用运气学说探讨辛卯年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2368-2370.
[8] 马桂琴,沙正华.五运六气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6):778-781
[9] 刘金涛,翟双庆.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428-2431.
[10] 徐贵涛,谢颖,肖欢,等.四妙散临床应用探析[J].广东化工,2020,47(16):95-122.
[11] 高雅,安宏,孙晨耀,等.张元素运用天人相应理论用药法象[J].环球中医药,2016,9(8):984-986.
[12] 郭谦,徐方易,苏颖,等.《心印绀珠经》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探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2):212-215.
[13] 彭健,陶国水,陆曙,等.龙砂医家许叔微五运六气学术经验管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5237-5239.
[14] 田少磊,黄燕,李敬华,等.吴中朝辨治痹证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0):142-144.
[15] 王迪,陈润祥.腹针配合补肾强督祛寒汤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31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7):11-14.
[16] 赵廷浩.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痹证验案举隅及疗效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2):170-173.
[17] 王雯,李丹凤,李艳.浅析“湿热留注关节”对痹病防治的思路[J].江西中医药,2023,54(2):6-8,13.
收稿日期:2023-12-10;修回日期: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