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传播能力成为评价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这一能力不仅涉及语言沟通能力,还包括对传播内容的认知、跨文化理解、国际视野、信息筛选与处理等多方面技能。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当前甘肃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学
2021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同时提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有效地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形成传播合力。[2]高校作为现代化智力建设的支持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回应时代关切,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变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改革的依据。[3]为了对甘肃省应用型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现状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推进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发展,本课题组针对此类院校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学生的相关诉求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于2023年9月至2023年11月,联系甘肃省20所各类应用型高校教师,在自己所在院校展开了 “甘肃省高校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现状问卷调查”。调查院校包括省级重点院校、省级普通院校、职业类技术院校以及民办本科院校,共28个专业 (详见表1)。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线上调查模式,共收集到2 765份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甘肃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现状,以及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院校在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的诉求,旨在进一步探究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外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通过SPSSAU分析得知,被调查者大一、大二人数居多,同时主要是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和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调查问卷由8个部分构成,包含24个问题,其中,最后一题是开放性论题,其他23题均为封闭性选题。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主要了解被调查者背景信息;第二部分:语言能力,主要了解被调查者英语语言能力;第三部分:传播内容,获取调查对象对国际传播内容的认知度;第四部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旨在了解学生当前参与国际传播的情况;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是国际视野、国际传播技能,主要了解被调查者对国际事务的关注程度与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国际传播技能的认识;第七部分:学校对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支持,是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审查学校层面在对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方面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工作;第八部分为开放性话题,要求被调查者分享自己国际传播的经历或挑战。本文重点对问卷的传播内容、国际视野以及学校对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支持三个部分的数据情况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各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水平普遍低下,这说明各类高校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和落实。
(一)传播内容认知有限
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礼仪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与工艺等的认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认知,对互利共赢、文明互鉴、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世界发展主张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4](详见表2)。
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分布来看,51.00%学生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和典型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了解其核心价值和深层内涵的被调查者仅占12.00%;44.00%的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只是有粗略的了解;50.49%的被调查者对中国在世界发展问题上的主张,如互利共赢、文明互鉴、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认知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层面,仅有7.92%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我国在世界发展问题上的主张。
同时,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对世界发展主张的认知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 (p=0.065>0.05;p=0.106>0.05)。但是,来自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认知呈现显著性差 (p=0.035<0.05)。省属普通本科院校66.67%的学生选择 “有一定的认知”,明显高于民办普通本科学校的选择比例43.30%。
(二)国际视野面有待拓宽,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强化
大学生对全球发展动态和趋势有一定的关注和理解,但不够深入;对不同国家的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了解有限;而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经常有因文化差异感到不适,或者无法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的情况 (详见表3)。
从表3可知,59.00%的学生对全球发展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对全球发展动态会积极主动关注和分析的学生仅占5.00%;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如文化了解程度、文化适应力以及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等来看,无法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的情况相对较多,比例为63.00%。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国际视野狭窄,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不足。
性别、所在年级、所在的学校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影响为:性别对国际视野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p=0.024<0.05),所在年级对国际视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p=0.007<0.01);所在的学校 (p=0.180>0.05)并不会对国际视野产生影响关系。
(三)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有待发展和完善
分析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方面的诉求,从课程设置方面,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学生人数占比最高,达到54.00%;同时有65.0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 “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语言能力”;有35.00%的学生提出 “学校提供学生参与语言交换项目,与母语为其他语言的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或平台。针对学校搭建 “文化体验活动”平台的调查中,67.00%的学生选择 “安排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以促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33.00%的人认为 “组织有关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演讲、辩论、阅读、写作、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比赛”也可以使学生从相关比赛中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从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从 “跨文化交流项目”统计频数来看,被调查者大部分更倾向于学校 “组织跨文化交流项目,包括学生国际实习、志愿者服务、短期文化交流生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工作”的活动,占比为73.00%;期望学校 “成立文化交流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和学习不同文化的平台”的学生相对较多,比例为57.00%;43.00%的学生认为应定期组织文化沙龙、主题讨论、文化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维度,认为 “促进学校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研究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性的学术合作,提升其全球视野”的比例为 68.00%;“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与国际同行交流学术观点”被调查者的比例是32.00%(详见表4)。
三、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对甘肃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欠缺集中表现为学生对传播内容认识度不够、国际视野不开阔,以及学校对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投入度不足。基于问卷反映出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外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需提升到显性位置
外语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礼仪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与工艺等的教育,要督促学生加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认知和思考,要引导学生对我国在如互利共赢、文明互鉴、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世界发展问题上的主张的理解和认同,要引导学生对全球发展动态和变化有所关注和理解,要将这些教育主题设计为显性教学。[5]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语言实践教学
学校层面需要设立学生参与语言交换项目、创建跨文化交流项目、创建学校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与母语为其他语言的学生互相学习、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参与国际性学术合作的机会或平台,促进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等赛事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成立文化交流俱乐部等,为学生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三)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增设专门的跨文化传播课程
通过跨文化传播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国际传播学从学科维度建立科学、系统的认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了解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和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其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目前,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基本的国际传播能力,但在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国际视野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少提升空间。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rS8bL83mp1tFAkhykf0JIg==生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6-2(1).
[2] 于运全.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体系构建[J].红旗文稿,2023(22):45.
[3] 王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基于 “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调查问卷[J].对外传播,2019(4): 47-38.
[4] 张彩霞,杨永军.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使命、维度与实现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2(5):117.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