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高效互动、碎片化等特点,在此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能接触更丰富的资源。文章立足新媒体背景,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合理利用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希望切实帮助学生积累就业创业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适应性。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社交日渐流行,新媒体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教师将新媒体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开辟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体验。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教师能为学生搜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资源,并且及时传播就业创业政策资讯和分享相关成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心理健康学习内容,在上学期间便积累丰富的就业创业经验,为日后提高就业创业胜任力奠定基础。
一、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技能水平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为现场咨询、电话辅导,实效性不强。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采取“双微一端”平台展开教学,可以发挥图文声像资料的作用,且形式较为丰富,教育效果良好,能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深度。同时,新媒体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途径多元化,教师可以运用哔哩哔哩、快手或微信公众号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将公众号运营、文章撰写、数据分析等工作交给学生负责,让学生充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这对学生积累就业和创业经验大有裨益。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思维
新媒体在传播就业创业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优势较大,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即可实现有效互动、深度交互的效果。同时,新媒体传播效率比传统媒体要高得多,传播费用却比较低,不受时空限制,将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借助自媒体平台可以有选择性地获得所需的知识,知识碎片化也让学生更易于吸收就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便捷、交互的环境又能为培养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提供良好土壤。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学生主流的社交方式。然而,这种社交方式并非全无弊端。网络环境中多有负面言论存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个人对生活的不满通过网络发泄出来,忽视了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在此背景下,高校和教师如果未能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极有可能受到网络中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就业与创业观念。鉴于此,高校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时代背景及学生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优化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和教师可以在保持信息化社交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关系的认知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辅导时,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本次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过程中,笔者一共发出了39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80份有效调查问卷。大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的关系缺乏认知,1.75%的学生认为,在就业创业学习过程中不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2.3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就业创业毫无影响,更渴望学习丰富的就业创业知识;有70.4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程度与就业创业效果并无联系;13.42%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己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无关;还有10.4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要做的事,自己学习就业创业知识即可;1.56%的学生认为,在就业创业中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知识严重浪费时间。由于这种错误认知,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不足,整体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策略
(一)建设心理健康网络课程,调节就业创业心理
教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开展心理健康网络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这种教育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和层次,选择更适合的职业路径,还鼓励学生以成熟的态度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形成积极的求职观念。
在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提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及自我评估工具,助力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认知,识别个人的优势与劣势,为选择合适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就业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树立求职为长期过程的观念,并在短期内未能找到理想工作时考虑采纳相似职位的策略,以积累宝贵经验,逐步实现职业目标。最后,教师要应用教育警示视频,尤其是主题为“避免盲目攀比”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之间的差异,理解每个人均有优势与不足,以此消解因盲目比较而引发的心理压力及嫉妒心理,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此种方法论旨在通过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库,加强教学共享
在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理孤立的学生数据,而现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整合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建立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数据库。这不仅使得数据反馈给相关各方变得可能,还显著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力和实用性。
根据不同责任主体的角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适当的反馈,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是反馈系统中的基本工作,关键在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就业创业倾向进行细致的调查。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激活所有相关主体,收集和保存各类数据,包括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的统计,并通过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数据整合,以便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教师要通过实时共享就业创业咨询,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即时反馈和查询,各相关方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从而逐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学效果。
(三)打通就业创业媒体教育渠道,调动就业创业积极性
新媒体能打破时空束缚,提高就业创业信息传播速度,为学生就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极大便利。例如,在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时,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传播“创新创业大赛及项目孵化与培育”“企业招聘资讯”“大学生就业创业志愿”等信息,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就业创业竞赛,让学生通过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高校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求职信息,为学生未来找工作开通了“直通车”,向学生发布省内各城市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和兼职信息,并鼓励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参加社会实践,为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整合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丰富就业创业教育形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应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利用校报等官方媒体,加强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建设工作,并且积极传播其他教育资讯。同时,教师可以在校园报上开设专业的就业板块,向学生宣传最前沿的就业知识、创业政策、简历制作规范指导、面试礼仪技巧指导等内容,强化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理解,切实强化学生就业创业的学习体验感。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一定期限范围内于校园内部传播就业公告和招聘信息,并且进一步宣传就业指导资讯,开阔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视野,使得学生形成从容就业的心理意识,为学生日后的有效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建设新媒体平台,促进职业指导教育
1.搭建就业计划评估平台
为了促进学生的高效成长和职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或采用第三方软件来综合评估学生的职业生涯。这种评估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专业发展方向等因素,帮助学生在就业规划时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就业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的就业或创业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制订出长期的职业规划,更好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2. 建立网上就业辅导服务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当前,尽管各地高校纷纷推出各种职业辅导活动,但不少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仍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可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信息共享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发挥新媒体技术作用,搜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资讯。相关资讯具有丰富性、实时性、动态性的特点,能为学生迅速就业、高效就业提供根本保障。与此同时,若学生在校外处理就业问题中存在疑惑,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就业指导服务平台获得教师的远程支持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和教师可以采取新媒体手段,登录相关平台,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就业指导,以量体裁衣的方式支持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实现就业创业发展目标。
(六)完善媒体教育方式,增强就业创业教育实效
在新媒体时代,就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十分迅速,能以各种形式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途径。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比赛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社交网站、QQ等应用软件,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掌握学生就业创业想法,并制订周密计划,构建新型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俐莹,冯妍.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形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5).
[2]汤迪娟.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
[3]邢玲玲,杨欢.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人才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4).
[4]陈健康.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22(2).
[5]蒋晓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3).
[6]亓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知识文库,2023(16).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