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与阅读相结合推动社会学习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终生化。无论是传统阅读时代的以纸为载体的纸阅读,抑或是数字时代以 “屏”为媒的屏阅读,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从人的阅读实践需要出发、从现实存在的人本身出发,探讨人自身与屏阅读之间的辩证意蕴,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屏阅读对生命自身的塑造价值。
关键词:屏阅读;纸阅读;精神文明
实现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纸阅读是传统阅读时代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主要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屏阅读日益成为数字阅读时代实现精神富有的手段。
一、生命之广:破局域
阅读作为一项依赖于主体和媒介的实践活动,是通过线性排列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来激发各不相同的想象空间的活动,是通过想象机制将文本内容转换为意义的认知活动。传统阅读时代的纸质书籍是这一认知活动的载体,数字阅读时代的屏幕亦是阅读实践的载体,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信息。
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迎来纸阅读时代。自夏朝开始就有学校教育,但因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接触书籍,普通民众负担不起学习的成本。也正因如此,封建社会的民智尚未被开化,更难做到对自我的可能性意识的发掘。近代以来,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逐渐削弱,这时教育逐渐被贴上 “公立教育”“义务教育”的标签,民众可接触的书籍类型远远多于封建社会,民族民众的思想逐渐得以开化,在这个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如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时,《共产党宣言》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概念,脑海里对未来理想社会有了具体的实感,这是书籍的伟大之处。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无纸化阅读得以盛行。“互联网+”与阅读的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使人类的阅读生态版图从传统的文字、图片阅读转向了电子书籍、材料。就内容而言,屏阅读与实体书籍材料的信息内容并无差异,相比于过去人们去图书馆手动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在何处,现在只需通过一块 “屏”就能自动检索所需书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纸阅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够在移动的数字时空中进行阅读。这一块小小的 “屏”成为我们双脚的化身,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读万卷书,线上公益讲座、数字图书馆等屏阅读拉近了我们与知识的距离,实现24小时都能阅读的愿景;这一块小小的 “屏”为我们构建出新的阅读空间,使我们在家就能实践第一视角的阅读,在一/bCU08ZkRuOMNa2HbvEPzmCvo5iyJF1cFFyyPrYUljY=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信息内容的愿望。就阅读方式而言,人类阅读方式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媒介的更迭史;就信息传播而言,屏阅读的 “一屏万卷”更易于实现信息内容的传播;就阅读环境而言,纸阅读到屏阅读的环境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
阅读是人们对文字、图像、数据等符号进行解码的过程,是个人思想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是自我的可能性意识的发掘过程,更是自我塑造与加工的过程。而屏阅读所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随性的阅读时间、多样的阅读空间,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思想、不同认知的畅游中增强个体对自身、世界的探索,可以增强个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知,是数字化时代更好地满足人类阅读实践需要的工具。
二、生命之新:非单调
阅读不是纯粹的信息输入或输出的活动,而是在时空维度下身体、媒介、技术和文本等要素间构建起来的具身认知活动。纸阅读的物质技术相对简单且自然,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智识上的帮助,这种物质上的自然性、功能上的单一性和身体感知的亲切性使纸质书籍更易于形成记忆点,这时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倾向于视觉经验上的感知。[1]相比直接的视觉体验,屏阅读巧妙利用了身体感知系统,触发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资讯,使身体在环境中与媒介产生耦合关系,从而加深个体对外界的认知。
在全媒体时代,屏阅读是彰显生命自身的重要手段。有声书通过声音传达故事,短视频通过视频表达主旨,不同的形式使阅读成为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混合体验。就短视频而言,它通过画面传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在视觉上接收自己想阅读的内容;通过声音刺激读者大脑,使读者将声音的振动能力转化为脑波共鸣。在短视频中从不缺乏精致生活、豪车分享、宴会交流的片段,这类视频所呈现的生活往往是普通人难以到达的层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加之听觉的辅助理解,从而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各类名牌、豪车、出入场所等使生命自身的价值被赋予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普通大众对这类生活的向往,这是对生命自身需求的渴望。当然,短视频中也有侧重分享自身体验的视频,也许是视频的某一画面、某一句配音让大家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引起思想共鸣,从而记住了视频所表达的核心观点,使普通人与屏幕中成千上万的人有了思想上的共识,这是数字化时代生命本身所独有的彰显。
思想的传播不受形式的限制,生命自身的彰显也同样不受方式的限制。利用电子阅读器所堆积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数据,更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可视化,是非显性彰显生命自身的方式。[2]只要利用了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其后台的数据库都能显示读者花费在书籍上的时间、读者的读书时间段,以及读者的虚拟书架和书籍点评等信息。通过阅读时间段可以了解个体的空余休闲时间段或者是学习时间段,这些时间数据都是读者生命自身的自由度的反映。无论是工作生活所需知识储备,还是个人兴趣想了解的信息,不同种类的书籍都是自我的具体化本身,都是读者的精神世界的显现。读书心得、书籍点评则反映了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阅读留下的痕迹,更是生命自身的内在意识的展现。读者的数字阅读痕迹是个体精神发育的标记,是个体阅读史的见证,更是个体精神财富可见性的彰显,这是数字时代彰显自身的独有方式。
媒介延伸了可见性,使过去一些不易察觉的、模糊不清的内在意识逐渐变得清晰、明朗。短视频、电子书、网页、数字图书馆等多样的阅读形式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内在世界。相比纸阅读来说,受智能技术所支持的屏阅读给人类带来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多种方式的信息表达加速了生命的代谢,实现了生命自身的重组。
三、生命之切:非连续
人们的阅读行为与社会发展呈现正相关性。如今,我们逐渐 “被进入”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作、生活都日复一日地被催促着完成,到点上班、吃饭、回家等这一系列的 “时间点”无不催促着人们完成今天的任务量。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和自身阅读需求的变化,小屏的便捷阅读也就成了生命的常态,逐渐构成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
交互性的屏阅读是技术的产物,增强了我们对自身的探索。在传统阅读时代,“屏”只是充当阅读的补充媒介,这时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纸阅读到屏阅读的发展打破了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边界,是读者从单向度受惠向互惠阅读转变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交流成为现实的过程,是作者从输出的创作到收获灵感的共创的过程。屏阅读所提供的交流功能是读者实时反映个人阅读心得的地方,更是与作者跨时空直接交流的区域,打破了纸阅读时代只能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思想的局限性,满足了读者与有共识的陌生人相互讨论的需求,符合人们的阅读实践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再是单纯的内容消费者和使用者,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在交流中碰撞出新观点,成为 “二次创作者”。交互性的屏阅读,既可以记录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观看同一片段时的不同的感受,也会激发读者与作者从不同的方向去理解,这为数字化时代人们保持生命热度提供了途径。
碎片化的屏阅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使我们增添了对生命的热切。在工作中,为跟上行业发展,我们需要及时了解行业信息、紧跟潮流;在生活中,为了与家人孩子相处融洽,我们需要了解各类育儿知识、夫妻相处之道;在社会上,为做好一个合格公民,我们需要关心国家大事、政策方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信息的获取必然导致我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而屏阅读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获取突发性信息的需求,实现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行为,增加我们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了解,从而满足我们对多样化信息的渴望。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完整地感知一个事物,它永远也不会在感知中全面地展现出它所拥有的以及感官事物性地构成它自身的那些特征”。就如我们在学习 “川剧变脸”相关的知识时,每个人都是靠自我想象,对纸质书籍中的描写进行场景还原,而这个想象是基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而进行,因此,每个人头脑里有不同的画面。当我们看到短视频解说版的 “川剧变脸”时,主人公的声音、服装和动作等都变得清晰,细微的表情、观看时的心境和画面的冲击都成为读者对传统文化的 “记忆点”。这时屏阅读使读者对书内描述的场景更加具体化,加深读者对 “川剧变脸”的直接理解,对纸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想象进行了弥补。
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有叠加式的或瞬间式的灵感,某个片刻的思想体会也是生命自身的一种诠释。碎片化的屏阅读是人们意识当下化的体现,是依赖自己的思路把多个碎片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的cVT66Ucg+Qli2D/P8tGA1b0q7lq5qs8GFzk+cWrYWD0=过程。这一信息的碎片化和非连贯性的阅读,使知识之间的剧烈震荡对大脑产生冲击。
四、生命之主:去中心
如今,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与网民规模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数字阅读的受众群体变得愈发广泛。屏阅读成为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我意识的把控和对生命自主性的把握大大加深。
屏阅读的发展,使信息逐渐失去了中心控制的垄断性。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都是在被动地接收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所发布的具有普适性的信息。而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不仅能接收信息内容本身,还能接收多边多角度的衍生内容。这时的信息逐渐由中心区域结构转化为中心—边缘结构,信息不再只是由权威人士所掌握,普通群众也有了接触更多信息的方式。如屏阅读在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化。过去的师生关系有明显的边界,老师是传授知识的授课者,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者,这时双方关系的主导者是老师。随着慕课、学习网站的不断涌现,屏阅读、屏学习以移动式、感官式、分享式的优点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电子书、在线课程和各种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这一块小 “屏”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进行选择的学习需求。除此以外,数字图书馆、云参观等不同的屏阅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地学生自由阅读的需求,增加了不同地区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辅助。
屏阅读的发展,不断提升民众对生命的自主性驾驭。在看报纸、听广播的传统阅读时代,人们把专家提出的建议当作圣旨一样执行。而数字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专家的一些倡议甚至被认为是 “奇葩言论”,常常遭到网民的群嘲,类似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层出不穷。这是因为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使民众的认知不断提升,促使人们在多元文化需求下按照自我需求去接触信息、处理信息。当个体在生活中的压力需要疏解和宽慰时,屏阅读的沉浸式恰好就提供了释放压力和愉悦身心的窗口。此外,大数据提供的个人信息偏好定制也极大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大数据和阅读的互相结合可以自动给读者推荐相关文章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功能帮助读者整合庞大的数据信息,从而精确地筛选出读者偏好的信息,极大满足了读者想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是主观能动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被其他人的观点所折服,或随机阐释自身的观点,但这都是读者逐渐成为个人偏好的主人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的去中心化,既反映了社会的数字化发展,也是人们掌控自身实践活动的反射,是个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见证。[3]
五、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和成本,数字阅读成为趋势、数字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舍弃传统的纸质阅读。可以说,没有图书的创作与传播,屏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纸阅读和屏阅读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体,屏阅读是纸阅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视角看纸阅读与屏阅读的差异[J].编辑之友,2020(04):20-27.
[2] 李林容,张靖雯.可见性视角下的数字阅读痕迹:多重转向与实践逻辑[J].编辑之友,2023(05):33-38.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