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广灵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小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融唱、做、念、舞于一体,在表演过程中由演唱者操作木偶人进行表演,2017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民俗学视角对山西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承展开深入研究,梳理其过往的传承内容与方式,揭示其生存现状,对其传承路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木偶戏;民间小戏;传承
一、山西广灵木偶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木偶戏的文化环境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方向,壶流河由西向东流贯全境。壶流河滋养着一代代广灵儿女的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广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山西省最早的文化发祥地。这种多种文化交流的环境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也服务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如广灵剪纸、广灵大号、广灵秧歌以及广灵皮影戏等。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艺术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木偶戏的历史沿革
据广灵县志记载,广灵木偶戏属于仗头木偶戏,于清朝初年传进广灵县蕉山乡八角地村。因过去班社从业艺人多居于广灵八角地村,故称八角地木偶戏。[1]最初的雏形木偶像为古人照明用的 “麻油灯”,因而称之为 “灯树子”。木偶戏形成于清朝顺治年间,在清朝后期达到了鼎盛。[2]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常出现在广灵及周边地区的婚庆、庙会、社火等民俗活动中。据广灵县志记载,第五代传承人焦珍明和第六代传承人焦兴远曾经组成了一个以其二人为主的小型剧团,同时也召集了许多木偶戏的爱好者进行木偶人的制作以及木偶戏的演出。在民国时期广灵木偶戏逐渐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但第七代传承人焦如意仍然坚守着对广灵木偶戏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广灵当地的木偶戏又获得了新生,在第八代传承人的带领下,木偶戏团队代表广灵县参加雁北地区小剧种会演,收获了许多奖项。1971年,晋剧团的老艺人李永珍受广灵县文化局的委派,对广灵木偶戏的表演进行辅助和指导。后来,第九代传承人邱贵德对广灵八角地木偶戏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也新编排了许多现代戏,如 《沙家浜》 《红灯记》等。201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一古老民间小戏的保护和传承,广灵县文化局成立了 “广灵县木偶皮影戏剧艺术协会”,这无疑为广灵木偶戏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协会先后编排演出了许多传统节目和现代节目,共计30多个,同时,协会也承担着乡村公益性演出和农村送戏下乡等任务。2014年,广灵八角地木偶戏被评为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其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山西广灵木偶戏的传承与变迁
(一)广灵木偶戏的传承人
以木偶戏表演为主要职业的第九代传承人邱贵德出生于广灵县沙河村,年轻时参加广灵县晋剧团,从事专业的戏剧艺术方面的工作。因其自幼喜欢木偶艺术并且对木偶戏的表演十分感兴趣,后来师从广灵八角地木偶戏老艺人焦存发,深入学习关于木偶戏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他以晋剧表演艺术为基点,推动和促进了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从未间断,在广灵及其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对广灵县八角地木偶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多年以来累计培训艺术人才3 680人,进入社会文化市场再就业的人才350余人,为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传承内容—制作、演唱与剧目
1.木偶人的制作
木偶人是进行木偶戏表演的关键部分,制作优良的木偶人经久耐用、外观精致,而且表演时活灵活现。表演所用的木偶人的制作不仅包括木偶人肢体的制作,还包括木偶人的头戴与衣服的制作。
木偶人的头部是用纸浆、石膏、泥子粉等原料制作而成的,身架的制作主要是用木头、铁架和海绵等材料。木偶人的服饰方面,以配合木偶人剧中角色为主,布料一般使用绸布,使用这种布料是因为这种布料具有三大优点:售价较低、颜色鲜亮、布料较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木偶人的重量,方便木偶戏艺人的演出。
2.木偶戏的演唱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演唱主要涉及艺人对于木偶人的操作、唱词唱腔以及演出场地等部分。在操作方面,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故在演唱过程中,艺人用三根木棍支起木偶人,一根主架固定木偶人的身体,旁边两根细木棒操纵木偶人的胳膊,使木偶人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演唱艺人的唱词方面,因旧时表演艺人受教育程度有限,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多,故木偶戏在唱词方面的传授多以师傅的口头传授为主,相关的书籍较少。在唱腔方面,因过去从事木偶戏表演的民间艺人多居住于广灵县八角地村,外来学员较少,故其唱腔多以广灵当地方言土语为主。
在演出场地方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就已具备戏剧形式,但它与现在的表演形式不同,其不在戏台上演唱,而是临时搭台子进行表演。在木偶艺术后来的发展中,舞台空间的运用逐渐突破了框式舞台的束缚,并利用现代的科学观念和手段来渲染特定环境和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崭新的艺术享受。[3]如今,在演出场地方面,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临时搭建的戏台,在演出之后拆除带走;第二种是在送戏下乡的时候,利用当地农村保留下来的古戏台,在古戏台上进行演唱;第三种是表演的时候没有舞台,在平地上进行表演。据传承人讲,大多时候表演都是在舞台上进行的,但有时受表演时间、表演场地限制等因素也会在平地上表演。
3.木偶戏的相关剧目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剧目主要包括由传统晋剧改编而来的剧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歌剧、二人台以及现代戏等。在调查期间笔者了解到,第九代传承人已经整理了许多木偶戏演出的剧目,但因各种因素并未编排成书,且只面向内部人员,并没有对外公布。
笔者通过对广灵木偶戏剧目的分析,以内容为依据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人生仪礼的剧目。据传承人讲述,广灵木偶戏的演出主要是在婚姻仪礼中,在其他的人生仪礼当中演出较少,故流传下来的关于人生仪礼的剧目大部分是配合婚姻仪礼的剧目,如 《五哥放羊》 《夫妻双双把家还》 《五月散花》等。二是关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剧目。此类剧目反映当地民众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劳动等,如 《剪纸情》 《绿色名县我的家园》 《新人新事新广灵》等剧目都反映了广灵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三是一些近代产生的新型剧目,如 《绿色名县我的家园》、现代秧歌剧 《剪纸情》与晋剧 《姐妹易嫁》等。
(三)传承方式—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体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传承、神授传承和社会传承。根据笔者对于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实地调查,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承主要是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
1.家族传承
从传承谱系来看,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在过去几百年的传承中以家族传承为主。如从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第一代传承人焦老新到第八代传承人焦存发,其籍贯都是广灵县蕉山乡八角地村,并且都是 “焦”姓。
2.社会传承
“所谓社会传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艺人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无师自通而习得的。”[4]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承是以家族传承为主,但是社会传承师傅带徒弟也是其传承方式之一。据第九代传承人讲述,其在小时候就很喜欢木偶戏和皮影戏,所以在年轻的时候拜师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第八代传承人焦存发,随师傅学习木偶戏的相关演唱技艺。
三、传承价值、现状以及其传承路径
(一)广灵木偶戏的传承价值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作为一种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小戏,代代相传,且一直存活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1.历史价值
依据 《广灵县志》记载,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历史悠久,产生于清朝顺治年间,兴盛于光绪年间。在漫长的传承与扩布中,广灵木偶戏既延续着一些相对固定的演唱技艺和剧目,也传递着前人所在时期的历史事件、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因此,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民间文学、舞蹈、美术和民间器乐于一体。部分京剧、晋剧中的经典剧目被借鉴应用到民间小戏中,这种借鉴不是照其原貌全照搬,而是吸收其长处并且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整理。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剧目也有根据京剧、晋剧和北路梆子中的剧目改编而来的,如其演唱剧目 《见皇姑》 《金水桥》 《打金枝》 《芦花》等。
3.实用价值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作为传统民间小戏之一,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休闲娱乐功能。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在,其依然受到广大乡村民众的喜爱。山西境内戏曲分布较为密集,民众普遍有看戏的习惯。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配合传统年节的社火表演或者配合婚姻礼仪的习俗活动中,它一直都发挥着实用与精神功能。
(二)广灵木偶戏的传承现状和相关建议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承问题也引起了政府和相关学者的思考。据笔者调查,广灵木偶戏的传承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承人老龄化、受众的减少和缺少社会的关注等。
1.传承人老龄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传承人老龄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产生时期较早且流传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小戏,面临专职传承人较少、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等问题。对于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解决其后继传承者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将其技艺和相关的剧目进行记录,编排整理成书,便于其流传和保存。
2.受众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随之改变的是民众的娱乐方式。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在空闲时间以听戏看戏为休闲娱乐的方式,故木偶戏的受众逐渐减少。对于受众减少的问题,传承人可从表演剧目、造型等方面入手,编排新型剧目,更新木偶人造型,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
3.政府支持不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学术界以及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很难进行下去。虽然广灵县文化馆对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的传统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收集、整理和建档,并且为从艺人员建立了完整的档案。但从整体上来看,广灵县政府的相关工作还是存在着缺陷,如未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缺少资金支持等。
(三)广灵木偶戏的传承路径
1.演唱剧目的创新
木偶戏的表演要吸引观众的目光,除了演唱人员的演唱技艺、木偶人精致的造型之外,重要的不外乎是所演唱的剧目。晦涩难懂的剧目显然不能吸引观众目光,但如果所演唱剧目贴近民众生活、紧随时代潮流、反映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并且通俗易懂,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2.与社交媒体结合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自然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当代社交媒体也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力量无法替代的作用。故可以采取将木偶戏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高效结合的方式,将木偶戏的表演录制下来,通过社交媒体将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观看到这种表演。这种传播方式比起传统的宣传方式来说更为生动、便捷、高效,并且传播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泛。
3.传统文化进校园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广灵县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如广灵县第二小学就开展过 “非遗木偶进校园”的活动,此次活动使学生在教室里接触到了木偶人,感受到非遗的艺术魅力,从而唤起学生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束语
山西广灵木偶戏作为一种流传于山西地区的民间小戏,是集口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其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了广灵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喜爱,因此才能代代传承,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关注,广灵木偶戏面临传承断代、受众减少等生存危机,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展开深入研究,为其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兴利.“非遗”视角下的广灵八角地木偶戏保护与传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3):126-131.
[2] 李志平,邱政卿.广灵八角地木偶戏略论[J].戏友,2020, 12(06):25.
[3] 卫才华,陈宛妮.新时期山西孝义木偶戏传承及其碗碗腔元素[J].中北大学学报,2020(02):8-17.
[4]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