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4-08-03 00:00:00李林
国际公关 2024年12期

摘要:“后扶贫时代”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人口的 “金融排斥”并未消失,贫困群体的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技术欠缺、发展潜力低下的现状并未消失。本文以洛阳市为例,研究包括金融扶贫内在的逻辑机理、已有工作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从转变金融扶贫指导思想、健全金融扶贫市场以及改善金融扶贫基础设施环境三个方面,为 “后扶贫时代”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排斥;长效机制

2021年,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全世界近1/5的人口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范式。[1]但是,脱贫之后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有两点:一是脱贫成就的检验;二是脱贫成就的巩固。三年的检验时期足以验证中国减贫成就的真实性。但是,三年的稳定检验期之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精神上脱贫、体制机制上防止返贫的 “后扶贫时代”。经济学理论认为,造成贫困的因素很多,其中金融排斥是重要原因之一。贫困群体因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技术欠缺、发展潜力低下等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因此,在后扶贫攻坚时代,持续关注金融精准扶贫实践和关键制约问题,剖析其理论机理,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确保让脱贫成果更加牢固、成效更可持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贫困相关研究汗牛充栋,国内外对这一领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几乎涵盖贫困的概念、成因、测度及减贫消贫的解决方案措施等各个方面。

贫困的概念、成因及测度。关于贫困概念的研究,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 (Rowntree)对英国约克郡工人家庭贫困问题开展调查,开创性地量化贫困概念,开启经济层面定义贫困概念的先河,使贫困研究逐步由收入贫困的分类度量跨越能力贫困,进入权利贫困研究时代。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一般认为存在结构与行动两种认知与研究范式,后者强调个体社会行动不力和发展动力不足导致贫困;[2]前者则更倾向于超越个体的结构性因素而导致贫困。[3]关于贫困测度的研究,测度指标仍然相对单一,多维贫困的测度因其维度选择、权重确定以及综合指数合成的复杂程度等进展缓慢,包括公理化方法、模糊集方法以及信息理论方法等。其中,张杨等人[4]创造性地采用随机控制实验方法 (RCT)对贫困进行了深度测量。

减贫消贫解决方案措施。国内外关于减贫消贫解决方案领域的研究众多,流派繁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应对贫困人口金融排斥的金融扶贫方案,包括信贷支持、金融教育、建立信用体系、成立金融扶贫组织以及各种金融方式创新。关于金融排斥与贫困的研究,国内学者从被排斥的主体、排斥的内容以及排斥的原因方面均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5]关于信贷支持、金融教育、建立信用体系等领域的研究,孙继国和孙茂林[6]从农业信贷供给、农业保险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多角度分析金融发展与金融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和检验相关政策效应。关于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 “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演化过程,因此,普惠金融在继承和超越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同时有别于传统扶贫模式,成功赢得了 “最有效扶贫”金融的美誉。[7]

基于以上对于贫困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贫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贫困定义的演变更加综合化、人文化。相对于贫穷深层次的根源和错综复杂的原因,决策者不能简单地将贫困问题归结为 “能力贫困”而不深究根源性的 “权利贫困”问题,这对扶贫实践无效。并且,相对于 “输血式”的大水漫灌扶贫资金,“造血式”的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则更能够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洛阳实践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步伐。作为河南省县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洛阳市综合采用现金注入、置换资产变现、财税扶持、溢价发行、清收盘活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全市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银行步伐。不断壮大村镇银行实力,基于国务院 《关于加快村镇银行的意见》,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在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升资金实力。合作推出创新金融产品,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推出金融服务体验。培育农村社区金融组织,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支持和规范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洛阳市政府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二)加大“三农”及小微企业信贷投入

积极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调节作用,突出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大力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村级信用联盟,推行农民诚信报告制度,打造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等。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落实政策

部署农村金融改革,积极组织推动政策落实。包括召开全市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暨经验交流会和贫困县资本市场发展工作会议、形成结对帮扶模式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行 “银县直联”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金融新思路,成立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社会资本引导基金,规划普及吸引社会资本的方式,为扶贫攻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改革金融监管机制,推进信息化金融扶贫,牢固树立风险预警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确保金融扶贫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金融精准扶贫洛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扶贫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扶贫需要保障资金投入的充足性。洛阳市贫困县数量多,金融服务半径大,扶贫贷款发放的成本较高,加之贫困户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小额扶贫信贷风险较大,金融扶贫成本及风险增加。金融供给规模仍存在不足,金融改革与创新力度仍不够,其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资金转化率低。同时,一些贫困县银行系统薄弱,没有较好的融资平台和金融产品,企业和权益相关方的信用状况不佳,导致缺乏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

(二)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受宏观经济影响,风险管控压力增大。洛阳市部分贫困户的金融素养和财务管理能力较弱,无法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和资金,或者不了解如何申请贷款等金融服务,金融风险意识也较低,难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明显,造成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压力增大。环保政策趋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压力大。

(三)农村金融体系信息不健全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有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政府只有掌握了准确的信息,才能制定相关的金融扶贫政策及方案;金融机构只有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与利用;农民只有了解并理解金融信息和金融知识,才能提升金融素养和财务管理能力,提升使用金融产品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但是,洛阳市农村金融信息平台至今构建不够完善,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该平台,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村金融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四)农村贫困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金融知识水平不高

贷款是个人或组织向银行或金融公司借用资金的一种融资方法,还款时需要付出相应利息。扶贫对象受自身低教育水平与家庭沉重负担的影响,担心获得的贷款所创造的收益低于贷款利息或无法控制风险导致无力偿还。此外,许多农民对金融知识和理解有所欠缺,难以理解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信息以及政策信息。

四、建立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转变金融扶贫指导思想

首先,由考虑当前问题转向关注长远问题。金融精准扶贫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已能够区分不同贫困人群,精准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帮扶,使金融资助有能力脱贫的人自我脱贫,教育资助没有能力脱贫的人习得能力。但脱贫的能力仍然依赖脱贫的路径,因此,需要建立长效性的扶贫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

其次,由注重物质脱贫转向重视精神脱贫。物质脱贫是一时之计,精神脱贫才是治标之本。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虽然在物质条件上已脱离生存贫困,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精神面貌仍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大差距,因此,注重精神脱贫、构建教育体系、提升金融素质素养是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固本之源。

最后,由集中解决共性问题转向共性个性两手抓。金融排斥问题既有各地区金融基础、公共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创新不足等的问题,又有产品设计不具针对性、“特惠”政策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后扶贫时代”除应致力于建立具有共性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外,还要兼顾扶贫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

(二)健全金融扶贫市场

首先,确立 “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金融扶贫市场运行主导思想。一是政府应明确扶贫目标和政策框架,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扶贫制度;设立专门的金融扶贫机构,负责制定科学的金融扶贫政策和规划,引导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加强对金融扶贫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金融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贫困人口的获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扶贫,通过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扶贫的创新和发展;推动金融扶贫产品的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领域开展业务。

其次,理顺金融扶贫市场供给关系,保障金融扶贫供给的稳定性。一是政府应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eYypM+hsfjU0LnyhSe1chw==,提高金融扶贫的续航能力;探索实施金融扶贫主办行引领制度,使其承担政府扶贫引导资金的项目实施、扶贫信贷和金融贴息等相关任务。二是增加金融扶贫政策资金的供给,同时,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法人机构加大涉农资金供给。三是完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立体式综合评价机制等。

最后,改善金融扶贫市场的业态环境,养护金融扶贫的市场需求。一是普及金融知识,宣传支农金融扶贫政策;二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提高不同需求主体金融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三是拓展农村农业发展的产业渠道。

(三)改善金融扶贫基础设施环境

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基础设施,深入调查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改善设施状况,排除隐患,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改善贫困地区的软件基础设施环境。一是提升贫困地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落实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和贫困学生助学贷款政策,确保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保障程度;二是加大贫困地区的网络教育培训,把 “互联网+”的现代产业化思想灌输到贫困农户的产业日常经营中;三是创新金融机构的精准识别工具,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化信息体系,结合现有的网络化手段,创新贫困识别方法和程序,制定合理脱贫标准,完善脱贫机制。

五、结束语

新时期,扶贫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开启 “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出现新的偏移,即由治理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由生活上、物质上脱贫转向精神上脱贫、体制机制上防止返贫。本文从解决贫困人口的 “金融排斥”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思路,以期为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富伟,丁慧,张芷宁,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企业精准扶贫:基于资源互补和监督制衡的视角[J/OL].经济管理, 1-19[2024-03-26].https://doi.org/10.19616/j.cnki.bmj. 2024.02.005.

[2] 邢成举,李小云.超越结构与行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2-47.

[3] 谢岳,戴康.超越结构与行动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0(03):180-188.

[4] 张杨,宋雄伟.政治学实验的简化与推广:一种理论检验型准实验的概念设计[J].党政研究,2021(03):70-80.

[5] 赵萍,王纯杰.农村普惠金融扶贫:成效、差异与审思:基于辽宁省117个贫困村的实证调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8): 103-111.

[6] 孙继国,孙茂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36(02):104-112.

[7] 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