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框架,提升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质量保障五个维度出发,初步探讨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的构建,并阐述人才培养框架的实施策略,为推动轨道交通类人才走向国际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综合 “高铁出海”等实际情况,从五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原则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我国铁路 “走出去”息息相关,院校应密切关注我国铁路 “走出去”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相符,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受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限制,需要与国外目标学院或知名国际化企业合作。在与国外目标学校或知名国际化企业合作时,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目标有计划地运用好国际和企业资源长处,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1]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国内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方面存在短板。高职院校的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际化教学水平和经验相对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国际化学习和实践。[2]由于实践教学资源和合作企业的局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和设备,也难以参与到国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实践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然而,国际化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标准、规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这给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探索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五维度培养框架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构建五维度培养框架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应紧密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定向培养。具体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资源,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后,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人才强国要求提高人才的国际化程度。职业教育也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路径
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调配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
在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化学习和实践机会。在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采用 “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与国外目标学校有计划地调派学生前往对方学校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各自学习的学校取得双方学校都承认的学分和证书。在调配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和实践项目,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校际合作是指通过中外合作办校的方式展开教学,将各自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势融合起来,为国家培养专业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过程
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加大教师国际化能力的培训、优化课程体系与开发国际化教材、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高职院校加强对教师的国际化培训,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国际前沿知识和技术,开发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人才培养制度
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主要包括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完善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打造个性化的培养制度等。高职院校可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长远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完善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打造个性化的培养制度,提供多样化的培养路径和发展方向。
(五)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全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具体来说,即高职院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价系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建立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四、培养框架的实施策略
学校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多方面构建学生分类培养实施路径,即对标行业人才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遴选证书、遴选企业;对应产业发展趋势,课程内容融入证书标准与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系列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深化 “三教”改革;统筹管理,加强专业实训室与数字化资源建设,优质资源多方共享;育训并举,提升学校技术服务水平。[4]
(一)育训结合,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
学校以培养满足专业岗位核心技能需求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组织专业教师、考核评价组织、企业人员、职教专家开展证书遴选。分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实践导向的 “1+X”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证书核心技能点开发1—2门专业核心课程;统筹管理试点工作专项资金,开展专业实训室、实训平台与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增加技能考核项目专项培训;对接考核评价组织系列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团队专业技能,学校教师参与开发 “网络控制系统操作员”等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依托试点优质资源,面向企业与社会人员开展电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技术、通信技术等技能培训。针对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无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问题,学校与精密检测行业领军企业卡尔蔡司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取得国内高职院校首批蔡司CALYPSO基础软件应用证书。
(二)工学交替,培养岗位群复合型人才
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以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遴选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针对轨道交通产品工艺流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双导师”联合授课,轮岗培养,建立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培养岗位群复合型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湖南松柏模具有限公司共建校外超高精度加工应用技术工程实训中心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 “校企互融,厂校一体”的管理模式,探索实施 “厂校共育”的精密模具学徒培养机制,开展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同时,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建立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开发企业急需的零件精密模具。
(三)大师引领,培养工程实践创新型人才
为满足湖南 “1+3+4”产业体系建设与高端装备产业链对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湖南松柏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学生遴选、组建工程创新班。全国技能大师史清卫、全国技术能手赵慧、天津市技术能手王称、郭国等担任专业课程讲师,依托大师工作室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任务化教学;专业教学融入创新理念、科研理念,师生共同完成产品研发与专利申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较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特色工程创新人才。
(四)项目实践,培养现场工程师
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核心岗位紧缺型人才开展现场工程师项目,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针对生产一线问题的复杂性和跨专业性,转化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遵循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实施技能培养,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五)项目实习,驱动国际人才合作交流
学校根据自身优势专业,与国内外多家合资企业合作,将学校优秀的人才推向国际企业,并与优秀的国际专业技术人才紧密合作,从选拔到实习,再到技能培训与项目实践,多方面为学生走向国际社会创造条件。与企业、组织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实习和项目驱动型学习的保障。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项目任务,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国际工作环境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构建五维度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是高职院校适应国际化需求、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这一框架涵盖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过程、制度和保障体系五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构建五维度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过不断完善这一框架,可以为轨道交通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支持,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绍斌.校企合作驱动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新探[J].中国商论,2021(01):190-192.
[2] 朱玉广.服务于 “一带一路”倡议的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的调研[J].教育观察,2019,8(01):32-35.
[3] 任志.“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20):66-67.
[4] 郑亚莉,魏吉,张海燕,等.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