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分析

2024-08-03 00:00:00曹安国郭蓉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为确保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务必要以思想意识为抓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本文立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双创教育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现存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两者之间有机融合的策略,旨在让大学生在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同时,又能够深刻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教育;传承与创新;融合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双创”型复合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全新要求,地方高校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进 “双创”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高效融合,充分彰显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计划优势,密切关注大学生能力培养和文化渗透,确保学生明确自身创新创业目标,真正认可自身所学专业,进一步提升其 “双创”意识,为目标实现不懈努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高校 “双创”教育工作目的是培养一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质量人才。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践,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与个人发展、造福人民、回馈社会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其摆脱追求物质、实用、功利的局限性,确保大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

(二)规范创新创业道德

在 “众创”时代背景下,创业者迎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青年创业者数量越发增多,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固定的伦理准则。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 “双创”教育工作,可以凭借其中所涉及的精神内涵、文化传统,指导大学生重新认识创新创业伦理,养成正确职业道德观念,培育创新创业道德情感,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 “双创”教育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构建起正确的 “双创”思想观念,进一步规范其创新创业道德。

(三)提升学生“双创”素质

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项内容,如借助工匠精神,让创业者拥有娴熟全面的专业技能;借助悠久历史故事,助力创业者树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借助 “行成于思,毁于随”理念,指引创业者具备创造性思维、想象及实践素养;借助 “吾能用之,所以能得天下”,让创业者能够任人唯贤,从企业长远大局出发。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为大学生创业带来良好启发。[1]

二、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局限性大,缺乏思想引领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 “双创”教育课程正处于一个初步摸索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系统性规划、整体性考虑,导致课程局限性较大,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了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对大学生 “双创”教育意识的正确引领,尚未将思想意识全面渗透学生内心,使其创新潜能、思维能力等难以被充分激发出来;二是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向其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让大学生对该教育教学内容产生厌倦感,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进而导致其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割裂。

(二)课程体系不足,缺乏整体规范

地方高校已逐渐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缺陷,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又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部分高校盲目借鉴已有成功案例的经验,难以与自身发展相契合,这种不完善、不健全的 “双创”教学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了相关方案计划开展的有效性。另外,大学生 “双创”教育课程多是在大四毕业时期开展,学生接触这门课程时间较短,没有接触相关实践活动的机会,难以深层次理解该门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养欠缺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企业家精神。加之该门课程开展时间较短,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临时组建教学团队,其能力素养难以适应当前 “双创”型复合人才培养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完善。另外,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教师仅仅是做好本职基础工作,没有自我学习意识去学习先进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理论实践体系。同时,部分高校也没有向这些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学培训机会,导致教师授课能力和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教学效果欠佳。[2]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

(一)创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务必要为大学生群体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渲染和熏陶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高效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因此,高等院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 “双创”教育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的思想认识变化情况,灵活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云课堂、全息投影屏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浓郁读书之风的学风建设,积极举办读书会、朗读会、演讲会;“言必信、行必果”的校风建设,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其融入校园活动中,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从多角度刺激大学生,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轻松松地学习经典内容,深刻透彻地理解创新创业精神及传统文化内涵,并要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全面体现 “双创”精神,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二)打造“双创”教育信息平台

校园网站是高校举办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介质,大学生可以在该信息平台上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术讨论模块,获取各类学术资料,在交流讨论中完成知识探索。因此,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引导学生以校园网站这一载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教育信息平台中,在传授有关 “双创”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培养出兼具创新创业精神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深入挖掘其与 “双创”教育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奋发图强、不懈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知识讲座,做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以便于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促使其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其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三)重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中,务必要基于大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以便让学生在融合教学过程中,从 “双创”教育内容中深层次解读传统文化内涵,掌握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引作用,基于本土化教育原则,重新构建 “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富有地方高校教学特色的 “双创”教育方案,如由通识 “双创”课、创新专业课、“双创”精英课组成的分层级的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教师也要根据 “双创”教育课程内容,重新梳理、优化设计、科学修订 “双创”教育课程纲要,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知识、具备 “双创”教育思想意识、精神品质、实践技能等作为培养方向,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团队合作、独具匠心、爱岗精神,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高校要适当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当前大学生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正视大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需要和 “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

(四)拓宽“双创”教育实践渠道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性格爱好、认知特点,为其打造丰富多样的 “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其全方位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学生思想层面着手,根植传统文化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 “双创”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认知传统文化,以驱动其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认同国家和民族文化。

1.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与本地企业的良好实践机制,每年企业用人高峰期、大四学生实习期,安排优秀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和探索,深刻感受其职场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园区中进行顶岗演练,通过接受岗前培训,逐渐了解企业发展模式。通过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效化合作机制,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实习、项目研发,不仅可以促使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吸取和借鉴企业中的实践经验,加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

2.创新创业大赛

校园比赛是检验大学生 “双创”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效路径,可以使其在实践中践行所学知识,了解自身不足之处,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优秀经验和方法。高等院校要与本土高校进行合作,共同举办和开展地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专业竞赛为抓手,适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 “双创”精神和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领功能,指导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检测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弥补。[4]

3.专创主题活动

为确保大学生 “双创”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就要改变以往教育观念,收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围绕 “创新创业”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操作等各类实践活动,并要在专项主题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或模块化学习活动,助力大学生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作用。

4.“双创”导师制度

通过借助校园网站平台,引入 “双创”教育导师功能模块,聘请企业家、文化传承者、领军人物,让其在平台模块中与大学生交流合作,挖掘自身创新潜力,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行业知识及创业建议。这种师徒关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支持,还能够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发展和提升。这种 “双创”导师制度构建是高校 “双创”教育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

(五)组建专业优秀教师队伍

“双创”型复合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应该具备一支具有 “双创”特征的专业教师团队,确保其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理念、职业技能、知识结构,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能够将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践中,切实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引进优秀教师资源,注入新鲜教育血液,实现队伍多元化发展,并要给予教师外出学习机会,丰富教师现有教育教学知识体系,满足新时代 “双创”型复合人才培养需求;其次,高校应做好教师专业知识与企业家实践经验相结合,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水平,通过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开展讲座和座谈会,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最后,高校应该搭建 “双创”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各大高校 “双创”教育内容有机统一,让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学习有关双创精神和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并要将教师教育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薪酬体系等相联系,充分激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5]

四、结束语

要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得以实现,就要求高等院校高度重视二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通过创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打造 “双创”教育信息平台、重构 “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拓宽 “双创”教育实践渠道、组建专业优秀教师队伍,在 “双创”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龙龙,赵相岐,胡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4):153-156.

[2] 戚玉红.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4.

[3] 戴奕雯.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23(10):1-4.

[4] 邓张升,杨国庆,栗时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J].人才资源开发,2020(23):44-47.

[5] 刘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25):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