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精神认同,它是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先进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发挥国民教育基础性和建设性作用,有效借鉴科技手段和传播载体,这三方面的有效结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根”和 “源”。当今,文化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深入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强国离不开文化的自信与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文化自信是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有更强的信仰,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哲理,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待自身文化的一种精神认同,它是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我们所说的 “文化自信”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所创建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规律和路径,就是要牢固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信心,吸收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依靠自身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三种文化结合在一起,构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观全世界各个民族,哪一个民族都无法抛弃自己本民族的 “根”,哪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其固有的历史底蕴,否则将会丧失文化根基,进而失去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明成就硕果累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唯一未被中断或改变本质的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依然绵延不断,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优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且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这些文化瑰宝凸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其中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从未间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先进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它们在古老的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但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或取代,对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新时代中国的种种实践仍体现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继承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体现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只有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积极实践时,才能获得持续振兴和发展的动力。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精神追求和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提供补给。从文化自信的视角重新审视儒家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服务于当代社会需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我国5 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珍贵遗产,对我们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深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文化,挖掘其中突出的文化思想,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由于没有抛弃传统,精神血脉未断,“根”与 “魂”才得以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基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文化自信最牢固的思想基石。
(二)文化自信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儒家、道家、法家诸子百家的深邃思想以及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等,仍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文化瑰宝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文化自信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今社会风气的塑造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精神文化也让我们在开辟未来的道路上,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一代中华儿女都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的责任和使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相结合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对于中国来说,历尽沧桑仍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积淀与传承。这些文化不但为当时的时代增添了智慧的光芒,也为现在的中国指引了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源。因此,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结合,重视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和技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推动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协调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其话语权、主动权和领导权。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发展,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背景联系起来,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可以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能保持其独特性,又能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要紧密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生根发芽,并赋予它新的时代特征。我们还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思考未来发展。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去芜取精,精益求精,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挥国民教育基础性和建设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到基础教育中,基础性教育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下去,还可以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从而使千年智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文化的对外传播阶段,应更加重视国际教育和对外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积极主动地构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交流相结合,使之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培育既精通汉语文化,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国际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的共同繁荣。
此外,要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的 “灌输”与 “渗透”。通过带领他们走进悠久历史的文化古迹,领略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传统文化精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不仅使其内化于心,更使其外化于行,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以此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海外文化的交流,如开办孔子学院等,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传播的路径。要更加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效借鉴科技手段和传播载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要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离不开科技手段等媒介。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开发、运用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构建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力量。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海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手段创新,充实内容,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当中的竞争力,推动文化自信的培养。第三,要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在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创新和探索,使其在传播和传承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得到更大的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性构建起了我们前行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其核心内涵。我们应当正视并珍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饱含东方智慧的视角发挥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魅力,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共同书写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6.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