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灯为媒:西安城市夜景的传播实践

2024-08-03 00:00:00权子昂李晓璐王聪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作为媒介的城市”将城市中的媒介空间和城市空间叠加考察,关注媒介实践与城市实践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西安市景区的夜景呈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夜景灯光如何促进媒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讨论灯光在城市传播中的角色和意义建构功能。研究认为,作为媒介的灯不仅起到物理上的照明作用,更具备在夜晚构建意义空间的功能,实现塑造并展现西安恢宏的盛唐气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用。

关键词:西安;城市传播;灯;夜景;媒介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研究也逐渐增多和深入。若将城市视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或种种传播活动发生的背景,那么城市就不只是人类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包容人类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意义场所。研究发现,城市灯光作为一种常见但特殊的传播媒介,在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尤为显著。[1]

一、作为媒介的城市

城市研究要回答的首个问题就是 “什么是城市”。我国学者孙玮认为,城市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实体的城市,由街道、建筑、环境、城市肌理等构成;另一个是再现、想象的城市,由文字、声音、影像、流行文化、集体记忆等支撑,即大众媒介建构的城市虚拟空间。从传播角度研究城市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城市化、移民潮的背景下,芝加哥学派将城市视为具有高度流动性、异质性的社会组织,并赋予了传播整合社会、重构社会关系的功能。[2]胡翼青等总结,芝加哥学派对城市传播研究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之一,就在于拓宽了对城市的理解:城市不仅是一种地理现象,还具有文化与社会心理面向。

在城市传播研究中,大致有三种脉络:“城市中的传播”“传播中的城市”和 “作为媒介的城市”。对于前两种研究范式,胡翼青等总结为要么是 “城市塑造传播”,要么是 “传播反映城市”,始终跳不出现代性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直到 “媒介研究”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桎梏。于是,城市不再是一个被动、无生命、容纳各种物质要素的容器,而是具有强大社会创造力、能够对其中各要素产生作用的 “媒介物”。这就是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脉络—“作为媒介的城市”。它将媒介空间与城市空间叠加起来考察,关注媒介实践与城市实践的融合。这种研究路径强调城市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社会存在,是意义载体和文化空间。目前,该视角下较少涉及城市夜景中的灯光研究。本文以西安的钟鼓楼、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和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为观察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从其夜景实践思考灯光在城市形象表达和意义空间建构中的作用,尤其关注夜景灯光如何促进媒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和交融,丰富 “作为媒介的城市”的既有研究。

在西安目前的5家5A级景区中,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和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夜间部分开放,且核心景点夜景照明设施完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是综合性旅游景区,汇聚了 “六园一城一塔”。除大慈恩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和寒窑遗址公园分别于17:30、22:00和21:00闭园外,其余均全天24小时开放。其中,大唐不夜城获得2023陕西年度十大IP文旅特别奖,为202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西安分会场;大唐芙蓉园获得2023陕西年度十大新锐IP奖,在2023年5月的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被选为欢迎宴会举办地。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中西安城墙景区为夜间仍开放,在2024年城墙灯会期间,18:00至22:00均为亮灯时间。[3]始建于1380年的鼓楼和1384年的钟楼位于西安旧城中心,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夜景灯光烘托下的钟鼓楼也是游客的热门 “打卡”地。

二、从城市景区夜景反观灯的媒介性

在认同灯可以视作媒介的基础上,就需要探讨灯有怎样的媒介性。孙玮指出,“媒介性”作为一个概念,源自米歇尔、汉森等典型代表。媒介性是关于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抽象概念,在此视角下,可以认识不同媒介的独特性。[4]研究认为,景区夜景灯作为媒介,其主要在延伸白昼、信息传递和人景互动等三个方面体现了它的媒介性。

(一)实现白昼延伸的灯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认为媒介有机体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感官功能。城市中的灯光作为媒介,不但延伸了人的视觉感知能力,也让城市景观在夜幕降临之后不再隐入长夜。通过夜景照明,延长了建筑等为人眼可见的时间。研究认为,作为媒介的灯不仅是人类视觉能力的延伸,也使城市景观的可见性在夜晚实现延伸。绵延13.74千米的西安城墙被称为西安 “无字史书”。然而在夜晚来临时,它便和天际线一起隐入夜幕,对20年前的游客来说无疑是白天限定的景区。直到2004年古城复兴计划实施,“城墙亮化”全线完成。加装LED灯带后的城墙,闸楼、女墙等清晰可见,不仅将城墙的可观赏时间延长至夜晚,也成了西安夜景中不可或缺的名片。

(二)实现信息传递的灯

城市夜景中的灯不仅提供照明功能,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信息传达。城市中灯光的分布、颜色和明暗反映着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在人们的视觉实践中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以西安游览功能为主的场所为例,灯光设计以主要游览路径为载体,并以游客的观赏视角作为考虑要素,使用彩光照明,以展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在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采用暖色为主的彩灯,以营造辉煌的盛唐气象,为游客从视觉上传递了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辉煌大气的印象。由此可见,城市的夜景灯光实践通过光的语言传递了城市的特色,建构了游客对城市形象的认识。研究发现,景区夜景的灯光设计还实现了视觉体验和线路引导的统一。[5]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的灯光不仅提升了该区域的视觉美感,还隐形且巧妙地实现了引导景区观赏线路的功能:沿着灯光的布局,游客的游览路径被无形地规定了。在夜晚,灯火通明的大唐不夜城往往人流如织,而相对来说较暗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则人迹罕至。

(三)实现人景互动的灯

观察发现,灯作为媒介,还可以实现人与景观的互动和交融。在大唐不夜城,通过将LED重力感应灯与音效结合起来的设计,呈现不同色彩的 “钢琴键”形状,当游客踩踏时就会反馈音乐节奏和光影效果。龙年春节,西安城墙灯会通过在 “二十四节气”灯组中加入香氛和仿真皮毛,模拟春、夏、秋、冬四季的味道以及典型声音,使游客调动多重感官观赏灯会,为参与者带来独特的感受与更为深刻的体验。[6]城墙灯会还在灯具中搭载了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推出 “AI对诗”等丰富的互动形式,与游客进行多维度交互体验,使游客实现了被动观赏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转变。

与城墙灯带利用灯光塑造天际线的观赏性设计不同,在采用夜景照明的实景空间中,游客的身份不只实现了向主动参与者的转变,同时也无意中达成了自身与景区的交融,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在夜晚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身着唐装汉服的游客来往穿梭在园林街区中。在观赏夜景、与景观互动的同时,游客身体在场本身便也参与了夜间 “盛世大唐”意象的建构,在互动过程中,就实现了人与景的互融共通。

三、灯光实现物理空间向意义空间的转换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万家灯火暖春风的烛光,还是现代城市中的夜景霓虹,灯总能将人类的情感从物理空间引入意义的世界,实现建构虚拟精神空间的功能。在佛教中,燃灯是一种以光影营造沉浸式体验的信仰民俗。[7]燃灯节通过仪式化行为,在特定时空借助灯烛的设置和流动,营造非世俗意象,一盏盏明灯便成了佛性遍在的象征、生死明灭的喻示以及国泰民安的祈祝。这样的灯光实践使参与者获得身体沉浸体验的同时也置身于精神清净的意义世界之中。

利用灯光设计打造城市夜景文化空间的举措被各个城市所运用,不仅丰富了城市夜色,也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在夜晚的再建构手段。重庆洪崖洞、长沙橘子洲、南京秦淮河……网红城市的出圈夜景数不胜数。灯光照明设计大多依附建筑物,灯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已存在的城市色彩在夜间进行视觉修正。白天的城市在阳光照耀下,建筑材质、色彩状况都一览无余,而夜间的灯光可以赋予城市另一种视觉效果。如果灯光的设计手法及色彩运用得当,甚至可以改善日光下无法回避的不足之处。

色彩心理学认为,色彩可以影响人的视觉感知,暖色常使人感到温暖热情,而冷色则总给人通透、凉爽之感。作为连接城市实体空间和意义空间的中介,灯光与城市文化相辅相成,可体现出一座城市独有的魅力。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就浓缩了辉煌的盛唐气象。入夜后,以暖色为主的彩灯大放异彩,点缀在隋唐风格的宫廷建筑上。被一层影影绰绰的橙黄色暖光所笼罩的唐式建筑,轮廓比白天更为清晰,并因暖黄色灯光加持,给人以热情辉煌的视觉感受。在灯光营造的氛围中进入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游客可观看水舞灯光秀、雁塔题名、贞观之治等文化演出。灯光协同仿古建筑和文化演出共同营造出的文化空间为游客打造了 “梦回大唐”的意义体验。在色调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尔滨 “冰雪大世界”。[8]在夜间灯光的运用上,冰雪大世界总体上采用冷色调的蓝紫色互相搭配,使冰雕呈现出通透、凉爽的观感,为观赏者营造置身于寒冷冰雪世界的游览体验。归根结底,灯光的意义建构服务于特定城市的文化形象,选取不同颜色、材质的灯光,既给游客以不同的视觉刺激,也影响着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表达与传递。

西安的城市夜景照明总体上采用暖色为主,常用不同明度的红色、明黄色、橙色相互搭配,给人以盛唐繁华、经济强盛、文化繁荣的视觉体验。这是因为西安的城市夜景照明在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基础上,通过灯光体现了西安古今文化并融的独特风貌,突出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使夜景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结合,即以文化意义为内核,用灯光复现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对比观察研究对象在白天日光、夜景灯光下的色彩特点,本文发现日间的西安城市古建筑色彩多以砖瓦等材质的灰色、黑色、土黄色居多,给人以沉稳肃穆、庄严大气的古都形象。入夜后,通过灯光照明色彩实现了对建筑的大面积 “改色”。通过安装灯带、投影、内置LED灯管等技术手段,将大面积的灰、黑、土黄色等冷色一律改为橙黄、明黄、红色等暖色,使白天、夜晚的西安城市景观呈现出在色彩上的两种面向。这便有了 “白天是西安,入夜就成了繁华长安城”的说法。灯光的一灭一亮,实现了物理空间到意义空间的转换。

综上所述,夜景中的西安景区不再是相互区隔的物理空间,建筑、街区间整体统一的灯光设计让游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见一番繁荣兴盛的景象,整体建构出长安城辉煌荣华的文化气象。在城市形象构建的过程中,从身体在场的物理空间到意义在场的文化空间,灯光总是连通二者的媒介。

四、结束语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西安城市夜景的灯光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灯光传播体系。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建构了城市的意义空间,传播了西安的城市形象。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全媒体前景下,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将不断成熟,城市的物理实体空间将进一步和媒介建构的城市虚拟空间实现交融。而城市夜景灯光作为连接二者间的桥梁,因其独特的媒介性,将在城市传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网红城市寻求 “长红”之道的过程中,以灯为媒的发展视角或许也将为城市传播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孙玮.从再现到体验:移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J].探索与争鸣,2017(09):38-41.

[2] 胡翼青,张婧妍.作为媒介的城市:城市传播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基于物质性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153.

[3] 俞刚.西安曲江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N].西安日报,2011-1-17(02).

[4] 张锦秋.晨钟暮鼓 声闻于天:西安钟鼓楼广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6(11):36.

[5] 孙玮.城市的媒介性:兼论数字时代的媒介观[J].南京社会科学,2022(07):104.

[6] [美]米歇尔,[美]汉森.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M].肖腊梅,胡晓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

[7] 邓启耀.燃灯意象:仪式化民俗与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J].民俗研究,2023(04):135-144.

[8] 胡华.建筑夜景观美学要素分析及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