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养老产业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4-08-03 00:00:00王梦菲杨光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农村人口外流的双重压力下,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进行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存在养老设施不完善、老人缺乏经济保障、医疗条件较差、养老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力量参与、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等问题,并从政府、市场、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切入,探讨相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供给;对策建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养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地政府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持续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推动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完善,继续强化农村特困群体兜底保障,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成效显著。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与城镇养老服务体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依然任重道远。

(二)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占主流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根据养老场所可划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大类;根据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可以分为自主养老、子女养老、互助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等方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模式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加之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农村老人仍旧偏爱居家养老与子女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即把家庭作为养老场所、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1]

(三)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养老服务需求增加

在全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人口空心化浪潮的影响下,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占比显著上升,《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1%,高出城镇近8个百分点。[2]我国农村出现常住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问题,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大,而养老服务资源更短缺。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关注农村养老问题、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短板刻不容缓。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完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在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数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同时,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比城市更为薄弱,社会保障制度仍未完善,养老资源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在这种矛盾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健全、完善、多元化、个性化的农村养老体系尤为重要。

(二)农村老人难以支付养老服务费用

当前,农村老人面临养老经济保障不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适合老年人再就业的岗位较少,农村老人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种植以及子女的赡养费,经济独立性较差。许多老人为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倾向于通过自我劳动和储蓄等方式筹备养老费用,加重了老人的生活负担。此外,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自主养老独立性差,缺乏经济保障,难以独立支付养老服务费用。

(三)农村医疗条件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在医疗服务方面,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一,与县级医院相比,农村卫生院的设备条件、医疗设备配备以及整体服务能力都明显不足。[3]一旦遇到重大疾病,可能对家庭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现有的医疗保障措施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缺乏子女日常照料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加重病情。

(四)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相较于城镇地区,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年人及幼龄儿童,这不仅加剧了农村人口比例失调状况,也使农村地区逐渐走向空心化。[4]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比例升高、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以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关注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不仅要探索适宜农村发展现状的新型养老模式,更要吸引青壮年人口返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空心化的问题。

(五)农村养老产业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在养老服务领域,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主要有民间资本投资与社区养老机构、慈善资金以及慈善组织提供的公益性养老服务。[5]当前,农村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问题:一是农村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如农村的供暖、医疗、娱乐休闲等硬件设备不完善;二是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护理人员;三是缺乏资金保证,由于养老机构难以吸引投资,农村养老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六)农村孤寡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目前,许多农村孤寡老人面临精神健康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子女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介与老人联系,彼此的情感交流呈现虚拟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代际差异,缺乏共同话题,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此外,随着同龄人的去世,许多老人缺乏同辈群体交流。这些交流障碍加剧了孤寡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长期稳定。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养老产业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及配套政策

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一,要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统筹养老设施资源供给。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养老服务需求建立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敬老院建设的力度,保证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通过扩大农村养老事业开放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及深化政府 “放管服”改革等手段,吸引相对成熟的企业或组织进入农村,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

第二,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养老机构对现有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建立评分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资挂钩,促进从业人员自发学习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养老企业加快建立内部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高校设置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企业持续供给专业化、本土化人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二)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完善养老补贴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农村留守老人自主养老的途径,推行积极养老模式,提高农村老人经济独立性。通过寻找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增加适合农村老人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如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带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留守老人可参与直播带货、产品打包等工作,既有利于提高老人可支配收入,又有利于实现老人的自我价值,丰富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补贴,完善补贴制度。政府可通过设立农村留守老人专项基金以及配套评估体系,确保经济困难的留守老人能够按时领取经济补贴,实现专款专用。同时,政府应给予养老服务提供方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以运营补贴等形式补贴养老服务供给方,促进养老服务长期有效供给。

(三)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医疗发展外力支持,增加医疗设备如床位、仪器等并定期检修,提高农村医疗承载力。同时,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步伐,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养老机构要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要畅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通道,减轻家庭养老就医压力。[6]

第二,养老企业之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协调农村内部医疗资源,提高农村医疗建设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在人才资源方面,政府应加强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打破专业领域信息壁垒,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并建立医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与评价考核制度,提高医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此外,社区也应该加强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培训,保证工作人员掌握基本医疗知识,定期下乡为老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宣传医学常识与基本急救知识,增强老人自主养老能力。

第三,设立专门的农村养老医疗救助基金,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农村公共医疗要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医疗援助力度,尤其是给予贫困家庭就医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还要与社工机构、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取得联系,借助社会各方面资源筹集资金,用于帮助缓解农村老人看病就医难的经济压力。[7]

(四)创新养老模式,促进农村养老多元化

可以参考国外较为完善的乡村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丹麦作为幸福感最高的国家之一,推行原宅养老模式,即政府从软件服务、硬件服务和住宅建造三个方面为有养老需求的家庭提供原宅改造,并搭建完善的养老社区居住体系。在软件服务方面,丹麦政府通过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硬件服务方面,政府为住宅老人提供免费的专业辅助器具,降低家庭养老成本。在住宅建造方面,对老人的原宅进行改造,提高原宅可住性。

结合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农村养老机构可以积极搭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多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融合发展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例如,推动居家养老与农村社区养老相结合,不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并对农村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鼓励养老机构通过为家庭成员提供定期养老护理培训以及咨询服务,提高家庭自主养老能力。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第一支持、社区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五)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让政府 “看得见的手”发挥兜底作用,保证养老资源的公平性,同时发挥市场 “看不见的手”在养老资源vW4jL4IvSMD9kqosrfdUoU+QPtJKaHDfSz/rSPl2wmM=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助力更多养老机构的发展,不断优化和开发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领域,促进心理服务、养生医疗、文娱活动等养老服务项目向乡镇延伸,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养老服务业中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为民营养老服务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简化民间申办养老机构的审批流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模式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如建立独居老人看护中心、乡村养老服务站等,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在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监督体系与科学评价体系以保证服务质量。

(六)关爱孤寡老人精神健康,丰富精神生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即精神情感慰藉。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更要注重精神层面,关爱老人精神健康。基于农村老人实际生活情况,农村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如戏曲表演、夕阳红歌唱比赛等。农村老人在参与各类文娱活动的同时也能增加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情绪。此外,可以发动社会组织完善养老服务,如动员寒暑假返乡大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在假期中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并鼓励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帮助他们利用微信与亲人、朋友进行视频通话,缓解对外出家人的思念。完善的养老服务供给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庭成员要积极承担养老责任,关爱长辈身心健康,缓解老人的孤独情绪。

四、结束语

完善农村养老产业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要充分调动市场活力,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最后,社会组织及家庭要关注老人精神健康,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景丽,李海莲.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新模式的调研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3):187-188.

[2] 黄靖语.新发展阶段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5):22-24.

[3] 冀保玉,张建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研究:以H省为例[J].行政与法,2024(01):95-105.

[4] 纪锋,裴萍,吐尔迪·吾买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村委主任,2024(01):228-230.

[5] 郭林.中国养老服务70年(1949—2019):演变脉络、政策评估、未来思路.[J]社会保障评论,2019(07):48-64.

[6] 王国桢,何鸿,郭坦.乡村振兴视域下 “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3(12):97-101.

[7] 杨涵轶.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研究[J].国际公关,2023(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