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前台实名制”态度框架分析

2024-08-03 00:00:00高鹏飞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科技进步带动了新媒体的崛起。然而,新媒体领域也面临信任缺位的风险,网络实名制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应运而生。2023年10月13日,我国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宣布实行 “前台实名制”。“前台实名制”会将用户的实名信息对公众进行公布,由此引发了新媒体用户的激烈讨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理论,以微博为例,对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的态度和情绪框架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用户;“前台实名制”;隐私权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然而,新媒体领域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信息真实性和用户身份确认的问题逐渐凸显。应对这一问题,实名制作为一种有力的手段应运而生,主要有 “前台实名制”和 “后台实名制”两种方式。与传统的后台实名略有不同,“前台实名制”要求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服务时直接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这一实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减少网络欺诈,使社交网络更加真实可信。然而,这一政策同时也牵涉到了用户隐私权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敏感问题。

2023年10月13日,财经博主 “洪榕”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全网要实施‘前台实名制’”。随后,抖音、微博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官宣确认实施 “前台实名制”,要求粉丝量到达一定数量的创作者进行前台实名。

“前台实名制”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作为一种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现象,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媒体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的态度指向和情感偏向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了解用户对 “前台实名制”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 “前台实名制”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应用,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实名制的推行不仅仅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问题,更关涉用户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社交体验等多方面议题的综合性决策。深入研究用户对实名制的态度,有助于平衡平台安全和用户隐私之间的关系,为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加合理、可接受的实名制度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一)关键词分析

笔者以 “网络实名制”为主题,在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并在 “分组浏览”选项中再次选中主题 “网络实名制”,得到了724条结果。由于早年间新闻学界对于网络实名制关注较少,加上知网早期论文较为简陋,为了结果的质量和相关性,笔者主要采用自2013年至今的相关数据,之后再对不相关的数据进行清洗,最终得到300条数据。笔者将300篇文献以refwokrs的格式导出,并利用CiteSpace工具实现可视化。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由陈超美进行开发,目前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1]

笔者利用CiteSpace对文章进行关键词共现,并将关键词按照出现频次和时间尺度进行排序,并得到以下结果 (详见图1)。

可见,自2013年开始,网络实名制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隐私权、网络反腐、网络实名、言论自由、网络舆情、网络安全、韩国、网络暴力、公共管理以及影响分析。

(二)研究问题

通过对过往文献的数据化分析,笔者发现过去的网络实名制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实名制的功能、潜在影响等方面,[2]或者关注网络实名制与社会秩序、[3]权力分布以及治理格局[4]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作为互联网的主体群体,网民对于网络实名制的态度显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相对较为匮乏。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剖析新媒体用户对 “前台实名制”的认知、态度以及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网络实名制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笔者意图通过本文解决下列问题:

1.关于 “前台实名制”,新媒体用户的情绪框架和态度如何?

2.造成新媒体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3.在此基础上,怎么做能使 “前台实名制”更好地运转。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媒体内容的系统分析,来获取对特定主题、现象或问题的深入理解。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选取

笔者选取微博作为新媒体平台的代表,随机在有关 “前台实名制”的微博帖子的评论区对新媒体用户评论进行采集。专业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23年9月,微博的去重月活跃用户达到4.85亿人,位于新媒体用户平台前列 (数据来源:QuestMobile研究院)。除此之外,微博作为全网首个爆料 “前台实名制”和第一批应用 “前台实名”规则的平台,引发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也是极高的,因此笔者选取微博平台进行数据采集。

笔者随机采集微博2023年10月13日 (“前台实名制”在网络上首次曝光的时间)之后的有关 “前台实名制”的相关创作内容下的用户评论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首次采集后获得500条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共获得数据382条。笔者清洗数据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①重复的数据,保留一条;②无效的数据,如单纯@某人的数据,去除;③无明显情感倾向的图片、表情包等,去除。

由于数据量不大,笔者将剩余的382条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并最终得到200条数据,以供研究。

(三)类目构建

框架理论 (Frame Theory)是传播学领域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组织、呈现和理解的。

用户的情绪表达即其评论中所呈现出的情绪倾向。在这方面,笔者参考刘丛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于微博情绪的分类,[5]笔者将用户的情绪倾向分为赞同、反对、质疑、忧虑、惊讶、无明显情绪反应六种类别。其中赞同属于正面的态度倾向,惊讶和无明显情绪反应属于中立的态度倾向,而反对、质疑和忧虑属于负面的态度倾向,并由此形成本文的态度框架 (详见表1)。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研究结果

1.对于 “前台实名制”,用户的情绪分布较为均衡,负面情绪相对较大

本文搜集包含200条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的情绪评价数据,以全面洞察用户对该制度的情感体验。研究结果显示,用户情绪相对均衡分布 (详见表3),未呈现出显著的情绪倾向 (详见图2)。负面情绪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共计84条,占比达42%;正面情绪评价为74条,占比37%。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普遍持有略微偏向负面的情感,表明存在较多持反对态度的个体。

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揭示出用户对 “前台实名制”的负面情绪主要表达了对该制度的疑虑和批评。[6]这可能源于用户对于实名制度可能侵犯隐私权的担忧,以及对其操作细节和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境下,对 “前台实名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2.“前台实名制”引发了新媒体用户对于信息泄露的危险和隐私权被侵犯的担忧

在对负面情绪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用户对于 “前台实名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这其中,用户最为频繁提及的原因是对 “隐私信息泄露”危险的担忧。代表性言论如:“可是这样也很危险啊,大V又不只是营销号,一些美妆或者颜值博主呢?暴露真实姓名和职业信息,给变态可乘之机吗?”

许多用户对 “前台实名制”可能加剧 “网络暴力”的担忧也成为导致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代表性言论如:“如果是真的,那之后我们这些作者就是被指名道姓的网暴呗,被人肉了谁来负责?要实名都全网实名,谁都别躲在后面搞事。”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 “前台实名制”从博主逐渐扩散到普通用户,从而影响网络社群中个体的 “网络隐私权”表示担忧。代表性言论如:“天真了。当初显示ip也说只有那些MCN自媒体,最后还不是全平台全员显示ip。只要开了这个口,全员黑暗森林是迟早的事。”

导致负面情绪原因的分布情况详见图3。

3.对 “前台实名制”持正面态度的用户多认为其有助于网络监督

在探究用户对该制度支持和赞同的动因时,笔者发现,这一态度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和集中性。众多新媒体用户之所以认可 “前台实名制”,主要在于他们深信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监督和管理网络秩序,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负起责任,有效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蔓延,从而提升整个互联网的可信度和可依赖性。代表性言论如:“实在太好了,这样乱造谣带节奏的营销号和那些水军都无所遁形!希望尽快实施,我们的网络环境实在是太差了。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二)研究结论

1.要明确 “前台实名制”的界限,保护好普通人的隐私

在明确 “前台实名制”的界限和普通人隐私保护方面,政府必须对实施这一制度的各群体和用户进行细致而精确的分类;制定翔实的实施标准,明确界定实名制度的适用范围。这不仅需要对实施者的身份和资格进行明确划分,也要规定其实施的具体条件和标准,以保证 “前台实名制”的操作具备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普通人在网络上的隐私权。

2.出台相关措施,对前台实名的创作者信息给予一定的保护

对于信息泄露和网络暴力的担忧是多数用户对 “前台实名制”呈现负面态度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的监管与审查体系,以保护前台实名创作者的信息,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行动的核心在于确保创作者的隐私权得到有效的维护,同时在实名制度执行的背景下,平衡信息透明度与个体权益之间的关系。为此,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以有效防范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同时为创作者提供必要的法律和技术支持。这一保护措施旨在推进实名制的同时,平衡社会管理的需求与个体隐私权的尊重,从而确保 “前台实名制”在实践中得以合理、有序地落地执行。

四、结束语

进入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发展为 “沉默的双螺旋”。在网络场域中,传统的单一优势意见不复存在,网民个体与集合而成的社群通过自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介逐渐汇聚意见、生成影响。这就形成了另一螺旋,与大众媒体的螺旋相互博弈和影响。

“前台实名制”的实行可被视为传统媒体自上而下螺旋的一部分,而新媒体用户的态度和反应则构成了另一螺旋。这两者的交汇点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中传统媒体所代表的权威性声音和新媒体用户的多元化意见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认真探讨。在这样的互动中,“前台实名制”与新媒体用户观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将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的重要议题。为了塑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前台实名制”有其施行的必然性,然而,要注意参考网民的意见和态度,从而使其更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 陈远,邹晶.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66-69.

[3] 吴绍山.网络实名制:自由与秩序的对垒[J].理论与改革, 2010(05):133-136.

[4] 曾凡斌.互联网的 “实名制”与虚拟社区的 “治理”[J].云南社会科学,2006(06):80-83.

[5] 刘丛,谢耘耕,万旋傲.微博情绪与微博传播力的关系研究:基于24起公共事件相关微博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22(09):92-106+128.

[6] 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 16(03):42-4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