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旨在实现社会公众福利最大化,凸显现代文明城市的特色。本文以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温州模式”为例,立足于城市治理的视角,对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分析框架与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城市治理;儿童友好;适儿化改造;多元化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儿童户外活动与游戏空间被不断蚕食和隔离,而创建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背景正是儿童权利在城市空间的缺失。[1]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启动了 “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项目,该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目前已有900多个城市和社区获得了正式认证。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儿童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7.95%。国家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将其纳入 “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明确提出要 “推动10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示范项目的开展”。同时发布了 《关于促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 “儿童友好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中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使此议题进入政府议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构建是一个涵盖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宗旨在于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实现。基于 “以儿童为中心,惠及全体市民”的理念,该工程强调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潜力,倡导建立儿童参与的机制,以及营造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生活空间和服务网络。因此,打造一个适宜儿童生活的城市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设想,更是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来实现的具体行动。
二、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情况
(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国外实践
自20世纪以来,美、澳、日、韩等国家在联合国的 《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等指导原则和行动框架下,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他们根据本土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应当地需求的行动框架,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在公共政策层面,日本和印度尼西亚通过立法,将儿童权利纳入法律保障范畴,确保儿童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芬兰从2012年开始,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芬兰全国委员会领导,设立了10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模块,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巴西通过一系列倡议,积极组织社区论坛和创建青少年公民小组,以促进儿童参与当地问题的讨论和推动儿童权利的倡导;韩国城北地区注重提升市政工作人员的儿童权利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执行儿童友好政策。日本比中国更早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受少子化困扰,其儿童友好型城市实践可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经验。[3]在城市规划层面,东京的宁静街道项目和城市游乐场建设项目,通过精心设计的社区级管控单元,为儿童营造了一个安全、宁静的成长环境;新加坡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而闻名,其 “空中花园”人车分离系统项目和 “社区甲板”公寓共享空间项目,展示了如何在建筑单元内创造适合儿童的友好环境。
(二)国外经验对国内研究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于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而言,完善的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政策层面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我们强化儿童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和实施作用。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制定更符合儿童需求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标准。为了在儿童友好和城市发展之间达到平衡,我们需要确保儿童能够在一个全面友好的城市环境中成长。
第二,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协同管理机制是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的参与,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跨越不同部门和领域的协同管理机制。需要清晰界定各部门与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并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城市空间中有效地促进与儿童活动相关的各类群体、要素以及管理机制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三、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以“温州模式”为例
2024年1月14日,温州因其在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荣获第三届 “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温州模式以儿童友好为支点,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全面进步与变革。通过全域性地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温州市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同步,打造出了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 “温州样本”。这一模式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提升了城市的温暖度,使温州成为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宜居的城市典范。温州市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儿童友好建设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坚定决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儿童友好创新“温州模式”
浙江省致力于成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为温州市提供了独特的改革机遇。温州作为中国首批14个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先行先试角色,其秉承 “儿童友好”的核心理念,彰显了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先进的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温州积累了丰富的创新机制和方法,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21年11月起,温州市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将其上升为城市的优先发展项目。温州市不仅将此目标融入 “十四五”规划的全局中,还特别将其纳入市儿童发展的 “十四五”专项规划等关键性战略规划中,体现了对儿童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和长远考量。依托于健全的政策框架,温州市不遗余力地打造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友好制度体系,至今已颁布61项制度和理论成果,并积极探索14项指导性方针。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为温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温州探索和总结出的多项做法被写入 《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
报告2023》。[4]
(二)儿童友好赋能城市治理
温州市积极推广 “儿童友好”的理念,以此为突破口,致力于营造一个包容全年龄段的友好社会环境。温州市旨在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其中家庭、职场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够得到优化和提升,这成为城市治理中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举措。为了打造一个对儿童成长更为有利的城市,温州市特别关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更加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温州市不仅能够为这些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此创业和定居。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温州市的城市魅力和发展动力,也将增强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三)儿童友好助力城市发展
温州地区致力于品牌建设,不断增强 “儿童友好”品牌的亮度。依托其作为民营经济之都的独特优势,温州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产业链的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儿童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发挥其在眼视光学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温州启动了 “明眸皓齿”计划,以保障儿童的视力和口腔健康。温州致力于深化 “儿童友好”理念的实践,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均衡性,尤其是在数字化管理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借助 “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平台,温州强化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 “一站式”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温州还推出了 “儿童友好宝”这一数字化应用,该应用在 “浙里办”平台的上线运行,进一步丰富了儿童政策的供给,同时也革新了儿童工作的机制。
四、城市治理视角下的改进建议与展望
温州在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其次,社会各界对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参与度有待提高;最后,城市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实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实施,本文立足于城市治理的视角,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策略和治理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治理目标
明确治理目标是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确定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目标,不仅彰显了一种价值导向,更是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深度体现。依据指导意见所提出的理念,治理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贯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优先考虑儿童的发展需求,并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应有的空间权利。这些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也展现了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城市发展伦理观。因此,这些治理目标应当被奉为指导原则,引导我们在治理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校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研究方向。展望未来,我们的目标是为儿童打造一个安全、宜居、便利、富有趣味性、平等和包容的城市环境,同时赋予其环境教育的功能。通过优化这些环境要素,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幼儿,还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进而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二)治理主体
治理主体是实施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关键力量。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主体网络,它包括在城市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各方力量。这些力量受到不同国家和城市制度特征影响,涵盖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学术界以及占有特殊地位的家庭和儿童自身等。这些主体共同协作,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架构,旨在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在推进城市治理的进程中,应当将儿童的利益置于最核心的位置,建立包容性的参与机制,实现各治理主体优势的最大化,并确保不同目标间的紧密协调与统一。城市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担纲领导角色,既要发挥其统筹和指导的功能,确保公共资源能够优先且有效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其他治理主体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中的参与和贡献。此外,城市政府还需不断强化与其他治理主体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项目执行等层面的合作,通过这种多方协作,共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他主体在提供专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例如,企业应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媒体在治理过程中起到社会监督、热点问题追踪的作用;社区、学校和家庭则应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层力量,通过宣传教育、组织活动等方式,提高儿童及其家长的儿童友好意识。
(三)治理策略
治理策略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具体手段。第一,在规划层面,应该注重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中,以此引导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完善与儿童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建设及管理的技术和标准指南,以构建一个全面推进儿童优先发展、保障儿童权益的政策框架;第二,在建设层面,基于儿童的身体特征和安全需求,引入 “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优先考虑公园、街道、图书馆、体育活动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标识系统和母婴室等设施的可达性和易用性;第三,在参与层面,儿童参与是实现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抓手,要尊重儿童的表达和反馈能力,并通过探索数字化手段来拓展并创新儿童参与的多元途径与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治理保障
治理保障是确保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支撑。第一,政府作为建设的责任主体,需要结合各地实际,精心研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包括建设指南、行动计划以及标准体系等,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第二,政府要积极投入公益普惠类的儿童友好项目,加强资金和资源保障,确保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第三,成立相关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完善儿童友好型城市理论研究提供专业视角的政策支持,同时,对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评估结果应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五、结束语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不仅关乎儿童的福祉,更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连。通过促进儿童、家庭、社区和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可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并推动城市治理的全面转型。在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导向。需要从全龄友好、代际视角、生命周期等多元维度去审视儿童与社会的关系,紧密围绕实践中的问题展开。
参考文献:
[1] 武昭凡,雷会霞.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21:254-269.
[2] 刘磊,石楠,何艳玲,等.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J].城市规划,2022,46(01):44-52.
[3] 吴金群,骆嘉威,朱文婷.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实践述评[J].城市观察,2022(02):72-82.
[4] 温州市妇女联合会.儿童友好 “温州样本”辐射全国[EB/OL].[2024-01-18].https://mp.weixin.qq.com/s/aJMqsu4QozOv GTqid13-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