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当前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文化传播;有效性策略;挑战;构建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明确提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也为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在此基础上,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有效性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一、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与弘扬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传播至世界各地。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速度,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各种文化形式,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外,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古建筑等,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大量青年人的关注和热爱,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媒体环境为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新媒体平台,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迅速传播,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显著提升。[2]我国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和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新媒体可以帮助我国的文化产业拓展市场,促进文化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新媒体还可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动与互鉴。新媒体环境为我国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资源,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形式。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文化兴趣和审美能力;新媒体还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新媒体环境为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
(四)增进文化多样性
新媒体为各种文化形式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使不同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和碰撞,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3]新媒体使文化的创造和表达更加民主化,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新媒体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融合,使各种文化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体环境对于增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多元化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虽然仍在发挥作用,但网络社交平台、移动应用程序和博客等新兴媒介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还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兴起,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文化能够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
(二)速度实时化
实时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特征,文化传播也在此影响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旦有重大事件或热点话题发生,相关信息能在几秒钟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至全球各个角落。实时性不仅让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快速交流和碰撞。实时传播的文化现象,如网络流行语、短视频潮流等,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三)传播内容个性化
在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行为和偏好,向其推送量身定制的信息。个性化的内容传播,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满意度和参与度,文化传播领域也因此得以实现精准定位,将特定的文化产品或信息传递给可能的受众。个性化传播不仅限于内容本身,还包括传播时间的选择、传播方式的调整等,促使文化传播更为精细化和高效化。
(四)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变成了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用户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参与到文化传播过程中,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评论、分享、点赞等功能,让每个用户都能对文化内容发表意见形成互动,这种增强的互动性,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对文化的认同感,还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过载导致文化传播质量参差不齐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庞大的信息量带来了文化传播质量的参差不齐。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往往只能捕捉到那些最具吸引力或是最具争议性的内容,而深层次、有内涵的文化传播内容则容易被淹没,不仅使公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变得碎片化,也导致文化传播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文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日益严重。[4]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平台的便捷,内容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传播范围也大大扩大,然而也带来了内容同质化问题,大量的传播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会倾向于生产具有刺激性、话题性的内容,导致文化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使受众在大量的内容中难以找到真正满足自己需求的文化产品。
(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效果受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较为传统,与新媒体的现代感、科技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往往是快速、碎片化的,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是深厚、系统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缺乏深度交流与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虽然变得更加便捷,但深度交流与互动缺失。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往往是单向的,受众往往是被动接收信息,这导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的缺失;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频繁,这使受众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文化传播内容的表面理解,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就使文化传播的过程变得单一和扁平,缺乏深度和丰富性。
四、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有效性策略的构建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必须依赖数据分析与研究,以科学的方式了解受众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受众的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构建用户画像成为关键,用户画像是一种对目标受众的详细描述,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构建用户画像,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受众,为文化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5]以西藏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为例,可以借助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解受众对西藏的兴趣点和认知误区,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发现国外受众对西藏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以及自然风光感兴趣,可以针对这些特点,精准定位传播内容,加大对西藏神秘文化、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的宣传力度,同时借助用户画像,可以了解国外受众的年龄、地域、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传播策略。
(二)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要结合新媒体的特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从中挖掘出符合现代受众需求的文化元素,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要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的文化内容。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为例,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西藏独特的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体验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受众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魅力。同时,还可以结合用户需求,为受众提供定制化的文化内容,如针对对西藏宗教文化感兴趣的受众,可以推出一系列介绍西藏佛教历史、教义和习俗的专题内容;针对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受众,可以推出一系列展示西藏壮丽风光的摄影作品和旅行攻略,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和喜爱西藏文化。
(三)提高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至关重要,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激发用户参与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线上互动活动可以包括网络研讨会、直播问答、在线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受众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线下互动活动则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体验活动等,让受众亲身体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西藏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为例,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在线上举办 “西藏文化周”活动,通过直播形式展示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线下则可以组织西藏文化艺术展览、藏族音乐演出等活动,让国内外受众亲身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参与到西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来。
(四)强化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平台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强化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平台建设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需要打造多元化的新媒体文化传播矩阵,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多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传播格局。同时,还需要拓展国际文化传播渠道,通过与外国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文化,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新媒体文化传播矩阵,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以西藏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为例,可以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西藏文化的话题标签,邀请外国网友参与讨论,分享西藏文化的美好瞬间;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可以邀请知名藏族网红担任文化传播使者,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示西藏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还可以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上开设文化课程,让全球范围内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西藏文化。
(五)加大资金投入与基金支持
资金投入可以用于提升传播技术、打造优质内容、扩大传播渠道等方面,为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以西藏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为例,可以利用资金投入,提升传播技术,引进先进的短视频制作设备,提高内容的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基金支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文化传播团队,打造优质的内容,提升西藏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与基金支持,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应当把握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新趋势,积极探索有效性策略,让优秀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晴.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01):3-5.
[2] 殷敬淇,张特,陈琳琳.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避暑山庄文化形象传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01):36-40+72.
[3] 吕晗.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影像传播研究:以昆曲文化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1):3-4.
[4] 王伟.新媒体语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21(05):3-6.
[5] 黄磊.新媒体时代下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2020(11):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