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麻木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麻木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4型:正虚候(气虚失运证、血虚不荣证),邪实候(风湿痹阻证),痰瘀候(痰瘀阻滞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麻木痹;多发性神经炎;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证治;中医药
麻木痹是指以肢体、肌肤、皮肉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本文所述麻木属于“痹病”范畴,即以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称为麻木痹。麻木痹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仁”症状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风邪走注皮肤中如虫行”“皮中动淫淫如有虫啄”等症状描述,前者描述为“麻”,即肌肤如有虫行之状;后者描述为“木”,即肌肤顽而无知,为后世麻木分治提供了经验。之后“麻痹”“麻木”等词一般合称,多和“不仁”一起出现,称为“麻痹不仁”“麻木不仁”。明代叶文龄《医学统旨》更明确地说:“麻为木之微,木为麻之甚。”在对本病的治疗方面,明代渐趋系统条理。清代《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篇把“麻木”分为气实麻木、气虚麻木进行论治。近现代《凌晓五医案》《痹痿专辑》提出“麻木痹”之名。现代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4]和《中华痹病大全》[5]也论有麻木痹。
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周围神经损害、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脚气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各种疾病,可出现麻木痹表现。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肢体、肌肤、皮肉失养而致。
1.1 气血亏虚 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或病后产
后,气血耗伤,肌肤经脉皮毛肌肉失养,而致本病;或气虚失运,血虚不荣,而致本病。如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曰:“手足麻者属气虚。”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曰:“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1.2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等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肌肤,而为本病。如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曰:“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者,痹不仁。”明代董宿《奇效良方》曰:“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龚廷贤《寿世保元》曰:“寒湿之气,痹滞关节,麻木疼痛。”
1.3 气滞痰瘀 忧思气滞,痰瘀痹阻,而发为本
病;或痰瘀胶结,留于经隧、关节日久,阻遏气血经脉,而为久麻久木之痹。如《丹溪手镜》曰:“忧思者,肌肉濡渍,痹而不仁。”《丹溪心法》曰:“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明代方毂《医林绳墨》曰:“遍体麻木者,多因湿痰为病。”龚廷贤《万病回春》曰:“妇人情志不遂,气滞经络,手足麻痹。”
综上所述,本病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而致,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6]三个方面,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肢体肌肤皮肉失养。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肤皮肉,与肝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有虚有实,虚证多为气虚失运、血虚不荣;实证多为风湿痹阻、痰瘀阻滞。本病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2 诊断要点
本病一般多发生于四肢,如手指、足趾,亦有仅见于面部一侧或舌根等部位者。麻,指皮肤、肌肉发麻,其状非痒非痛,如同虫蚁乱行其中;木,是局部知觉消失,全然不知痛痒。本病以肢体肌肤皮肉麻木不仁,感觉异常,甚或麻木与疼痛兼见,活动不利为诊断要点。
3 辨证论治
本病应辨新久虚实、病情轻重、发病部位:一般来说,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麻轻而木重,麻为木之渐,木为麻之甚。麻木在上肢者多属风湿,或气虚夹痰;在下肢者,以寒湿、湿热为多见。本病治疗应以补气养血,祛邪通络为原则。已虚者,补气实卫,养血和营;邪实者,祛风除湿,蠲痹通络;痰瘀者,化痰祛瘀通络。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4型。
3.1 正虚候
3.1.1 气虚失运证 手足发麻,犹如虫行,倦怠短气,嗜卧乏力,面色㿠白,语言低怯,懒于行动,自汗畏风,食少便溏,舌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以手足发麻,犹如虫行,倦怠短气,嗜卧乏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虚则鼓动无力,血涩不行,而为手足麻木,犹如虫行;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多见于四肢;面色㿠白,语言无力,懒于行动,是气虚的特点;倦怠嗜卧,自汗畏风,食少便溏,均为脾肺气虚所致;气虚则卫外功能减弱,所以易致外邪入侵;舌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均为气虚失运之象。又因其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运化水湿,血留为瘀,湿聚为痰,所以气虚而兼痰、兼瘀者亦复不少。
治法:补气实卫。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黄芪30 g、人参9 g、白术15 g、陈皮9 g、升麻9 g、柴胡9 g、当归12 g、甘草6 g。
此方有补气升清之功,气壮则血行,麻木可瘥。方中黄芪、人参重用,补气升阳实卫,其效始著;当归配合黄芪益气养血,扶正固本;柴胡、升麻升阳举陷;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全方共奏补气实
卫、通经活络之效,气足则血行通畅,麻木则除。若气虚血瘀麻木者,加黄柏、红花,一则抑降阴火,一则活血散瘀;阳虚者,加桂枝、制附片;脾虚湿盛两腿沉重麻木者,用除湿补气汤以升阳益气除湿;夏月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困倦嗜卧者,用人参益气汤。
3.1.2 血虚不荣证 手足麻木,面唇淡白无华,爪甲不荣,心悸,眩晕,失眠,形瘦色苍,舌质淡苔薄,脉细。以手足麻木,面唇淡白无华,爪甲不荣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血虚则无以濡养经脉肢体,故见手足麻木,爪甲不荣,形瘦色苍;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见眩晕、面唇淡白无华;血不荣心,则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脉细均为血虚不荣之象。
治法:养血和营。
方药: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丹参、鸡血藤、红花、秦艽。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生地黄10 g、丹参15 g、红花10 g、鸡血藤30 g、秦艽15 g。
方中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补血活血,养血和营;丹参、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秦艽祛风湿,通经络。全方共奏养血和营、通经活络之效。血脉充盈,气血通畅,而麻木自缓。若血虚而兼风湿者,宜神应养真丹;木重于麻,在病之早期多为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可在益气养血和血方中加桂枝、附子通阳开痹,振奋阳气,俾气旺血行,而麻木自已。
一般气血两虚的麻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补气益卫,桂枝、芍药和营,生姜、大枣斡旋脾胃之气以发挥药力。兼肝肾不足者,酌加养血息风之品,如枸杞子、白蒺藜、沙苑子、天麻之类,并兼用丹参、鸡血藤、红花、五加皮等活血通络。麻木痰盛者,天麻钩藤饮或镇肝息风汤合二陈汤加竹沥、远志、石菖蒲;待火降风息,则以填补为主,常用地黄饮子、四斤丸、虎潜丸;形胖多痰者,多用健中化痰之剂。
3.2 邪实候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阴雨天加剧,局部喜暖恶寒;病久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反不甚,麻木不仁明显,舌质多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局部阴雨天加剧,喜暖恶寒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风寒湿等邪侵袭,痹阻营卫,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感受风寒湿等邪,故局部多喜暖恶寒,遇阴雨天加剧;病久入深,外邪与痰瘀胶结,营卫之行愈涩,故麻木疼痛兼见,或以麻木为主。舌质多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均为风湿痹阻之象。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蠲痹汤(《杨氏家藏方》)。生黄芪15 g、羌活9 g、防风6 g、桑枝15 g、姜黄6 g、桂枝9 g、赤芍9 g、当归9 g、细辛6 g、炙甘草6 g。
方中以生黄芪、羌活、防风为主药,祛风利湿;辅以桂枝、细辛、姜黄、桑枝散寒通经;佐以赤芍、当归增强黄芪行气活血的功效;使以甘草调和诸
药。全方温而不燥、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除湿,蠲痹通络之功。若寒盛者,加附子壮阳散寒;湿盛者,加千年健、豨莶草通经利湿;风盛者,加秦艽、荆芥散风除湿。
痹病日久,肝肾、气血、阴阳俱虚,症见麻木酸疼,活动障碍,可用《三因方》胜骏丸,亦有扶正祛邪之功。湿热羁留不去,久而伤阴,证见局部灼热、肿胀、活动不利,用三妙丸合四物汤,加地龙、晚蚕沙、木瓜、僵蚕、鸡血藤、防己之类,继用虎潜丸。湿热甚者,忌用人参、黄芪之类甘温补气药。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相合,流于经隧,则见麻木、疼痛、肿胀、灼热等症,治以清热利湿,以四妙散加减。
3.3 痰瘀候 痰瘀阻滞证:肢体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活动不利,或全然不知痛痒,舌有瘀斑,苔或滑或腻,脉沉滑或沉涩。以肢体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活动不利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肢体麻木日久,木重于麻者,多属湿痰瘀血,胶着一处,使营卫之气,不得宣行所致;心主血,开窍于舌,故瘀血为病,舌上多见紫暗之瘀斑瘀点,脉象沉涩;舌苔滑腻,脉沉滑,则多为风痰或湿痰内阻之象。若伴见乏力、少气、自汗畏风等症,为气虚兼瘀兼痰;伴见脉细而涩,头目眩晕,心悸失眠,脉细涩,为血虚而兼瘀兼痰。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当归10 g、生地黄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白芍10 g、陈皮10 g、茯苓10 g、半夏10 g、白芥子10 g、竹沥15 g、姜汁10 g。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化痰通络。全方共奏化痰祛瘀通络之功。血瘀明显者合桃红四物汤。
4 其他疗法
4.1 针灸疗法 针灸对麻木有较好的疗效,但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虚实补泻手法,并随麻木的部位,循经选穴。常用穴位:上肢为合谷、曲池、肩髃、肩井、外关、太渊、尺泽等;下肢为风市、阳陵泉、昆仑、悬钟、足三里、三阴交等。
4.2 单验方 ①老鹳草、鸡血藤、络石藤、桑枝、忍冬藤各30 g,水煎服。活血通络,祛风逐湿,可用于各种证型的麻木痹,可单用,或2~3味配用,或加在辨证方药中使用。②蚕砂:60~120 g蒸热熨患处。④白芥子研末,姜葱汁调敷患处。⑤川芎、防风、薄荷、羌活煎汤,用布巾蒙头熏之。每日2~
3次,治颜面麻木。
4.3 其他疗法 还有中成药如天麻丸、红药胶囊、海蛇天麻酒等。食物疗法可以用酒疗、菜疗、汤疗、粥疗、茶疗等。其他传统疗法如敷贴、射淋、熏洗、拍打等可以应用。另外,还有心理治疗。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62岁,2023年3月19日初诊。以双手胀感2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1年为主诉。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胀感,未予重视,后渐加重,近1年右手指出现麻木,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来诊。现症见:双手胀感,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时有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气
短、心慌、胸闷,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麻木痹(气虚血瘀证)。治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方药:黄芪30 g、桂枝12 g、白芍12 g、太子参9 g、黑顺片6 g、生姜9 g、大枣9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艾叶9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23年4月8日二诊,患者症状缓解,双手胀感减轻,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缓解;仍怕风怕冷,气短,心慌胸闷,乏力缓解,晨起咽干,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守上方黄芪加至35 g,太子参加至12 g,黑顺片加至8 g,艾叶加至12 g,加瓜蒌15 g、薤白12 g、郁金15 g、穿山龙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23年4月24日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双手胀感明显减轻,右手拇指、食指麻木消失,气短、心慌胸闷缓解。停药至今,近1周因感冒来诊,予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按语:本例患者以双手胀感,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为主症,中医诊断属于麻木痹。患者时有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伴有气短、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证属气虚血瘀证。因此治以温阳补气为主,兼以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汤配合太子参、黑顺片、艾叶温阳补气;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服用2周症状缓解,但仍怕风怕冷,气短,心慌胸闷,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温阳补气之力,并加瓜蒌、薤白、郁金、穿山龙以宽胸理气,活血开痹,与前药共同振奋胸阳。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双手胀感明显减轻,右手拇指、食指麻木消失,气短、心慌胸闷缓解。本案辨证虚(阳气虚)为主,次为瘀(瘀血),兼有邪(寒邪);故治疗以温阳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兼温经散寒;二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虚邪瘀”兼顾,故取得良效。
6 预防及护理
注意按时作息。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以免酿痰动风。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肢体麻木的局部可用艾条灸,或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热熨、熏洗等药物外治的方法。
7 结 语
麻木痹在风湿病中属于特殊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病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而致,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肢体肌肤皮肉失养。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肤、皮肉,与肝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治疗以补气养血,祛邪通络为原则。已虚者,补气实卫,养血和营;邪实者,祛风除湿,蠲痹通络;痰瘀者,化痰祛瘀通络。大多数麻木痹经过长期规范的治疗,可减轻症状,甚或完全向愈;否则,病情迁延难愈。因此,本病应早期积极正确治疗,尽快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麻木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4):50-55,72.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0.
[5] 娄多峰,娄玉钤,李满意.中华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25.
[6]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收稿日期:2024-01-15;修回日期: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