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意语文”注重情感与文学的融合,意在用诗意的语言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刻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探究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的内涵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通过分析“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诗意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增强中学语文课堂的诗意。
关键词:诗意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目前,一部分教师漠视新课程提倡的新教学理念,上课时仍然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不允许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要求学生全盘接受教师讲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缺乏思考和创新,逐渐沦为背书和考试的工具,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思考的权利。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中学语文课是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实现学生心灵的陶冶与发展。“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转而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情感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为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好的意境。王崧舟将诗意和语文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诗意语文”理念。“诗意语文”强调让学生在文本与师生间多元互动的言语实践中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践履“诗行”,积淀“诗语”。诗人通常将诗意蕴含在文章深处,等待读者去体会。“诗意语文”理念将诗意和语文相结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辅以具有美感和诗意的语言,营造具有诗意的意境,引导学生挖掘文章蕴含的情感,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而人的本质在于感情,只有感性的教学才能将语言和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语文教育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诗意语文”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积极的想象,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与作者、作品进行对话,唤醒学生心灵的诗意,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诗意语文”的特点
“诗意语文”理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而形成的,力求将学生从令人乏味的“灌输式”课堂中解救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研读分析,深入地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实现精神和心灵的滋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根植于课堂,通过理念的梳理可以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教学特点。
首先,立足课堂,诗意展开。课堂构建是“诗意语文”理念的关键。诗意课堂的建构可以通过借助背景音乐、指导诵读、引导想象、提出疑问等方法来创设与课堂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运用多种手段,改变以往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追寻深藏于其中的诗意。
其次,细读文本,以读促思。文本细读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方法。王崧舟指出,文本细读是“诗意语文”要练的真正管用的技术。教师要避免直接使用参考书,因为参考书只是启发教师进行多元化思考。在备课时,教师还是要静下心来,将备课的立足点放在文本上,重视文本的价值。
最后,尊重个性,注重审美。“诗意语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化、情感体验和审美表达的全面提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应用尽一切合理的办法,启发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进课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感知文本的习惯,从而培养有智慧、会思考的人。
三、“诗意语文”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教材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熟练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将文本中包含的美感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内心,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如今,不少教师仍然遵循“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其次,优化文本研读的方法。文本细读不仅要读,还要抓住重点细细品味。“诗意语文”理念倡导教师不仅要立足文本,仔细研读教材,还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
最后,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诗意语文”理念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特定的情境中品味文本蕴含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同时,促使学生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由内而外的自豪感。
四、“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王崧舟提炼出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六个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
第一,举象。为了举象,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教师在课前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画和视频,有的教师让学生画出想象中的画面。这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但是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脑海中慢慢形成一幅图画,语文的“象”就浮现出来了。
第二,造境。造境就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王崧舟创设情境,还原战争场景,用语言为学生描述烈火烧身的战场。为了真正体会到邱少云的坚定与英勇,王崧舟配以低沉悲壮、气氛紧张的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去感受:为了完成革命任务,邱少云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被烈火灼烧,仍然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烈火剥夺了他的生命,他也不曾动摇。王崧舟抓住邱少云被烈火灼烧也一声不吭这一画面,营造合适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移情体验。
第三,入情。在《草船借箭》一课中,王崧舟带领学生反复读诸葛亮笑着说的段落,提醒学生诸葛亮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笑,并思考“为什么要重点写诸葛亮的笑”。王崧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读出诸葛亮自信、蔑视等不同的情感,分析诸葛亮对不同人的不同反应,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从容自如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独特感悟。
第四,会意。在《慈母情深》一课中,王崧舟抓住课文题目,探究慈母情深深几许,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能表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并大声朗读出来。然后,王崧舟适时追问学生自己的母亲是不是也是这样深爱着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了文中慈母情深深似海。接着王崧舟问学生:“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在催人泪下的音乐中,学生将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上,大声说出平日里不好意思对母亲说的话,感恩母亲的关爱与照顾,赞扬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第五,求气。诵读是体会文本情感的常用方法,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逐步把握文本的情感。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王崧舟展示了杭州西湖的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课堂上,王崧舟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描写西湖雪景的文段,深入探究作者“痴迷”于西湖雪景的情感。
第六,寻根。在《丑小鸭》一课中,王崧舟让学生思考丑小鸭被鸭妈妈和兄弟姐妹嫌弃时的心理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做?”学生带着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能加深对文本蕴含的情感的理解。教学完课文后,王崧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安徒生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讲述自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鼓励学生关爱身边的“丑小鸭”,也接受目前是“丑小鸭”的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王崧舟融入与安徒生相似的自身经历,用诗意的语言给予“丑小鸭”关爱和鼓励,加深了学生对《丑小鸭》这篇课文的理解,实现了“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五、“诗意语文”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通过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结构、语言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要想做“诗意语文”理念的践行者,教师应以文本为核心,围绕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文本是固定的,但解读文本的方式是多样的,怎样将文本内容讲透,又不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是中学语文教师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诗意语文”理念的核心有且只有一个“情”字,情感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之上,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情感。
六、结语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使用平等的对话方式,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中。“诗意语文”是一种对话理念,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以想象和朗读为主要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意语文”理念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活力,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美感,受到了教师群体的广泛关注。
“诗意语文”理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是否有时间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教师能否营造出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等。“诗意语文”理念能否顺利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实践还有待商榷,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关注“诗意语文”理念,让中学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参考文献:
[1]冯铁山.诗意语文的基本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辛雪宸.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D].延吉:延边大学,2019.
[4]董晓丹.“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8).
[5]沈佳萍.语文名师王崧舟的教学风格鉴赏[J].文学教育(下),2023(2).
[6]丁雪.浅谈“诗意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2).
基金项目: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方言俗字及地域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GY19D02。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