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必须聚焦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加强专业人才储备,使应急语言服务价值实现最大化。构建应急语言服务的长效机制以及培养应急语言服务的后备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阐明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迫切性的基础上,分析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构,探明外语专业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外语教学;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构;人才培养
应急语言服务属于国家语言技能范畴,是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体现,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下,对于迅速响应、有效沟通以及合理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深度融合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紧急情况下,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稳定人心、协调行动的关键。因此,培养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的语言服务队伍,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应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构是当务之急。
一、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迫切性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语言服务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服务方式,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多元的语言工具,消除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提升沟通的流畅性,及时为受到影响的人群提供语言救援等服务,做到以群众利益为重。[1]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对于确保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2020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建设,成功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及语言技能的高层次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然而,从目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上来看,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
应急语言服务者的一言一行及综合技能都是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反映,影响语言服务效果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综合应急救援服务队伍的一员,应急语言服务者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相关部门在应对重大危机公共事件时的救援反应能力。目前,在中国知网等专业数据库中检索 “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所得到的专业文献较少,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关于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其在学术界日益提升的地位并不匹配。[2]应急语言服务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急需纳入社会公共紧急服务建设规划中。
二、外语专业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标准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名合格的应急语言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的道德前提。作为重要的从业品质,应急语言服务人才职业道德素养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站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初心,以此作为支撑其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的精神支柱。[3]因此,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必须落实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以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语言服务人才能够坚定站位,具有良好的家国情怀,主动运用应急语言服务技能提供口译、笔译等服务,并体现出良好的社会道德感和从业责任感。
(二)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和应急专业知识
对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者来说,技能高低对服务工作开展质量有直接性影响,因此,教学中抓专业技能教育和应急知识宣讲是重点,也是教学的根基。应在及时为学生奠定双语坚实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服务受众意识,使学生具有在不同的应急语言服务情境下聚焦不同目标群体的灵活性。如在进行口译时,需及时调整翻译策略,运用所学的句子拆分、术语通俗性解读等策略方法增强人们对目标语的理解。
(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显著价值,应急语言服务的外语教学也须重视跨文化教育的环节。作为专业服务人员,应急语言服务人员面临的服务对象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流能够在应急语言服务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减少交流中的误区或误解。[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能力,确保他们在传递信息时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适应各种不同群体,尊重各地区文化差异,从而实现卓越的交流成果。
三、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构及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应急情形下的语言人才培训应以语言教学为原点,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教育、语言服务和语言翻译四大模块。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应根据区域应急语言人才培训需求,根据学科教学特色和校本特色,及时关注人才类型需求和专业特长优势,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专业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应确保专业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认知理念的传授,从而实现应急语言的合理输出。在课程建设时围绕应急语言服务主线串联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生命科学、保健医学、社会管理学等课程,带动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认知、人员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化学习。
外语人才应急服务保持宽口径的发展态势,也体现在人才的多元角色塑造和储备上。除常规口译笔译员、管理人员之外,应急语言服务人才还可以是科研人员和某领域的专家,或者是志愿服务人员。这些群体具有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可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提供支持。[5]此外,还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计划,减少同质化教学,力求培养多才多艺的应急语言服务人,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相关人员在实际语言服务中合理运用经验技能。目前,兼职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缺口较大,以团队合作与志愿服务形式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应及时整合分散的优质语言服务资源,构建复合型语言志愿服务专业团队。
(二)建构完善系统的课程结构
对于外语类应急语言人才培养来说,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结构的顶层分级设计十分关键。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合多个知识模块,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施。课程体系内的课程结构属于嵌入性结构,不同课程与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联系,在课程教学中应做到多学科横向整合和专业知识纵向串联,提升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社会实训经验,获取应急语言服务与各类课程教学的平衡点。目前,以该思路为指导的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框架基本建立,作为典型的层级包含体结构,处于基础地位的是语言型课程,[6]该类课程主要聚焦基本语言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进行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开展语音咨询服务等,使学生不仅具备双语转化能力,还具有紧急情况科学应对、突发问题临危处理等能力。此外,还应在基础课程框架中增设职业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指向应急服务与人际沟通、职业道德的践行、价值观的塑造、人道主义精神的传递等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专业所学开展人道性的语言应急服务。在课程框架中,应用型课程也是值得关注的。该类课程要求语言教学融入社会实践,搭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增强应急语言服务技能教学的实践属性,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认知。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诉求。通过实施情景模拟培训和实地观察学习等,加强学生对应急情况下语言表达能力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应急语言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推进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技术为应急语言服务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AR (增强现实)互动技术和5G技术等的应用为应急语言服务教学提供了一种智能化、交互性强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例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既能增加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度,增强学生课程活跃度,也能带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与智能软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走产教研一体化道路,校企共同设计特色化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如何开展应急语言服务工作。此外,借助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化学习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典型性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场景,借助游戏化学习任务,让学生进入情境驱动学习,沉浸在应急语言服务真实服务场景中,从而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全过程,全方面训练学生应急语言服务素养,提升其真正的服务质量。
(四)建立“校企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成长,迫切需要 “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紧密合作和协同配合。为了促进高校与企业在语言服务领域的高效合作,政府应当增加对高校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训和研究的资金投入,并协调应急语言和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建立应急语言服务实训基地。高等教育机构应履行社会责任,打破语言技能与技能应用之间的藩篱,增强应急语言服务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推动应急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建立 “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深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产业、教育和研究的深度整合,是提升高校应急语言服务专业人才素质的关键途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行业适应性、创新意识、专业素养等,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与社会的需求并胜任应急语言服务领域的各项工作要求。
(五)形成明确的人才评价体系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需要建构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从终点回归到起点。评价体系建构的目的是指导教学,这一评价标准的出台为应急语言服务培训、人才培养、教学评估提供基本的评价指导。在评估应急语言服务效果时,应重点考虑服务者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应急行为等。在评价体系中,应科学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针对复合型人才的考核应该集专业知识运用、移情交流与人文关怀等方面于一体。培养应急语言人才的核心在于该专业领域人才综合技能素养的培养,应将语音语言技能与操作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关注危机应对、紧急管理、应急救援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响应突发事件。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考核可结合同行评估、自我评估展开,并反馈到实践日志、反思日志、同行之间的相互点评中,以追求测评效果的多样化与真实化。
(六)建立优秀语言服务教师队伍
在应急语言服务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明确应急语言服务教师队伍的职责,制订并实施应急语言服务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应急语言服务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应急语言服务教师队伍的培训。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多学科交叉整合是应急语言服务教学的显著优点。这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卓越的跨学科知识与沟通技能,更要具有良好师德以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实战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教师会成为应急语言服务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教师应科学创设应急语言服务情境,通过加强训练、模拟实战等,增强学生的应急响应能力,提高他们进行应急语言服务的感知力和胜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在日常教学之余,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培训契机,不断地提升完善自我。积极听取专家讲座,加强在线慕课学习等,不断拓展专业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为加强危机应对人才力量,外语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尤为关键。鉴于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短缺的实际,我国应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提供智力支持。应通过加大对专业学科的建设力度、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和储备、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具备多语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和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的复合型外语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莉.后疫情时代应急语言服务本地化策略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24,34(01):65-71.
[2] 陈玺如,刘斐然,代丽丽,等.语言应急能力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现状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31(06):94-98.
[3] 陈新.纺织院校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棉纺织技术,2023,51(12):96-97.
[4] 钱洪伟,杜倩倩.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服务自适应系统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23(06):11-16.
[5] 杨威,曹治柳,刘庆委.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广西医学院校应急语言服务教学探索与能力构建[J].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02):16-27.
[6] 王震,彭剑娥,李丽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语言服务的实证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伤害医学(电子版),2023, 12(03):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