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分析

2024-08-03 00:00:00赵一嘉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早在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就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覆盖地区最多的汉语测试,PSC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考生能否规范使用普通话;二是考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熟练程度。本文根据长春地区实际情况,对PSC所出现的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共四种题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不同题型的出题依据、内容以及考查重点,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长春;PSC;题型分析;朗读短文;命题说话

PSC是科研规划的重点项目,对其题型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确不同题型的具体规律,进而提升考生的PSC成绩。长春作为最早具有组织开展PSC资格的地区,对该市PSC题型展开科学合理分析,可丰富基础语言库资源。研究发现,长春在语言资源库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语言测试的题型相对比较基础,很多语言库主要是面向基础信息,未能建立起完善且标准的语言库体系。研究现有题型,可以为日后优化PSC的题目奠定基础。

一、研究意义

PSC是评估个人普通话能力的测试,考查内容包括考生对音节和声调的掌握情况,如能否正确区分声调、韵母及声母,能否准确调节语音等;考生对词汇、语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词义辨析、词语搭配等方面;考生在语音语调运用上的准确性与适应性,如声调的运用、语义重音的把握以及语音语调的连贯性;考生对语篇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包括对长篇语篇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对简短对话的适应性应答能力。

长春地区的PSC旨在全面评估考生在普通话方面的能力水平,促进普通话教学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测试内容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阅读测试,例如,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或普通话文章,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理解能力和语法理解能力;第二类是口语测试,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题目或话题,自主思考并进行口头表达。测试包括命题说话、对话、演讲等形式,旨在考查测试者的表达能力、语言流畅度、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PSC根据考生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测试级别,通常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语言要求和能力水平。测试结果既可以通过分数形式呈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标准给出相应的等级评价,例如,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不入级等。评分、评级的目的是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为日后的学习或教学提供参考。

PSC在教育领域和日常工作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评估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帮助学校、单位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对考生日后的语言学习提供指导和参考。其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多样的题目形式和内容,全面评估考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发音准确性、词汇理解等方面;第二,评估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从而检验教学效果,指导后续的教学改进;第三,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激发其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意识,以便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目标;第四,对考生答题情况的评估和统计,将普通话水平量化,并与其他考生比较,以便促进考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第五,验证教学理论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指导作用,检验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适用性。

二、题型分析

长春地区的PSC主要包括四大题型,分别是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以及命题说话。以上题型的考查重点各不相同,只有准确掌握不同题型所考查的内容,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及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普通话水平。

(一)读单音节字词

PSC的第一题是读100个单音节字词,测试字词均选自普通话词语表。单音节字词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语,例如,人、山、水、风、日等,这些字词的意义相对简单,是构成普通话词汇基础的一部分。掌握了单音节字词的意义和发音,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对普通话基本词汇的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多音节词语打下基础。考查读单音节字词的意义是为了评估普通话的基础水平,单音节字词在普通话中属于最基础的词汇,同时,读单音节字词也是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因此,考查读单音节字词有助于考官初步了解考生对普通话词汇和语音的掌握程度。

最新实施纲要对普通话音系出现韵母及声母的频率进行了规定,为测试考生音调、韵母及声母要素的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普通话音系有韵母29个、包含零声母在内的声母22个 (不包含零声母则为21个)。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选择测试字词时,应保证声调、韵母及声母均衡。[1]正常情况下,在100个测试字词中,声调出现频率应基本持平,声母出现频率应为3—6次,韵母出现频率则为2—4次。[2]另外,实施纲要还指出,PSC要根据朗读作品所出现的韵母及声母、词语表所出现的音节等有价值的资料,对韵母及声母加以选择。一般情况下,频繁出现在词语表中、日常交流过程中的韵母以及声母,其出现在PSC该题型中的频率也会更高。而将词语表作为主要依据的原因在于:一是词语表是以通用性原则、词频原则为依据,根据语料库语言学所提供词频统计资料、不同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出镜率,对可编入该表的词语加以选择;二是词语表严格遵循适测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以命题规则为导向,对符合测试要求的词语加以选择,这样既保证了词语有大量的真实使用场景,又保证了词语能够在测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在单音节词语的考查过程中,不仅需要确定各音节在题目中的考查频次和内容,也应考虑考生所处不同年龄阶段,将词语含义与音节内容联系起来,在体现更多真实使用场景的基础上,能够符合考生日常交流中各类音节词语的应用习惯。

(二)读多音节词语

读多音节词语是PSC的第二题,考生要正确读出多音节词语。考查读多音节词语的意义是为了评估普通话的进阶水平。多音节词语在普通话中更为复杂,包含更多的语音和语义信息,掌握多音节词语的读音及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另外,多音节词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频率较高,能够准确地发音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是普通话水平提高的重要一步。由于读多音节词语要掌握正确的音节划分和重音位置,因此,通过考查读多音节词语,能够进一步了解考生对普通话词汇和语音的掌握程度,评估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

实施纲要对该题型提出的要求有:声调、韵母及声母的出现频率同读单音节字词。上声连续词语/上声词语在3个或3个以上;轻声词语在3个或3个以上;去声等声调连读词语/上声前词语在4个或4个以上;儿化韵母不同的儿化词语在4个或4个以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新版测试大纲对老版大纲关于该题型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老版大纲对考生的要求是 “正确读出50个双音节词语”,而新版大纲改为 “100个多音节词语”。[3]大纲将 “双音节词语”调整为 “多音节词语”的原因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出镜率较高,最新修订的 《现代汉语词典》共编入了5 701组三音节词、4 363组四音节词,由此可见,仅考查考生对双音节词语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够全面了解其能力,而将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划入考试范围,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给考生自学、教师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多音节词语能力的考查过程中,对于题型的设置,也应结合不同语境、不同角色背景下考生对题目中相关词语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求确保选择的题目内容更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让考生在更为熟悉的环境下,以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考查其是否真正掌握相关词语的多音节用法和相应的语句含义。

(三)朗读短文

短文是指由句子、句群和段落共同组成的篇章。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为了评估考生语音流利度、语调抑扬顿挫、语音准确性和语音连贯性等方面的能力。朗读短文既能够测试考生发音是否准确、清晰,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普通话的音节、cC9yyZ/gCmHzi6hsR5ZN9Q==音调和声调规则,又能够考查考生的语音连贯性和语调抑扬顿挫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语句的语音停顿、重音和节奏的把握能力,另外,还能够评估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流畅度。通过朗读短文,可以观察考生的语音表达是否自然流畅、是否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语音语调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朗读短文需要落实到句子,这决定了该题型不仅考查考生音节组合的变化、音节结构的范畴,还考查考生对节奏、重音和语调等节律要素的掌握情况。由于我国普通话、方言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律、音质两个层面,因此,对于日常生活惯用方言的人来说,朗读短文不仅是测试节律、测查音质的途径,也是自己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有效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SC设置朗读短文题型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能否用普通话准确朗读作品,考生只有保证声调、韵母及声母读音标准,语调、连续音变还有停连正确,才能顺利通过测试,并取得理想的成绩。上文介绍的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考查的重点在于声调、韵母及声母的标准性,朗读短文考查的重点则是考生动态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PSC朗读短文篇目选自PSC用朗读作品,由于朗读篇目固定且仅有50篇,考生可提前知晓朗读篇目,测试过程中,考官根据考生所朗读的第1—400个音节给分。[4]其中,用字量最多的篇目可达到242个字,用字量最少的篇目则只需167个字,60篇的平均值不足200个字,因此,考生可以通过提前练习,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5]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测试对于专业培训、日常教学所具有的作用,促使考生主动准备并勤加练习。

(四)命题说话

PSC的本质是语言测试,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能力、语音面貌,这也是该环节分值占比较大的原因,以长春地区为例,该环节的分值往往能够达到总分的40%左右。只有在缺少文字资料的前提下规范使用语法及词汇、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保证语音标准的考生,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命题说话是为了评估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流畅度。在该环节,考生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话题,自主思考并进行口头表达,由此展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该题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考生语言流畅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口语表达,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流畅自然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同时能够正确地运用语音语调表达情感和意义。二是评估考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考生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话题进行思考并表达,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综上,命题说话是PSC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该环节,可以全面评估考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流畅度、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通过分析可知,命题说话的主题往往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公德、旅行和消费,涵盖社会、生活还有经济等方面。测试话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也对考生针对不同话题展开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考生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通常会选择日常生活常见的主题,这一选择间接弱化了主题的针对性。原因是作为日常生活的沟通媒介,语言在多数情况下均会表现出口语化特征,仅在测试等场合,人们才会使用官方语言交流。考虑到考生的表现与交际场景、语体密切相关,对考生普通话能力的考查,不仅要求其能够掌握生活中一些常见词语的音节,还应从考生对词语及短文语句的深层次含义角度,对相应词语的特殊发音加以重视。以普通话为载体,在普通话考试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围绕某一确定的主题,结合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实际经验加以叙述。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运用语言的知识能力,也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情绪、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角度进行考查。由此可知,普通话测试内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置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相关人员综合考虑多方面内容,提高普通话测试的出题质量和效果。

三、结束语

PSC不仅关注口试的作用,也重视普通话标准与熟练程度。测试考核的重点在半直接测试方面,例如,录音、单向交际。此外,PSC有专用的评分体系,使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可靠。未来,建议将PSC纳入中小学测试,构建起较为丰富的测试体系,为PSC的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涛,谈华伟.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测试复审中主要失分点探析及对策:以重庆市2015—2019年西南官话区考生数据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05):122-126.

[2] 陈子涵,马荣馨.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项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22(04):97-102.

[3] 陈彬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规范使用:以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与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为抓手[J].汉字文化,2021(19):46-49.

[4] 陈子涵.基于话题分析视角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训练策略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6):141-143.

[5] 刘朋建,梁驰华,杨奔.《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修订的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20(0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