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公园城市是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大探索,充分体现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一部分城市通过实践已经证明,“公园城市”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时代价值。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价值,淄博市在2019年提出建设全域公园城市。本文以淄博市周村区为例,探讨如何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践行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淄博市周村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提出 “生态固本、公园营城、绿道串景、多元共筑、境业共融”的建设思路,融入全市公园城市建设大格局。
一、公园城市的提出
早在1988年,熊绍华、禹云裘两位学者就指出:“规划城市绿化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有步骤地建立绿化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在公园中的理念。[1]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提出,武汉依托长江、东湖等特色生态资源完全可以规划建设成为世界公园城市。2013年5月,吴桂昌等专家将广东中山市的发展实际与国际经验相结合,从空间策略、操作策略等方面提出中山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设想。2018年2月11日,公园城市上升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高级模式。公园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为推动城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二、周村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现状
周村区立足发展诉求,借鉴国内知名公园城市的发展经验,承接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结合周村区北城南山多条水系穿城的自然山水格局及人文资源特色,发挥孝妇河、文昌湖两大生态磁极价值,构建了 “一带、双环、四组团”的总体结构。其中 “一带”为中央城乡一体公园带;“两环”分别为水环:滨水休闲公园环和山环:山林田园休闲环;“四组团”分别为中心城区文化古城组团、北郊镇活力新城组团、南郊—文昌湖休闲度假区组团、王村名镇名村组团。从实际出发、从地方特色着手,达到 “清水润城、绿漫周村、城园共融”的总体愿景目标,将周村区打造成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园城市。两年多来,累计新建各类绿地4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园林绿地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1.1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9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9.09%。
(一)突出前瞻性,注重规划编制与发展规律相契合
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公园体系。将公园城市精细化设计为人民公园、和平公园、淦河公园、汇龙湖公园、天香公园等十一大名园,通过 “一园一主题、一园一文化”的设计理念,讲好周村故事,传播周村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群众爱周护周留周之心。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游憩绿道体系。突出 “两大特色主题”,即城镇型绿道以 “文化乐活”为主题,结合城区、镇街景观风貌和地域文化,打造日常通勤、康体游憩的街边绿道;郊野型绿道以 “文化康养”为主题,以南部 “山水林田湖”为载体,融入文化元素,打造观光旅游、休闲游憩的郊野绿道。三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园社区体系。周村区以打造社区形态开放宜人、空间环境优美舒适、社区文化特色鲜明为目标,在社区规划和设计阶段即融入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让广大居民推开窗户见花园、走出家门是公园,以社区基础细胞激活全域公园城市动力活力,真正让社区成为宜游宜赏休闲娱乐的好去处。“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蓝图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二)突出包容性,注重公园城市配置全龄共享全民同乐
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重要导向,以聚焦打造全龄段共享公园城市为主线,公园中配置齐全,实现全民同乐。一是将更多人性化基础设施融合入园。提升改造、新建扩建后的公园均设置智慧健身器械、座椅及无障碍设施,方便老人、行动不便人群健身游乐。同时,每处公园均设置儿童活动区,满足儿童嬉戏打闹的需求。二是将独有的文化元素融合入园。周村区被称为商埠重镇、丝路之源,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注重融入商贸文化、丝绸文化等元素符号,聚力打造周村公园城市建设中亮丽的迎宾底色。三是将多层次的植被空间融合入园。周村区多管齐下,着力打造不同主题植物风貌的 “百园周村”,实现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三)突出经济性,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是最大限度做好利旧保留。周村区在公园改造、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利用好原有植被、设施,最大限度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做文章,大幅降低了公园城市投入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园内引入集市、全民健身中心、城市书房、茶室、咖啡吧、自助售卖等业态,加强公园自我平衡的能力建设。通过引入更多的消费业态、文创产业等,实现公园资产的增值。三是最大限度提高产业附加值。乡镇公园建设聚焦产城融合、生态优先。如周村区南郊镇在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时,注重补齐补强产业链条,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共享绿色与城乡发展相结合。山头村重点发展农家乐、爬山运动及生态旅游,韩家窝村和皇住村依托 “农业+康养”模式,建设了民宿、荷花池、滑道漂流,既解决了人们日常休闲游乐的去处问题,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特色发展。
三、周村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周村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上能够按照整体规划推进,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不够。《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产城融合、彰显文化的原则,目前看来,生态资源和科技、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还很不够,生态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同时,也需要对生态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没有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入驻的主要因素,而对自然生态的修复也没有充分运用新兴科技手段。
二是生态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生态服务和产品存在低层次和同质化的竞争,凸显不出特色,公园景观设计风格互相抄袭,城市公园和历史文化融合不够,对外来人员缺乏吸引力;公园景点的服务针对性不强,特色不突出,从而导致生态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出现过剩。
三是社会参与度较低,没有形成公园城市建设合力。当前公园城市建设以 “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主。政府的推动虽不可少,但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是生态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倘若建设公园城市缺少了群众的参与,那么生态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将会非常高。目前,还未构建好完善的公园城市体系,所能提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四、推进周村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新凝聚城市发展新动力
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同步推进。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提升城市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2]坚持产城融合与城园融合同步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实施,着力打造城市与产业有机共融,城市与公园和谐共生,人、城、境、业、制高度统一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产业组织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依托公园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新的生态经济,培育新的生态业态,推动全市产业向生态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的融资体系,激发各主体挖掘 “绿水青山”变 “金山银山”的活力。通过山地资源化、生态产业化等绿色生态投资,推动生态建设直接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政府对绿色生态投资的正反馈,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三是彰显文化特色。加快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全面落实 《淄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方案》,以文旅融合促进公园城市建设,推动齐文化传承创新大突破,城市能级活力大提升。深入挖掘周村区丝绸文化、商埠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公园。盘活老厂房、工业遗址和商业综合体等存量资产,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建设发展一批新型城市文化公园和文化创意主题公园。
(二)以协调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是统筹城市和乡村。公园城市建设需要乡村的表达,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城市的参与。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公园城市理念的双重背景下,把城市居民带往乡村,深入构建区域绿道网络系统,从而辐射带动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二是实施全域绿道网建设,将城区内外的公园、湿地、山体、水体、风景区等贯穿连接,按照城市级、区级、社区级 “三级”构建不同类型层次的绿道网。
(三)以绿色增添城市发展新场景
一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全面落实绿色低碳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3]优化城市生态空间,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让广大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二是突出公园城市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以现代生态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调控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城市空间。在改善环境、调节气候、防灾避险、弱化噪声等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三是依托科技手段,探索精准施治的生态修复方法。鼓励绿色低碳处理方法的应用。加大对污染减排的监管力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四)以开放拓展城市交流新空间
一是推动绿道价值转化,培育城市优质生态资产。深入贯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发展绿道经济,依托城市绿道创新打造消费场景,从而实现城市绿道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大力招引外来商户投资绿色低碳生态产业。利用公园城市整合城市中碎片化的闲置土地,把分散的城市用地规划成分散的小公园。在大大节省土地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的物业价值,对于城市价值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公园城市自身也能产生突出的经济价值,对于周边商业资产来说会带来经济上的增值,合理规划的公园项目对于盘活城市商业资源也有积极的帮助。二是实现公园城市高效连通功能。按照 “一带、双环、四组团”的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格局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区内组团之间快速通达,通过公路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提升城乡交通连通性,实现城乡交通快速通达。推动绿色出行,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等绿色交通发展,减少机动车出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合城市交通网络,加快综合管廊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建设。
(五)以共享满足城市服务新需要
一是均衡资源分配。公园城市的建设能够起到将城市资源重新进行分配的作用,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人群都有向好的趋向性,从而造成集聚区域发展程度越高,分散区域发展程度越差,导致城市发展出现强弱分化。建设公园城市可以优化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原来分散区域周边的房地产和商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周边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使人口由原先的集聚区向分散区域流动,实现人口的平均分布和城市的均衡发展。二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打造方便居民生活、齐全完善的 “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以满足社区群众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协调邻近社区开展跨社区的为民服务,使不同社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周边社区的优质资源。同时,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圈的应用场景,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三是提升人民参与感。公园城市的文化需要全员参与,呼吁群众积极转变生活方式,做绿色低碳的践行者;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引导城市群众树立生态消费观,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避免在消费过程中破坏环境,大力开展绿色教育,鼓励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等各个领域的群众参与到公园城市建设中,发挥创新、监督、实践效用。
五、结束语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于公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应不断丰富公园服务场景,满足市民对公园的休憩、观景、游乐、健身及服务等多元需求。未来,随着公园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园经济将持续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 熊绍华,禹云裘.谈谈从 “公园在城市中”向 “城市在公园中”的转化[J].城市问题,1988(01):57-58.
[2]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3] 高敬,胡璐,侯雪静,等.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2-06-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